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变色龙的皮肤被颗粒状鳞覆盖,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能随时伸缩,变化体色,头上有钝三角形突起,双眼各自独立,可以自由转向不同视角。背部有嵴棱,八肢较长,前后肢均具5指、趾,分为相对2组,前肢内侧3指愈合,外侧2指愈合在一起,可相互握持。后肢相反,内侧2趾和外侧3趾愈合,并相对持,这样,他就更善于在树上攀爬。一些种类的变色龙是根据周围环境来变换体色,而另  相似文献   

2.
鱼类的体色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都有其各自特定的体色.体色不仅是鱼类分类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健康状态的衡量标准,同时体色正常与否也直接影响商品鱼的价格.鱼类的体色特征由遗传因素决定,是真皮层下面的各种色素细胞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的反映.鱼类色素细胞主要包括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体色变化主要受神经和内分泌调控.鱼类的年龄和性别、食物组成以及生存环境的变化会引起鱼类体色的变化.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往往由于养殖环境剧烈变化、或使用缺乏有效天然色素源的饲料等因素,导致养殖鱼类体色异常,使其失去所特有的天然颜色和光泽.文章综述鱼类体色的形成机理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同时,试图探讨养殖生产中鱼类体色异常的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3.
金鱼形态万千,体色多变.刚孵出来的金鱼鱼苗,稚体透明无色,并不具备鲜艳的色彩,需经过两个多月人工培育才逐渐变色,有的鱼需要更长时间才变色.金鱼的色彩变化是由鱼鳞中黑色色素细胞、橙色色素细胞和淡兰色及光质等含量决定的,这些物质的含量又由遗传基因决定.  相似文献   

4.
安乃近注射液属解热镇痛药物,虽属老产品,但它疗效确定,副作用小,因此深受广大兽医的喜爱。但市售的本品多有发黄变色现象,这是广大兽医所不愿接受的,因为药品一但变色,就预示着失去了原有的医疗价值,就不能再用了。因此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对其制作工艺做了如下改进:一、主药、辅料及仪器安乃近注射粉、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氨基酸抗氧化剂、EDTA-Na2、盐酸或NaOH溶液,活性炭、新鲜重蒸馏水,PHS-25型酸度计。二、方法与结果1、工艺对比原工艺:(1)取适量新鲜蒸馏水,顺次加入焦亚硫酸钠,ED-TA-Na溶解后,立即…  相似文献   

5.
鸡血藤对金鱼增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鸡血藤(Caulis Spatholobi)对金鱼体色的影响。将体色、体重相当的试验鱼随机分成4组,其鸡血藤含量分别为0、1%、3%和5%,4周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鸡血藤增色效果明显,差异极显著(P<0.01),添加3%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体色是影响鱼价格和价值的重要因子之一,影响鱼类体色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系统、营养素以及养殖环境等因素。文章就营养素对鱼类体色影响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7.
生物体表着色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生物现象,其中,以昆虫的体色最为丰富多彩,引人注目。作为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之一,家蚕体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简述了决定昆虫体色形成的色素种类及其生物合成途径,重点介绍了家蚕幼虫及成虫的体色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变色洒金梅     
2007年12月中旬.国家级的梅花专家王其超、张行言教授前来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考察.惊奇发现公园流溪香雪景区内种植的梅花品种中有较罕见的洒金梅(洒金型梅花)。多棵洒金梅隐于连绵3000多亩梅林中,一直未被公园发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水产动物着色剂的作用机理以及相关色素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影响鱼虾体色变化的相关因素,对水产配合饲料的开发与升级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雨  李迪 《江西饲料》2009,(4):25-28
体色是金鱼观赏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善金鱼的体色以提高其观赏价值,是金鱼饲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增色饵料是改善金鱼体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研究和开发急待解决的问题是真正并清金鱼体内色素和摄入增色饲料的代谢途径,明确代谢过程中的调控因子和调控点。本文阐述了金鱼体色细胞以及各种色素的代谢,同时介绍了近几年关于金鱼增色饲料的研究。本文将为金鱼增色饵料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柞蚕(Antherae pernyi)以体色作为育种选择标志以及品种命名和类群划分依据,这是柞蚕育种区别于家蚕(Bombyx mori)育种的特点之一.柞蚕体色不仅与形态发育有关,还与适应性、抗逆性、抗病性、外观品质、营养物质种类和含量等紧密相关.然而,柞蚕体色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严重滞后于体色育种应用.文中从幼虫体色及其演变、幼虫体色遗传、蛹色和蛾色、体色与抗性、体色形成机制等5个方面对柞蚕体色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提出了柞蚕体色研究展望.柞蚕体色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不仅可以解析柞蚕体色多样性的形成机制,还可以为抗逆、抗病、品质、营养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去年,我从白沙湾浆蜂原种场邮购黑浆蜂种王一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饲养观察,觉得该品种蜜蜂性情温驯,繁殖速度快,蜜浆产量高,且抗病力强,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蜜蜂良种.并向附近各蜂友推荐.没想到有几位来我场参观的蜂友,发现该种王群内有少量不同体色的蜜蜂,随即提出一个问题:群内有几种体色的蜜蜂,黑浆蜂是纯种蜜蜂还是杂种蜜蜂?能做种用蜂群吗?我想,带有这个疑问的蜂友一定还不少,故想借贵刊一角与广大蜂友公开谈谈.  相似文献   

13.
14.
选用80尾初始体长约4.7 cm、体色均一且健康的锦鲤,随机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组,其中Ⅰ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Ⅱ、Ⅲ和Ⅳ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0、150和200 mL/kg的复方中草药.研究1副复方中草药质量浓度对锦鲤体色的影响,饲喂15d,采用分光光度法,在可见光区(约480 nm)测量其最大吸收峰,收集试验数据,并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所用复方中草药能改变锦鲤体表色素的含量比例,并随该副中草药质量浓度的增加对锦鲤体表的红色色素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增强锦鲤在体色上给人的艳丽感.  相似文献   

15.
对保存的地方蚕品种进行性状调查 ,发现于 60年代自我国江苏省泗洪县征集的农家土种泗洪 1 5(简称泗洪 )幼虫体为淡黄色 ,壮蚕异质型不明显。采用体色正常型和已知黄体色标志基因lem( 3-0 .0 )、Sel( 2 4 -0 .0 )和Xan( 2 7-0 .0 )与之杂交 ,进行遗传学鉴定 ,结果 :泗洪黄体色对正常型为显性 ,遗传基因与日本的显性黄体色 (Xan)基因座位相同 ( 2 7-0 .0 ) ,命名为中国显性黄体色 ,英文名Chi nesexanthous,基因记号XanC。以其建立起我国的家蚕显性黄体色标志基因系统  相似文献   

16.
17.
岱衢族大黄鱼为我国优质大黄鱼养殖群体,养殖中所投喂的饵料往往影响着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体色和肉色,这些均为衡量岱衢族大黄鱼品质的重要指标.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岱衢族大黄鱼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体色和肉色指标,研究投喂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岱衢族大黄鱼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2组,分别投喂鲜杂鱼和配合饲料22个月,采样后所测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指标包括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氨基酸含量,体色和肉色指标包括L、a、b值.结果表明:与投喂鲜杂鱼相比,投喂配合饲料显著降低了岱衢族大黄鱼全鱼的粗脂肪含量(P<0.05),但显著提高了肌肉的粗脂肪、亮氨酸(Leu)、赖氨酸(Lys)、谷氨酸(Glu)、总必需氨基酸、总呈味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P<0.05);饵料类型对岱衢族大黄鱼的体色和肉色无显著影响(P>0.05),但岱衢族大黄鱼体表不同部位颜色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背部相比,腹部的颜色较亮,且偏红黄.由此得出,相较于鲜杂鱼,采用配合饲料养成的岱衢族大黄鱼肌肉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探讨柞蚕幼虫体色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分析柞蚕品种豫大1号(黄体色)和白一化(白体色,略带黄色)幼虫体色的遗传规律,并比较二者在体壁类胡萝卜素组成上的差异。杂交试验发现,F1的幼虫体色为黄色,F2有黄色和白色两种表型,且分离比符合3∶1;回交BC1(F1×豫大1号)均为黄色,而BC1(F1×白一化)则有两种表型,即黄色和白色,分离比符合1∶1。遗传分析表明,豫大1号的基因型为YYGG,白一化的基因型为YYgg,豫大1号的黄体色对白一化的白体色属于完全显性遗传。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豫大1号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10.259μg/g)远高于白一化(1.167μg/g);白一化体壁中的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含量远小于豫大1号。综上认为,体壁中类胡萝卜素的缺乏是导致白一化形成白体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实用饲料(含铜11.1 mg/kg)中分别添加0(对照)、5、10、20和40 mg/kg铜[以五水硫酸铜(CuSO_4·5H_2O)形式],制成5种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98.1±0.5)g的斑点叉尾42 d,研究实用饲料中补充铜对斑点叉尾生长和体色的影响。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0 mg/kg铜显著提高了鱼体的增重率(P0.05),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饲料铜添加量进一步增加到40 mg/kg,鱼体的增重率则较添加量为10 mg/kg时显著降低(P0.05),同时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肝脏和骨骼铜含量随着饲料中铜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其中20、40 mg/kg铜添加组的肝脏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 mg/kg铜添加组(P0.05),40 mg/kg铜添加组的骨骼铜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肌肉铜含量保持基本不变(P0.05)。饲料中添加0~40 mg/kg铜对斑点叉尾背部皮肤、肌肉色度值、总叶黄素含量及背部皮肤酪氨酸酶活性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各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以及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10 mg/kg铜添加组具有最高的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斑点叉尾实用饲料中铜的添加量建议为10 mg/kg(饲料铜含量实测值为20.2 mg/kg)。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黄颡鱼营养生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黄颡鱼养殖过程中体色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黄颡鱼营养研究及饲料配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