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武山县部分山区群众习惯于按半膜玉米的密度种植全膜玉米,株距50~60厘米,亩密度2000~2500株左右,达不到全膜玉米高产技术要求的每亩3000~4000株的指标。为了掌握山旱地全膜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推广全膜玉米高产技术提供技术依据,特设本试验。一、试验设计采取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长6.6米,宽3米,小区面积20平方米(0.03亩),顶凌覆膜时用土分  相似文献   

2.
<正>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是秦安县的主体作物,适当增加密度是其获得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秦安县山区群众种植全膜玉米都较稀,为了掌握秦安县干旱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为完善全膜玉米配套栽培技术提供技术依据,今年秦安县中山乡香山村进行了全膜玉米密度试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1试验设计选择肥力均匀,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试验,采取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长6.6m,宽3m,小区面积20m2,小区长6m宽3m,每小区种植3垄(6行),先起  相似文献   

3.
渭北旱塬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沈单16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全膜覆盖下3种不同双垄行距、3种不同株距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渭北旱塬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最佳密度的筛选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的密度不同,导致其生育期发生变化,种植密度越大,生育期越长,反之则越短;通过垄宽、株距与产量的二元回归分析表明,垄宽为40cm+70cm和株距31.76cm是秦安等渭北旱塬地区玉米双垄沟播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4.
在临夏市不同海拔旱作区进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参试品种为:豫玉22号、金穗4号、酒125、沈单16、中单2号(CK).结果表明,豫玉22号丰产性好,生育期长,在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海拔2100m以下地区种植;金穗4号,酒125、沈单16号熟性早,丰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在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兴达1号是武山县近年引进推广的适宜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玉米新品种,为了掌握该品种在山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适宜密度,为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依据,2014年我们在桦林乡鲍湾村进行了兴达1号密度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汇报如下。一、试验设计播前选桦林乡鲍湾村2013年秋覆膜的地势平坦,垄距和肥力均匀,垄沟正直的地块为试验地,依据地形情况,采取顺序排列,重复3次,小区长6.3米(6  相似文献   

6.
<正>顶腐病是武山县影响全膜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为了在相同条件下比较鉴定新引进的高抗顶腐病品种在全膜覆盖条件下的适应性、抗逆性、产量等综合农艺性状,选择适宜全县高海拔地区推广的抗病、高产、优质的新良种,为全膜玉米推广提供品种支持,特设本试验。一、试验设计采取单排式顺序排列,不设重复,设二次对照,小区长7.5米,宽3.3米,小区面积24平方米。每小区种3垄,每垄种2行,每行种19株,亩种植密度3167株。  相似文献   

7.
甘肃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9个杂交玉米新品种为材料,进行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沈单16、登海9号、正大12等3个品种产量表现突出,抗逆性强,适合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可作为当地主栽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玉米全膜覆盖在武山县干旱区推广的增产效果,给全县全膜覆盖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我们于2010年在洛门镇的浅山半干旱区梯田地里设立了玉米不同覆膜方式试验。一、试验材料玉米良种为沈单16号,  相似文献   

9.
会宁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沈单16号为对照,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对引进的18个玉米品种(系)进行了引种观察试验。结果表明,金正02号、陇单8号、陇单9号、正德305综合性状表现良好,折合产量分别为11 012.99、10 580.09、10 528.14、10 450.22 kg/hm2,较对照品种沈单16号分别增产17.18%、12.57%、12.02%、11.19%,适宜在会宁县及同类海拔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品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沈单16号为对照,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对6个玉米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先玉335折合产量最高,为10698.20 kg/hm2,较对照品种沈单16号增产10.21%,居参试品种第1位;登义2号次之,为10400.90 kg/hm2,较沈单16号增产7.15%,居参试品种第2位。这两个品种总体田间表现生长整齐,综合农艺性状好,抗病性强,产量高。  相似文献   

11.
临洮县南部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适宜密度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临洮县南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对当地主栽玉米品种豫玉22号进行了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玉米株高和产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穗粒数、穗长、千粒重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综合考虑认为,临洮县南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适宜种植密度为5.50万株左右.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在相同条件下比较鉴定新引进不同来源品种在全膜覆盖条件下的适应性、抗逆性、产量等综合农艺性状,选择适宜泰安县干旱山区推广的抗病、高产、优质的新良种,为全膜玉米推广项目提供品种支持,今年我们在泰安县中山乡香山村进行了本试验。1试验设计采取单排式顺序排列,设三次重复,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小区长6m,宽3.3m,小区面积20m~2。每小区种3垄,每垄种2行,每行种18株,亩种植密度3465株。成熟期收获中间4行,脱粒晒干后称重,计算小区  相似文献   

13.
<正>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是武山县近年推广成功的一项小麦生产新技术,它通过全地面平膜覆盖,膜上浅覆土,有效解决了生长期间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一般亩增产20%~100%。为了掌握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大田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特设本试验。一、试验设计采取顺序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24平米,小区长20米,宽1.2米(1垄),每小区种1垄。二、试验处理穴播机穴距12厘米(亩下籽35万粒),每穴下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玉米品种金凯3号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栽培密度的试验,得出玉米品种金凯3号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为窄行距40cm,宽行距70cm,其最佳种植密度4 445株/667m2,平均株距27.3cm。  相似文献   

15.
密度对旱地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3个玉米品种富农1号、金凯2号和沈单16号的种植密度对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成熟期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大,但均以籽粒干物质的积累量最多,雄穗最少;不同品种在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时均可得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同一种植密度下3个品种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明显,种植密度和品种本身都影响到干物质的分配。  相似文献   

16.
在榆中北部高海拔半干旱山区进行的不同玉米品种与覆膜形式试验结果表明,选用中早熟玉米品种酒单4号、沈单16,采用平播全地面覆膜或双垄面沟播全地面覆膜栽培时,较半膜覆盖栽培可提早成熟9~17d,土壤含水量较露地提高7.1~11.3g/kg,较半膜覆盖栽培提高5.0~9.2g/kg;平播全地面覆膜栽培的酒单4号、沈单16折合产量分别为5792.0kg/hm2、6080.0kg/hm2,分别较半膜覆盖栽培增产67.6%和90.0%,采用双垄面沟播全地面覆膜栽培时,酒单4号、沈单16的折合产量分别为7136.0kg/hm2、6304.0kg/hm2,分别较半膜覆盖栽培增产106.5%和97.0%,因此在高海拔半干旱山区选用中早熟玉米品种,采用平播全地面覆膜或双垄面沟播全地面覆膜栽培时玉米均能够正常成熟,并具有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增产作用,有较好的推广利用价值,可在同类旱作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7.
正甘肃会宁干旱地区由于常年发生旱灾,农民习惯稀植抗旱,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中自行加大株距,降低密度,严重影响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潜力的发挥。为了寻求适合本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的最佳种植密度[1],2015年选择登义2号[2]玉米新品种,在会宁县三房吴乡进行了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最佳密度试验,其试验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品种延单19号,大豆品种延农11号为材料进行小区密度试验后大田推广.对通过小区密度试验的玉米以不同密度比例进行产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正常种植,株距16cm,行距65cm,每穴双株;每隔4行大豆垄沟内种植1行玉米,每穴3~5株,穴距80cm的处理表现最优.大豆玉米立体栽培大田生产的结果表明,在8个地区21个乡镇224户推广试验,可节约农药、化肥、管理等费用300元/hm^2左右.综合分析得出,大豆、玉米立体栽培技术的应用可增收近2000元/hm^2.  相似文献   

19.
在武威市凉州区以当地主栽品种沈单16号为对照,于2005年~2006年对栽培面积相对较大的13个玉米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号、吉单216、7005-1比对照增产0.6%~1.8%;临单217、硕秋9号、金穗2号、6408-1、豫玉25号、武科1号、豫玉26号、祁连98、金玉1号比对照减产2.2%~27.7%。恒丰3号、金穗4号、吉单216生育期140d左右,成熟度好,可在进一步试验其抗病性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7005-1生育期较长,可考虑在低海拔区域覆膜种植;当地主栽品种沈单16号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产量优势,在做好玉米丝黑病的防治的基础上,可在继续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123-1126
通过3个种植方式(起垄、补水机播、渗水膜覆盖;机播、普通膜覆盖;露地机播)和3个种植密度(7.5万,6.5万,5.5万株/hm2)对特早熟玉米并单16号在高寒冷凉区进行高产配套技术集成试验。结果表明,并单16号特早熟玉米品种在起垄、补水机播、渗水膜覆盖处理条件以及密度在7.5万株/hm2下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露地机播条件下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最低,密度5.5万株/hm2条件下籽粒产量最低。由此得出,特早熟玉米品种并单16号在高寒冷凉区最适宜的栽培模式为起垄、补水机播、渗水膜覆盖+密度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