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象甲属,为孤雌生殖,成虫啃食水稻叶肉,幼虫食害稻根,植株矮小,分蘖减少,极易拔起。为害严重时,稻根被吃光,植株枯死。根据大田调查,不专治稻水象甲,一般发生田块损失率为18.5%,较重发生田块损失在33.5%,严重田块损失在80%以上,甚至绝收;水稻生长发育迟缓,延迟成熟期,较严重的田块成熟期推迟10 ̄15天,严重发生田块推迟20天左右。  相似文献   

2.
正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水稻,一般可使水稻减产20~50%,严重时绝收。为了有效控制稻水象甲发生危害,下面对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白茅、稗、芦苇、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杂草及其他植物。成虫啃食叶片,沿水稻叶脉啃食叶肉,一般从正面取食,被取食的叶片仅存透明的下表皮,故在叶片上形成白色长条斑。幼虫咬食  相似文献   

3.
稻水象甲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发永  蔡恭民 《农技服务》2011,28(7):996+1104-996,1104
稻水象甲是为害水稻的毁灭性害虫,属国际性检疫生物,孤雌生殖,繁殖快,杂食性,主要为害水稻,其成虫食叶,幼虫食根。水稻受害减产20%~7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总结了稻水象甲的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又名稻水象、稻根象,主要危害水稻,还可取食麦类、红苕、玉米及禾本科、莎草科等多种杂草,是我国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为全国二类检疫性害虫,原产北美洲。1发生与危害1.1危害特点。稻水象甲的成虫和幼虫均危害水稻,成虫在幼嫩稻叶上取食叶肉,在叶片的叶缘或中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叶  相似文献   

5.
<正>稻水象甲是一种危险的检疫性害虫,为孤雌生殖型,成虫啃食水稻叶肉,幼虫危害稻根,致使植株矮小、分蘖减少,极易拔起,危害严重时,稻根被吃光,植株枯死。据调查,不专治稻水象甲,一般发生田块损失率为18.5%,较重发生田块损失在33.5%,严重发生田块损失在80%以上,甚至绝收;较重发生田块成熟期推迟10~15天,严重发生田块推迟20天左右。稻水象甲的防治技术主要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导,注意保护和利用天  相似文献   

6.
稻水象甲为我国二类植物检疫对象,是危害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具有毁灭性检疫害虫,该害虫繁殖速度快、危害重、损失大,成虫啃食稻叶,造成白叶,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幼虫蛀食稻根,造成水稻矮缩,影响水稻生长,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达80%,甚至绝收,是典型的较难防害虫。近年来扩展为害加重,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现开展"送嫁药"防治稻水象甲,客观科学评价其防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正>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是国家规定的植物检疫有害昆虫,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国际公认的最具毁灭性的水稻害虫之一。稻水象甲最早发生于美洲,我国1988年在河北唐海县首次发现,阆中市2013年4月在护垭镇发生。稻水象甲成虫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茭白、玉米、小麦、大麦、甘蔗、高粱等禾本科、莎草科、鸭石草科、灯心草科、泽泻科、等13科104种植物,幼虫能在6科30余种植物完成生  相似文献   

8.
牡丹江市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寄主有水稻、稗及禾本科、莎草科杂草,成、幼虫都能为害水稻,幼虫对秧苗的为害是造成水稻损失的主要原因。该虫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是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二类危险病虫,是本市水稻产区主要害虫之一,几乎每年均有发生,2010年发病率为8%,造成水稻减产30%-40%。  相似文献   

9.
2015年镇海区连晚稻水象甲为害严重,在浙江省尚属首例。对连晚稻田稻水象甲发生分布、不同移栽时间和不同耕作类型晚稻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连晚田块的为害由田边向田中逐渐减轻,移栽迟的连晚稻水象甲发生严重,对连作晚稻的为害要重于单季稻。其成因可能与镇海地区1代成虫发育期推迟、连晚稻苗嫩绿和适宜的水、温条件有关。建议加强连晚田边区域稻水象甲成虫防治。  相似文献   

10.
稻水象甲成虫危害损失的通径分析和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Kuschel是危害水稻的地下害虫,重要的检疫对象。1988年我国唐山、天津稻区始有发现,其危害性已被广大稻农认识。一般发生田块减产10%,重发生年减产60%以上。我们依稻水象甲成虫生活习性和为害特点,应用田间自然种群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不同食害叶片程度与水稻产量损失关系的调查分析,研究了其防治成本与产量损失金额相当时的经济阈值,确定了稻水象甲的防治指标。这项研究国内尚无报道,可为稻水象甲田间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正>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属鞘翅目,象甲科,中异名:稻根象、美洲稻象甲。稻水象甲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在我国为对外检疫对象。稻水象甲的寄主植物主要有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科等20余种,水稻是其主要寄主。该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水稻根系,稻根受害后,常腐烂变黑,稻株矮小,分蘖率降低,成穗率和每穗粒数明显减少,成熟期延迟。严重时稻株遇风易倒伏或飘浮在水面。水稻受害后一般减产10%~20%,严重田块减产50%~70%。成虫只危害水稻嫩叶,在叶片上留下狭长条斑,一般不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的种群发生规律。在汉中市稻水象甲发生区分别选择平川和山区两种不同环境,对稻水象甲不同虫态发育时间进程及越冬场所虫量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中后期(温度为10~15℃)开始活动。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幼虫活动盛期,也是大田防治关键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发现稻水象甲在山区虫态发育较平川晚15~20d左右,初秋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由田埂向沟渠逐渐转移进入越冬,越冬成虫主要分布在沟渠边0~5cm的土壤中。查明稻水象甲在陕为害寄主作物涉及种类共9科,31种。稻水象甲在陕种群发生规律的明确,为陕西省稻水象甲普查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一、发生与危害特点(一)发生概况2014年5月8日信阳市在商城县丰集镇洞冲村北湾村发现了疑似稻水象甲成虫和危害状,成虫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鉴定,确定为稻水象甲。稻水象甲疫情确认后,信阳市立即开展大面积拉网式普查,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疫情防控。普查出发生面积为2316.3 hm2,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0.63%,主要集中在312国道以南的区域,其中,早稻田发生重,晚稻田发生轻;冲田发生重,平原发生轻;田间水源充足的田块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稻水象甲在汨罗市的发生规律,明确其危害情况,并提出相应防控策略,于2006~2013年对汨罗市的田间稻水象甲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汨罗市一年发生1~2代,主要以成虫在沟渠及山坡杂草茂密处和灌丛下表土层越冬,以幼虫蛀食稻根,直接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稻谷产量,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率在21.57%~60.00%之间,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掌握发生规律,加强虫情监测;采取防控措施,控制扩散蔓延等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稻水象甲的发生,对承德市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水稻产量。为控制疫情传播蔓延,依据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抓好关键时期的三次防治:第一次防治于5月下旬在水稻秧田揭膜后,用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防治越冬代成虫,即防治水稻秧田及大沟埂杂草上的稻水象甲成虫,大大压低了本田发生基数,减轻对水稻的初期危害;第二次防治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水稻插秧缓苗后,  相似文献   

16.
2001年5月,在双季稻北缘地区安徽省桐城市发现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后,开展了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和治理措施的研究,主要结果为①稻水象甲在桐城的寄主是水稻,其他禾本科植物稗草、李氏禾、狼尾草和雀麦只是偶然寄主。②在桐城,稻水象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初见期在3月下旬,早稻秧苗揭膜后即可为害,随早稻移栽向大田扩散。5月中旬为早稻大田成虫盛发期,田间成虫高峰期约20 d。第1代幼虫5月底初见,6月中旬大量转株为害,6月中旬后期陆续化蛹。第1代成虫于7月上旬始见,先集中于双季晚稻(双晚)秧田为害,随双晚移栽,分散到大田为害,田间终见期在8月中下旬。③稻水象甲虫卵产于稻苗基部叶鞘,每鞘卵量3~4粒。稻水象甲在双季早、晚稻大田初期,由田边向田中逐渐扩散。该虫在田间成虫激增期和减退期为聚集分布,在田间虫量高峰期呈随机分布。④成虫在有水饥饿和无水饥饿情况下,平均存活17.1,4.2 d;成虫平均寿命为56.5 d。⑤桐城稻水象甲与我国北方单季稻和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的稻水象甲相比,发生代次和消长规律略有不同。⑥通过人为控制,能够减缓稻水象甲的扩散速度。并提出了以植物检疫和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期开展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hilusKuschel)是为害水稻的地下害虫,重要的检疫对象。其成虫为害叶片,幼虫为害根系,造成减产。它原产美洲大陆,1976年传入日本,1988年后相继在朝鲜半岛、我国唐山和天津水稻产区发生,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稻水象甲分布与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水象甲在福建省年发生1代。我省福鼎市和霞浦县是稻水象甲发生的疫区,2004年,两地分别有11个和10个乡镇发生稻水象甲疫情,累计发生面积1 597.6 hm2;稻水象甲发生和为害受作物品种和生境条件等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糯稻受害程度大于杂交稻,秧田水稻的株被害率和成虫密度大于移栽田。  相似文献   

19.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Kuschel)属鞘翅目象虫科。成虫、幼虫都为害水稻,成虫食害叶片,幼虫为害稻根。由于根系被破坏,植株停止生长,造成整株死亡。为害严重时水稻减产50%以上,此虫是水稻生产的大敌,为我国重要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原产于美国东部,在北美洲分布较普遍,1976年传入日本后迅速向外扩散。到1982年在日本的分布范围已扩展到28个府县。1988年南朝鲜有6个道、17个郡发生。1987年此虫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以每年几十公里的速度向外扩散。1989年已蔓  相似文献   

20.
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Ⅵ.稻水象甲为害对水稻生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赵文生孙富余刘兴远佟淑杰赵成德石守荣(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稻水象甲(Li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成虫锉食水稻叶片、幼虫蛀食稻根,严重影响水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