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量猪体长、体高、管围、胸围、胸宽、胸深、腹围和腿臀围等8个体尺性状,应用全基因组扫描定位影响猪体尺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方法】在210日龄,活体测量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群体129头F2个体的上述8个体尺性状,利用分布于猪18条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的183个微卫星标记,对这129头F2个体及其父母和祖代亲本进行基因型检测。应用基于最小二乘线性回归分析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在QTL Express进行在线QTL定位分析,并通过1 000次的Permutation来确定不同显著水平的临界值。【结果】在8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19个影响猪体尺性状的QTL,其中位于4和7号染色体上的5个QTL达到基因组1%显著水平,位于2和7号染色体上的2个QTL达基因组5%显著水平,但是没有检测到影响胸深的QTL。【结论】影响猪体尺性状的QTL位点大多数分布于不同染色体区域,QTL所解释的表型方差介于5.23%—41.58%。白色杜洛克和二花脸中均存在增加表型值的有利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郑58×昌7-2组配的225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全长为1 987.7 cM、覆盖玉米基因组10条染色体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标记间平均距离11.0 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CIM),对玉米出子率性状进行QTL定位,利用多区间作图法(MIM)对上位性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第1染色体和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稳定的QTL位点,分别可以解释8.47%和10.52%的表型遗传变异.检测到5对上位性QTL,涉及6个位点,分布于第1,2,3,4和第5染色体,共解释9.94%表型遗传变异.这说明除了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外,上位性效应也是出子率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翼手目序列中马铁菊头蝠DRB基因第2外显子的遗传多态现象,试验检测了从一个种群得到的17个蝙蝠个体。结果从17个个体中克隆获得42条不同序列,长度为263 bp(仅4例为260 bp)。经序列分析发现,部分个体存有多种序列、不同个体间存有相同序列,提示马铁菊头蝠MHCⅡ DRB基因第2外显子可能存在着重复座位和基因共享。氨基酸的替换趋于集中在假定的抗原结合位点附近。利用MEGA软件构建的NJ树表明,马铁菊头蝠聚为一支,而与其他动物分离。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MHCⅡ DRB基因第2外显子有较高的多态性,这与其他哺乳动物很相似。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翼手目序列中马铁菊头蝠DRB基因第2外显子的遗传多态现象,试验检测了从一个种群得到的17个蝙蝠个体。结果从17个个体中克隆获得42条不同序列,长度为263 bp(仅4例为260 bp)。经序列分析发现,部分个体存有多种序列、不同个体间存有相同序列,提示马铁菊头蝠MHCⅡ-DRB基因第2外显子可能存在着重复座位和基因共享。氨基酸的替换趋于集中在假定的抗原结合位点附近。利用MEGA软件构建的NJ树表明,马铁菊头蝠聚为一支,而与其他动物分离。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MHCⅡ-DRB基因第2外显子有较高的多态性,这与其他哺乳动物很相似。  相似文献   

5.
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EeoRI、BamHI、HindⅢ和PstI对纯种二花脸猪和梅山猪白细胞基因组DNA进行内切酶消化和电泳,经Southcrn blot将DNA转移到NC膜上。将来源于猪MHC的Ⅰ类基因猪移植抗原(SLA)基因片段克隆PD1-A DNA(4.3kb)用digoxigcnin标记作为DNA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反应。比较了不同品系和个体间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结果表明:(1)经各种单酶消化后分子杂交反应中。产生1~5条大小不等的片段。长度范围介于9.0~1.0kb之间;(2)在使用4种酶单独消化时。1头二花脸公猪不仅与2头梅山母猪显示不同的RFLP带型,而且与2头二花脸母猪也显示完全不同的带型;(3)在使用4种酶单独消化时,2头梅山母猪表现完全相同的RFLP带型;(4)在使用 EcoRI、BamHI、Pstl 3种酶单独消化时。2头二花脸母猪呈现完全相同的RFLP带型,但在用HindⅢ酶消化时,虽然都有一条共同带,但其中1头多一条带。(5)如果比较2头梅山母猪及2头二花脸母猪,它们的基因组DNA的EcoRI和BamHI消化的带型完全一致;但它们的HindⅢ和PstI消化的带型不同,显然有一条共同的带。用SLA基因克隆PDI-A作为探针,结果表明。不仅二花脸猪的RFLP表现与梅山猪有所区别,而且似乎二花脸猪更易表现个体间差异。  相似文献   

6.
昆嵛山萱草属植物细胞学研究及其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种来自昆嵛山萱草属(H.emerocallis)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核型,结果表明:黄花菜(H.citrina)的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核型:2n=2X=22=16m+4sm+2T,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9%,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2n=2X=22=6L+10M1+6S,染色体总体积为105.39μm3;北萱草(H.esculenta)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核型:2n=2X=22=20m+2T,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3.8%,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2n=2X=22=4L+2M2+14M1+2S,染色体总体积为99.43μm3。同时对染色体的性状进行了巢式方差分析,表明居群内个体间、细胞间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具有一定程度的变异,且居群内的变异主要来自于个体间;最后分析了该属植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采用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公牛的染色体标本,对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公牛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公牛染色体数目2n=59,其中2×28+1条常染色体中,t即2+28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余2×27+1+1条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中,X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一条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公牛染色体数目2n=59,核型为:59,-2,-28,+t(2∶28),XY。  相似文献   

8.
对小麦 (Triticumaestivum)和无融合生殖小麦草 (Elymusrectisetus)的杂种后代 (BC2 F2 )生物学特性和根尖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进行了的研究。结果表明 ,BC2 F2 的生物学特性处于小麦和小麦草之间 ,但更趋向于小麦 ,这是由于杂交后代经 2次回交所致。根尖染色体检查发现 ,BC2 F2 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 1个很大的变异范围 ,从 2 9条到 6 9条不等 ,但大部分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 42条。杂种后代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一方面与远缘杂交有关 ,另一方面可能与无融合生殖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从海岛棉Pima S-6中鉴定了一个1号染色体上稳定表达的纤维长度QTL(qFL-chr1),针对这一目标QTL,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得到近等基因系R01-40-08。近等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近等基因系其他7条染色体上仍含有Pima S-6的渐渗片段。以Tamcot 2111(轮回亲本)与R01-40-08(供体亲本)构建了1个含有1 672个单株的F2群体,分析了其他染色体上Pima S-6渐渗片段对纤维长度的遗传效应,单标记分析结果表明,位于14号染色体上的2个标记(NAU2190和NAU5465)对纤维长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中心产区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采集73头山东省沾化县德州驴的血液,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检测了LDH同工酶多型。结果表明,大部分个体都显示4条带,少数个体表现为5条活力带,个体间的差异很大。但整个群体LDH的变化特点为LDH3>LDH4>LDH1>LDH2>LDH5。  相似文献   

11.
甘肃白猪、杜洛克、汉普夏及其杂交猪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白猪、杜洛克、汉普夏及其杂交猪的群体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在染色体组型特征上,甘肃白猪同杜洛克、汉普夏的差异较大,但同长白猪、苏白猪的差异较小;在甘肃白猪的两大地方类群中,临夏类群第8对染色体上次缢痕出现的频率高于武威类群。经过比较分析,可以肯定临农、武白、武民三个品群的遗传性基本稳定;染色体的研究完全有希望来预测杂种后代优势率的高低,即染色体的杂合性同杂种优势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作者应用常规的外周血培养法对苏大白、杜洛克、甘肃白猪及甘肃黑猪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19对(2n=38)。其中18对常染色体的形态差异在这四个品种间不太明显;X染色体差异较为明显,Y染色体的形态近乎一致。在第10对染色体的短臂近着丝点处均有次缢痕,杜洛克和甘肃白猪的第6对上也可见次缢痕的存在。这些染色体的多态性是否属于品种的特有属性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作者应用BSGC—分带法,对杜洛克猪、苏白猪、甘肃白猪和甘肃黑猪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品种猪存在特大、大、中、小和无五种类型的C—带。其中杜洛克猪的第13、14、15、17和18对染色体;苏白猪的第14、16、17和18对染色体,甘肃白猪和甘肃黑猪的第14:15和18对染色体均呈现C—带多态性。甘肃白猪的第14对染色体特大型C—带出现的频率高达33.34%。经过比较分析,作者认为这一结果可用于家猪的育种和保种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芦笋雄性系两性株调查及镜检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芦笋9个品种1.8 hm2大田实地调查,发现芦笋雄株中的雄性系两性株132株,有5个品种未发现雄性系两性株,玛丽华盛顿500W、Uc72各发现1株,西德全雄发现18株,鲁芦笋1号发现112株,并对发现的芦笋雄性系两性株进行目测和镜检观察,结果表明:应选择白色或黄白色的根尖,用1 mmol/L 8-羟基喹啉进行预处理5 h;解离用1 mol/L盐酸60℃恒温处理18 min效果最好;采用合理的压片方法,用双目显微镜可观察到二倍体和四倍体染色体。  相似文献   

15.
生态产业链和价值链视角下的甘肃省循环农业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甘肃省循环农业综合发展情况,结合生态产业链和生态价值链的相关概念,通过因子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农业资源环境循环利用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两者的耦合变化态势。研究表明,1978-2012年间,甘肃省农业资源呈线性轨迹分布,农业经济增长呈二次曲线轨迹分布。通过对农业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耦合分析,可以看出1978-2012年间耦合度在逐年下降,说明农业资源环境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在逐年减弱。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仙两个地方品种的核型和Giemsa C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中国水仙两个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水仙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研究了平潭水仙和漳州水仙的核型和C带。试验结果表明:两个品种体细胞染色体皆为2n=3x=30,每组染色体3个成员中均以其中两个形态较为一致,而与另一个差异较大。对漳州水仙的C带带型分析发现,中国水仙各组染色体的成员间带纹均有所不同,每组染色体皆以其中两个染色体带纹相近或差异小,而与另一个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One of the two types of supernumerary chromosomes found in Haplopappus gracilis effects pigment production in the achene walls. When one, two, and four supernumerary chromosomes were added to the basic complement,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one type of pigment was found to occur. No overlapping of the effects on pigment production was observed among different numbers of supernumeraries or between the supernumeraries and normal chromosome complement.  相似文献   

18.
毛白杨起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Carr.)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发现,其同源染色体联会较差,在终变期、中期Ⅰ可见到出现频率较高的单价体,在后期Ⅰ、末期Ⅰ亦可经常见到落后染色体的存在,证明部分同源染色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即毛白杨属杂种起源.进一步依据毛白杨、新疆杨和它们的杂种毛新杨染色体的联会情况及花粉育性等推断,银白杨或新疆杨有可能作为起源亲本之一参与了毛白杨种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普氏野马染色体核型及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普氏野马的染色体核型及多态性作了观察。结果表明,在二倍体细胞中有32对常染色体,总臂数(NF)为88,以臂比值将它们分A、B、C3组。野马与家马比较,常染体总臂数相同,差别在于家马多一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原产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冰草(AgropyronmongolicumKeng)进行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染色体形态观察。发现在蒙古冰草减数分裂终变期有1~4条B染色体。它比正常染色体小,而且不与正常染色体配对.B染色体之间可以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