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亚洲栽培粳稻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生物考古学方法在苏州阳澄湖畔的草鞋山遗址发掘出距今6000年前的古稻田,以此为追根求源的理论依据,论证了亚洲栽培粳稻的起源;探查分析研究与考古发掘出的这一古稻田比日本福冈县板付遗址发掘出的古稻田早3500年左右,证实了稻作起始于中国;亚洲栽培稻种的演化也并非是由籼型野生稻进化为栽培籼稻,再由籼稻进化成粳稻的一元论之说。  相似文献   

2.
孔利宁 《农业考古》2019,(4):254-259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3.
草鞋山遗址各文化层植物蛋白石的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蛋白石分析法有可从农学角度对考古学进行研究的优点,因而在进行稻作起源和农业考古研究时是受推崇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应用该分析法对苏州吴县草鞋山遗址各文化层的禾本科植物的蛋白石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发现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该遗址区一带一直进行着稻的栽培,且所种植的稻的亚种型为粳型。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8月3日至4日,中国植物考古学研讨会在中国赤峰市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赤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玉峰和赤峰学院院长雷德荣出席并讲话。来自北京、浙江、福建、辽宁、江西、内蒙古等省区市植物考古学的专家学者以及赤峰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部分师生近200人参加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浙江莫角山遗址稻谷堆积、青海湖李家遗址出土的炭化卷状物、赤峰二道井子植  相似文献   

5.
一九五五年冬,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教授林惠祥,到长汀县河田镇(当时称河田区)考察了二十一天,据考古的发现,撰写了《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二篇论文,为考古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自“一九五五年以来,在汀江流域两岸的平地和谷地、发现了一百一十八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大量遗物”。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汀江流域是古越族人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是福建省境内古越族人一支的聚居地,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古越族人的奥秘,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一日至十六日,我带龙岩师专84级文史班的同学,到长汀县河田镇乌石崠一带进行考古实习,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发现了  相似文献   

6.
马家浜文化玉质装饰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是孕育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地区之一。马家浜文化是该区域的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一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玉质装饰品的发生、发展是它的一个典型文化因素。马家浜文化遗址,自本世纪50年代末发现,四十年来,经过考古试掘与发掘的已有十余处遗址。这些遗址遍布整个环太湖地区。从绝对年代分析,浙江桐乡市的罗家角遗址下层(第四层)的碳M年代为距今6905±155年和7040±150年(均为树轮校正年代),热释光年代为对7O±10%。(1)近来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马家浜文化层(第四层)的碳14年代更早到距…  相似文献   

7.
从考古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稻作文化等方面综述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 ,提出亚洲栽培稻的祖先 O.rufipogon是从喜马拉雅山麓起源、分化与传播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著名考古学家、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崎敬博士,因病于1990年6月11日在福冈市逝世,享年66岁。冈崎敬教授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致力于考古学的学习和研究。从事考古工作后,先后主持了冲之岛等与大陆文化学关系密切的遗址发掘工作。他对日本弥生时代的农业考古、中日古代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的的研究以及中日两国考古学界的交流等方面,都作出很大贡献。著有《冲之岛》、《东西交涉的考古学》、《隋唐考古》等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中国考古学史最早提到的稻作遗迹,是1921年瑞典考古学者安特生博士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从事发掘调查发现的。可是当时人们注目于从那里出土的以彩陶为主体的仰韶文化的精华,质朴的稻作问题未引起学者的注意。半个世纪后的1976年,从杭州湾南岸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炭化米、稻壳、稻茎、稻叶等遗物堆积层,才引起研究者对中国先史时代稻作农辨的急切关心。当然这期间不是全然没有稻作遗址发现。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由日本著名考古学家、奈良县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长樋口隆康和日本著名农学家渡部忠世、历史学家福永光司、考古学家金关恕、菅谷文则等17人组成的“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学术调查团“于今年10月7日至30日来华访问。该团此行重点考察中国江南古代农耕文化的有关遗址和文物。先后参观访问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县土墩墓和湖熟文化遗址、浙江省博物馆、余杭县良渚文化遗址、桐乡县罗家角遗址、余姚县博物馆和河姆渡遗址。调查团于27日和28日访问南昌,参观了江西省博物馆及郊区农村,并会见本  相似文献   

11.
河姆渡遗址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六、七千年。遗址出土有菱角遗存,另外孢粉分析也表明遗址中有菱。有同志就此推测:“河姆渡人除种植水稻外,还可能种植葫芦、菱角等作物”。菱在河姆渡时期是否已栽培,颇值怀疑。河姆渡菱角遗存(图1)及花粉出土于遗址的第四文化层,距今约6570—6900年以前。遗存未炭化,但已  相似文献   

12.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2,24(1):68-100
关于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问题,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印度说”与“中国说”之争。自从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前古栽培稻之后,“印度说”的呼声才渐渐下降。到中国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前左右的古栽培稻、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距今12000年前的古栽培稻,“中国说”才真正确立起来,“印度说”开始消沉了。……  相似文献   

13.
大水沟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冀西北地区龙山时代一处重要的聚落,2015年度试掘浮选发现可鉴定植物种子31618粒,其中农作物包括粟、黍和大豆,非农作物以狗尾草属、藜属和胡枝子属为大宗。浮选结果表明,大水沟遗址农业类型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大豆的出土说明农业结构多样化的特征。藜属、胡枝子属等非农作物数量较多,表明大水沟先民已经掌握了遗址周围一些植物资源的特性并对其加以开发和利用。大水沟遗址的植物考古学研究为探讨“三北地区”尤其是冀西北地区龙山时代的经济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1973年和1977年,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关于该遗址的发掘简报在1976年到1980年之间发表后,揭示了早在公元前5000年中国已经存在着水稻栽培文化,这一发现在头于东亚地区文明起源的研究领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古史时期之考古学遗址中,鲜有如塔里木盆地之尼雅遗址者,既保存下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遗迹和遗物,同时又出土了数量巨大的文书,对于众多领域的研究来说,都可以作两相的比较。这个遗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虽然是考古发现了一个世纪,而且有不断的新的田野资料公布;佉卢文书中的主要部分也已得到了转写和译释,但是将这两种资料加以参照研究的工作却还是刚刚开始。这样的研究很有意义,充满了情趣。……  相似文献   

16.
2016年在闽江下游流域的闽侯县大坪顶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炭化人工栽培稻遗存,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约7500年。这是福建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鉴于该遗址在当时毗邻闽江出海口以及有夹炭陶伴随出土等特殊现象,这批稻谷遗存不仅为福建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且也为探讨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向中国东南地区的传播存在一条沿海路线的推测提供了一个关键佐证。  相似文献   

17.
M·恢思 《农业考古》2000,(1):215-219
野生的二棱小麦Triticum mococcum subsp. boeoticum是栽培二棱小麦T.m.monococcum的近亲(1)(2)(3)。在近东,野生二棱小麦的原生地分布在肥沃新月地带的北部和东部(2)。考古学研究显示该地区是栽培二棱小麦的发源地(4),但是却不可能确认具体发源的遗址(4)。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两个假设。其一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差异,可以多种多样的起决定作用的DNA显示器──扩大的片断长度的同质异像(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AFLP)指纹(fingerprinting)来…  相似文献   

18.
蒋静  朱乐红 《农业考古》2012,(6):261-263
一、引言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随着一九八八年,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大量掺杂在陶片里的稻壳,距今约九千年,将世界稻作历史推前了二千多年。一九九三年,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一万四千至一万八千年。一九九六年,在中国最早的古城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是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时代,也是百花盛开、“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时节,农业考古学正是沐浴着新时代的和煦春风破土萌发出来的新学科,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海内外各界同仁的有力支持和悉心呵护下,这株诞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幼苗在一天天成长着,逐渐成为盛开在学术百花园中靓丽的花朵。回首往事,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前辈们当年燃烧着的创业热情,激起人们将这一学科不断推向前进的坚定信念。一、农业考古学的创立农业考古学是通过对考古发掘的遗址、遗迹及其生态环境信息和出土的农业实物资料的研究,来探…  相似文献   

20.
浅谈先民与家畜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想生 《农业考古》2006,(1):243-245
2006年是丙戍年,即狗年。在狗年到来之际,让我们来谈一谈先民与家畜狗的关系。大家都知道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但是狗的起源、狗的生存年代有多久,这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课题,也是学术界探讨的课题。目前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过程、通过对遗址的发掘来获取资料。如从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