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奶牛酮病的检测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酮病(Ketosis)是泌乳牛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在我国.酮病的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酮病发生后会使治疗费用增加、高产奶牛产奶量大幅度降低、乳成分改变、繁殖率降低以及淘汰率升高.同时也能继发母牛的营养不良和不孕症。本文就酮病的临床生化表现、检测以及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试剂盒测血清β-羟丁酸含量大于1.2mmol/L作为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采用酮粉法、试剂法、ROSS法和试纸法分别对血酮、乳酮和尿酮含量进行检测,并将定性检测的结果与定量检测的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酮粉法测血酮的符合率最高、为88.54%;试纸法测尿酮次之、为87.50%;ROSS法测尿酮的符合率和阳性率最低,分别为79.17%和13.54%。酮粉法测血酮敏感性最高,为70.37%;ROSS法测尿酮的敏感性最低,为37.04%;试剂法测乳酮、ROSS法测尿酮和试纸法测尿酮三者的特异性均为95.65%,高于酮粉法测血酮的特异性(94.20%),酮粉法测尿酮特异性最低、仅为88.41%。从操作难易度和成本上考虑,酮粉法测定乳酮含量比较适合牧场亚临床酮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6.
7.
为了对围产期奶牛酮病进行早期诊断,采用了试剂法和粉剂法两种实验方法对10头围产期奶牛的检测,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而且酮体产生在产后15-20天最为明显,两种方法的结果无明显差异。采用粉剂法具有易于配制、携带,使用简单和方便等优点,更适用于现场的尿酮和乳酮的阳性检测。 相似文献
8.
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奶牛的奶产量上升幅度较大,随之奶牛患营养代谢病的比例也逐渐增高,尤其是奶牛酮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常发生于舍饲、运动不足及营养状况较好的奶牛。奶牛发生酮病可导致牛奶减产、奶质变差及繁殖力降低,给畜牧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奶牛酮病的治疗原则是提高血糖浓度,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抑制酮体的生成。以替代疗法为主,再给以丙二醇和辅酶A等辅佐药物,并且疗效显著。通过营养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酮病的发生率。本文就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做以下论述,旨在对奶牛酮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11.
13.
姜秀鹏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1):21-22
试验选取莱阳市201头成年母牛检测,采用同种方法检测尿酮,经检测发现,42头奶牛隐性酮病发病率20.9%。从42头病牛中随机选出20头,划分为2组,每组各10头,分别采用不同药物治疗,观察不同胎次、日产奶量、生产周期、膘情与奶牛隐性酮病的关系,得出最佳试验结果,以此为依据科学选用检测治疗方法,提高高产奶牛隐性酮病的检测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昆明地区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规律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的商品尿酮体试剂带来检测奶牛乳酮和尿酮阳性率,研究亚临床酮病的发生规律.研究表明:亚临床酮病主要集中在产后3个月,并随泌乳月增加而减少,第1个泌乳月发病率最高,达41.82%,依次为26.83%,13.64%,7.69%;随产奶量的降低,酮病发病率逐渐降低,年平均产奶量在9.0t以上的高产牛发病率最高,达68.18%,但年平均产奶量在3.0t以下的低产牛也有发病率高的倾向,发病率为16.67%.初胎牛和二胎牛发病率分别为26.32%、25.00%,以后随胎次升高发病率逐渐降低.季节对酮病发病率的影响不明显,春、夏、秋3季发病率稍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探讨奶牛围产期亚临床酮病的发病规律.[方法]采用试剂法检测斜沟乡上窑村94头临床健康的围产期奶牛的尿酮和乳酮.[结果]表明:试剂法可用于早期检测尿中酮体,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在产后10 d左右开始,尿酮阳性率高而敏感.[结论]尿酮阳性率集中在产后20 d内.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疾病,奶牛通常会在分娩后10~60 d发生此病.临床症状为产奶量下降、奶品质下降,呼吸和排尿有一股烂苹果味,还会发生生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紊乱.可以通过补充升糖物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本文对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进行了阐述,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降低此病的发生,促进养牛业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