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想真正实现乡村发展,就要立足乡村本位、保留乡村本色,而从生活场域和情感归属双重考量来看,农民必然要发挥起建设乡村的主体性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亟待农民作为,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尝试从内涵阐释、困境反思和实现路径三个维度对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民主体性的发挥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为切入点,以坚持农民主体性为逻辑主线,提出要促进农民在经济主体性上的"自立自强",政治主体性上的"自主自谋",社会主体性上的"自为自律",文化主体性上的"自觉自信",以破解当前农民主体性发挥的各项难题,从而有效全面地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相似文献   

2.
孙雯 《贵州农机化》2023,(4):58-60+64
针对乡村振兴路径问题,对“村BA”进行探析,发现其取得的成功源于充分融合了乡村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生动演绎。提出重新定位乡村振兴的主体,转变职能,改变传统视角,实现“末”位主体向“先”位主体的转变,能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新型乡村建设体系,发挥好主体间的作用和各自的优势。同时,指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文化建设和村民思想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美丽乡村的构建离不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构建乡村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只包含乡村传统文化,还应构建更广阔的乡村文化空间,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住“乡愁”优势,让更多的村民既能外在感知文化建设的魅力,也激发内生力量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对文化建设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增强对乡村的归属感,不断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通过路径转换,创新思维助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3.
刘宇琦 《南方农机》2023,(3):121-125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有着多重角色要求,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建设的生力军。作为人才支撑者,乡村教师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发力;作为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者,乡村教师多方面跟进农民继续教育;作为“乡村”教师,教学活动立足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情怀。乡村教师自带人才培养功能、乡土文化传承功能、社会治理参与功能,这些功能必将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基于此,笔者使用问卷调查法,明确了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乡村教师队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紧密相连,是后小康社会乡村振兴重要的公共服务人才,外部引进人才和本土培养人才要双管齐下,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乡村教师队伍,可发挥乡村教师在农民的继续教育中“扶智”“扶志”“扶家庭教育”的作用,为未来乡村建设蓄力,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号更加鲜明,苏南地区乡村生态振兴亟须被推进。课题组从国内外乡村振兴现状与对比分析切入,阐述了生态振兴的意义,分析了苏南地区乡村生态振兴中存在的产业与生态发展不协调、农民参与生态治理较少、生态振兴的文化意识淡薄等现实困境,并探究了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如促进生态振兴与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农民参与生态振兴的积极性、推进生态振兴与数字化结合发展、重视乡村文化意识传承工作,为有效改善苏南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发展指明方向。苏南地区应树立大局观、长远观,团结起来,充分发挥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文化意识或机制作用,共同努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以维护和打造苏南地区乡村良好宜人的生态环境为本,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  相似文献   

5.
樊蕾 《南方农机》2024,(4):112-115+143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建设工作的价值引领和动力源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和重要抓手,实施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搞懂什么是乡村文化,振兴怎样的乡村文化,以及如何振兴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应以农民为本,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精神动力。为此,应做好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从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乡村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力,做好引才、留才、用才、育才工作,同时加大文化宣传、文化资源挖掘以及人才引进的力度,使得乡村文化可以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挥出自身主导作用,更好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向前发展,进而为美丽乡村建设赋能。  相似文献   

6.
路驰驰 《南方农机》2024,(2):98-102
乡村整体空心化、乡村文化边缘化、乡土人情冷漠化使得乡土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发挥本位功能,正面审视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对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作用。基于此,笔者从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入手,详细分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发现乡村文化面临着价值观被迫解构、文化资源浪费、文化组织纰漏浮现、文化生活活力减弱等问题。并针对乡村文化困境,提出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规范乡村政府治理、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农民的主体性等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破解之法。研究结果表明,探寻乡村文化振兴新思路,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凝聚乡村精神文明共识、激发乡村振兴内在驱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赵薇薇  马润凡 《南方农机》2023,(20):107-110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其内生动力是持续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当前,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内生动力的研究集中于路径探索,表现为农民的需求、意识与能力等主观要素,对农民能力与主体身份认同的研究较少。因而,课题组从“赋能—认同—内生动力”出发,认为农民对其主体身份的认同是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参照,而农民能力是农民主体身份认同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厘清乡村振兴中农民内生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参与主体异化为旁观者、成果享有主体异化为局外人、成效评价主体异化为围观者,即农民并未充分参与乡村振兴、农民并未充分享有乡村振兴成果与农民并未充分评价乡村振兴。通过分析,认识到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自身限度、外部限度与认同限度。因而,以加强农民技术素养和能力提升、基层政府重视赋能农民、强化农民主体身份认同为路径,进一步研究乡村振兴中农民内生动力的实现机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发展,党中央、国务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战略作出了系列的重大规划和安排,其中,将建设乡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目前我国在乡村文化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民主体参与意识薄弱、乡村文化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低、乡村文化宣传不到位等困境。基于此,笔者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造成乡村文化发展困难的原因展开分析,提出了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主体参与意识、推进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加大乡村文化的宣传工作等方面来推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从而巩固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吴晓涵 《南方农机》2023,(6):97-100
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个体访谈总结共同富裕建设的先行区域和发达地区中农民主体性嵌入数字乡村建设的经验,梳理总结主要模式,同时对农民群体进行细分调研,并重点调研数字化水平相对低、获得数字红利相对少的小农户群体,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存在区域差异、农民对数字化建设的认知与参与度存在差异、多种因素影响农民主体性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提升农民主体意识、完善相关制度、激发基层组织以及农民组织的活力等提升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主体性嵌入的主要机制,以助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陈晨 《现代农机》2024,(2):47-50
农民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主体,农民的主体性表达与数字乡村建设成效息息相关,然而建设过程中“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现象阻碍了数字乡村发展。研究发现农民的主体性缺失表现为数字乡村建设过度技术化、农民数字融入困难与乡村治理参与度低。其原因在于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乐观与情怀弱化,农民数字素养培育体系不健全与公民意识欠缺。应从打破技术封闭、完善培养体系、培养农民公共精神入手激发农民主体性,从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闫书书  房艳 《南方农机》2023,(14):106-108+122
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乡村生态振兴,还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基于此,课题组立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具体分析了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农民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淡薄;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较低;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制度缺乏执行力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我国乡村实际,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建设企业环保文化,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执行力等对策建议,以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韦克蒋 《南方农机》2023,(22):99-10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破除农村发展困境的关键一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中坚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导者”,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主心骨”,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压舱石”。课题组介绍了T县推进乡村振兴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了T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人才短缺、制度建设滞后、服务意识滞后和创新意识不足等现实困境,并提出了乡村振兴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的路径:内育外引,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育乡村振兴实干家;发展集体经济,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经济基础;健全运行机制,构筑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制度保障;转变思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传导功能;注重服务,筑牢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3.
冯燕璐 《南方农机》2023,(8):128-13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优秀传统文化对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乡村振兴的实践也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基于此,笔者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面临现代化进程冲击传统文化认同感、人口空心化导致转化人才缺位、资金投入不足限制创造性转化项目落地的困境,并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建议: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养文化认同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加大要素投入力度,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实践证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达成新目标,开拓新高地。  相似文献   

14.
郝栋栋 《南方农机》2022,(10):104-106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工程,随着国家数字乡村政策性文件的印发和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有效推行,农业发展信息化、农民生活智能化、农村建设网络化整体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基于此,笔者从长丰县、苍南县、秭归县三个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经验着手,面对数字乡村发展在主体性意识淡薄、资金来源单一、高...  相似文献   

15.
农民作为社会主义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但是,农民主体面临两大现实困境:一是部分农民实践水平不高,创造性不够;二是农业农村缺乏优秀建设人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不足,农民管理水平不高。解决困境应该力图从增强发展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培养专业人才、创新农民合作组织、健全经济制度5个方面着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王心乐 《南方农机》2023,(23):102-105+132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乡村文化的价值作用进行了详细梳理,认为其不仅可以宣扬乡村文明理念、引领乡风文明,还可以构建农民的精神家园、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和实践路径。结果表明,未来的乡村文化建设应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将文化资源的静态保护与活态利用有机结合,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和新的文化自信,让文化因子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以此改变乡村文明的落后面貌,为实现乡村振兴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满足广大乡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7.
《广西农业机械化》2022,(5):20-21+25
<正>2022年以来,桂林市农机化工作本着调结构、促发展,坚持以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建设为目标,按照“乡村振兴、农业优先、农机先行”的整体工作思路,立足桂林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实际,突出重点,为着力提升山区农机化水平,为新时代实现全面小康、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农机力量。一、精心组织,多措并举,圆满完成农机春耕生产任务在毫不放松地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我市农机中心加强领导,抢先抓早,深入实际,  相似文献   

18.
新乡贤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题组以山东省为例,围绕新乡贤的主体及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展开论述,梳理新乡贤文化建设在乡村经济发展、文明乡风传承、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探索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新乡贤文化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也是推动红色乡村实现振兴的内生动力。基于此,课题组深入分析了被誉为“红军村”的贵州黄连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现状,发现其存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足、开发意识不高及专业人才匮乏等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红色文化展现形式、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打造“红色文化+”辐射模式等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红色动能”,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基因”,以红色信仰之光照耀乡村振兴之路,可以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红色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0.
农建诚 《南方农机》2023,(11):106-109
乡村振兴战略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两者在保障人才供给、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就业范畴等方面存在内在关联。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改变大学生对乡村认知的偏颇,树立乡村振兴的正确观念,利用学科优势,可为乡村振兴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为农村产业发展服务,助推乡村振兴。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识偏差和价值误读、课程建设不完善和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问题,笔者建议从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理念、健全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