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沙冬青叶部病害发病率高侵染速度快严重威胁植株正常生长。为鉴定引起沙冬青叶部病害的病原菌,制定病害防治方案,利用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田间喷施药剂测定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引起沙冬青叶部病害为病原真菌,离体培养菌丝绒毛状、灰白色、致密气生菌丝,背面呈灰黑色轮纹状,显微镜观察菌丝直柔曲状,有隔,产生深色分生孢子梗,以合轴式延伸,顶端单生分生孢子;ITS序列鉴定与Alternaria destruens ATCC 204363(NR_13714 3.1)(毁坏链格孢)相似性达到100%,初步确定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不同药剂田间防治试验表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喷施2次对沙冬青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达到87%,波尔多液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为57.9%,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优于波尔多液2000倍液。研究结果首次报道沙冬青叶部病害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和鉴定结果,制定了病害田间防治方案,可为沙冬青叶部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河西走廊制种玉米叶部侵染性病害分布和病原类型,选取5个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连片区域,按照出苗至拔节、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抽雄至吐丝、灌浆至完熟等4个生长阶段,采取5点取样进行田间系统调查,采集标本进行室内分离、致病性测定和病原种类鉴定。共分离鉴定出51种病原菌,其中真菌43种,细菌2种,病毒6种,侵染引起33种玉米叶部病害。其中,出苗至拔节有23种病原,引起3种玉米病害;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有30种病原,引起26种玉米病害;抽雄至吐丝有25种病原,引起22种玉米病害;灌浆至完熟有18种病原,引起15种玉米病害。尤其是玉米苗枯病有20种病原侵染,是玉米叶部侵染性病害中病原种类最多、最复杂的病害之一。制种玉米从出苗到成熟,叶部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呈单峰状分布,大喇叭口期是制种玉米叶部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数量的高峰期。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玉米壳针孢斑枯病(Septoria zeicola Stout)、玉米球腔菌叶斑病[Mycosphaerella maydis(Pass.)Link]、玉米细菌性条纹病[Xan-thomonas capestris pv.Holcicola(Elliott)dy]、玉米细菌性叶斑病[Pseudomonas and ropogrnis(E.F.Smith.)Stapp]、黑条矮缩病毒病(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等6种病害在河西走廊属新记录病害。河西走廊制种玉米叶部侵染性病害发生种类多,病原数量大,且多种病原复合侵染,多种病害叠加出现,造成田间病害症状复杂,识别难度大,流行蔓延迅速,田间诊断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引起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铁皇冠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并筛选出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铁皇冠炭疽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观察、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柯赫氏法则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类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选用42.4%唑醚氟酰胺WG、75%肟菌·戊唑醇WG、35%400g/L氟菌·戊唑醇SC、325 g/L苯甲·嘧菌酯SC、60%唑醚·代森联WG、10%苯醚甲环唑WG对该炭疽菌的室内毒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引起铁皇冠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供试的6种杀菌剂对C. fructicola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抑制活性最强,其次为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以上3种杀菌剂均可推荐为田间防控药剂。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贵州省部分茶区发生的茶叶斑点病病原是否一致,本研究结合病原显微结构特征图像采集、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验证等方法对分离于4个茶区的18株茶叶斑点病病原菌株(QLC3A, QLC4, QLC5m,QLC6, QLC15-1, QLC15-2, QLC16, DS1, DS6, YQ10, AS3A, AS6B, CYX1, CYX1A, CYX4B, CY2B, CY7A和CY12)开展了系统发育学分析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18株病原菌均为Didymella segeticola,其中代表菌株DS6的最适培养碳源为麦芽糖,最适培养氮源为亮氨酸,最适培养pH值为7,最适培养温度为25℃;35℃生长停滞,40℃致死,在MEA中生长速度最快,与PDA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贵州茶叶斑点病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高型有髯鸢尾易发生根腐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为对中高型有髯鸢尾根腐病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了中高型有髯鸢尾根腐病病原鉴定研究。以郑州绿城广场采集的Iris germanica ‘Edward of Windsor’、Iris germanica ‘Ola Kala’和Iris germanica ‘Alcazar’鸢尾根腐病标本为试验材料,采取植物组织分离和根际土壤提取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鸢尾根际接种确定鸢尾根腐病主要致病病原菌的基本类型;通过形态学对比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致病病原的种类。结果表明:从鸢尾病株和根际土壤中共获得6种形态特征不同的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鉴定出了YW-1、YW-2两种鸢尾根腐病的致病病原真菌;通过对两种病原真菌的菌丝形态、颜色、孢子与孢子梗形态、发育规律进行形态学鉴定,以及对两种病原真菌的DNA提取、电泳、基因测序、ITS基因位点对比、NJ法构建生长发育树等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检测出与两种病原真菌相对应的rDNA-ITS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确定此两种致病病原真菌分别为YW-1:腐皮镰刀菌(Fusa...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向日葵列当生防菌株,以田间采集的具有褐色枯斑的列当植株为样本,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河北和新疆共11个不同地点的29份列当枯斑病的样本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北屯农十师183团和188团地块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海子村地块中采集的病样上分离得到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五...  相似文献   

7.
8.
对新疆厚皮甜瓜金凤凰采后病害进行了分离、鉴定调查。从贮藏65天后的发病甜瓜中分离出3种真菌菌株,回接后,发现病症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而且从接种病瓜上又重新分离得到了此病病原真菌。经鉴定和致病性确定,确认为链格孢属(Altenaria)、镰孢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而且是该品种采后主要致腐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9.
华南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容易引起黄瓜疫病的爆发,对黄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对广东各黄瓜主产区的黄瓜疫病菌进行分离、鉴定,确定广东地区黄瓜疫病的病原,并测定该病原菌对不同瓜类蔬菜的致病力,为瓜类疫病防治提供实验依据。从广东各黄瓜主产区感染疫病的黄瓜茎、叶上分离到疫霉菌共8份,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比对研究。发现广东各黄瓜主产区的疫霉菌均为瓜类疫霉(P. melonis),人工接种对其致病力研究发现,该疫病菌对黄瓜、印度南瓜、节瓜、冬瓜致病力较强,而对丝瓜致病力较弱。明确广东地区黄瓜疫病的病原菌是瓜类疫霉(P. Melonis),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该病原菌对不同瓜类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对瓜类疫病的防治及抗疫病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桐子WOX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X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基于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数据,本研究首次对小桐子WOX转录因子保守域、保守基序,染色体定位和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共12个WOX蛋白在小桐子基因组中被鉴定。保守域分析表明,12个小桐子WOX蛋白的结构域均含有螺旋-环-螺旋-拐角-螺旋基序。染色体定位分析表明,小桐子12个WOX蛋白不均匀地分布在7个连锁群(LGs)上,然而,没有WOX蛋白定位于LG1、LG5、LG7和LG8。系统发育树的结果表明,12个小桐子WOX蛋白被分成3个组即Ⅰ,Ⅱ,Ⅲ。在这12个WOX基因中,部分基因在被检测的组织中(根,茎皮层,叶和种子)显示出差异表达模式,如1个WOX基因(JcWOX1)在根中表达最高,3个WOX基因(JcWOX3, JcWOX7, JcWOX12)在种子中表达最高。此外,表达模式和qRT-PCR分析显示,3个小桐子WOX基因的表达在至少一个胁迫(干旱或者盐)条件下显示出至少2倍的增加或者降低。在这3个差异表达小桐子WOX基因中,2个WOX基因(JcWOX1, JcWOX6)在至少一个处理时间点表现出对干旱和盐胁迫响应,1个基因(JcWOX5)仅仅对干旱胁迫响应。该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WOX基因在调控小桐子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小桐子WOX基因的功能研究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判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发病致死的原因,从发病濒死虾肝胰脏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通过对该菌进行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鉴定、16srRNA测序分析及进化树构建确认其为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profundum。通过纸片扩散法测定了该菌株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氨苄、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3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30种药物均敏感。通过回归感染实验推测其可能参与克氏原螯虾的致病过程。本实验结果为克氏原螯虾E. profundum的病原鉴定和药物诊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