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目的]探析新疆乌鲁木齐市“三生”用地变化及其引起的空间冲突变动,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外部压力、脆弱性和稳定性3个因子构建格网尺度下的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对该地区2000—2018年空间冲突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2000—2018年,乌鲁木齐市北部为城市生活用地的主要增长方向,农业生产用地空间格局呈现破碎化趋势,生态用地是乌鲁木齐市三生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应避免人类活动对新增核心生态用地的占用。(2)各个时期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冲突等级均表现为:稳定可控>轻度冲突>中度冲突>重度冲突。(3)重度冲突空间单元增幅最大,表明乌鲁木齐市重度冲突失控的地区范围有扩大的趋势。这应是乌鲁木齐市空间冲突调控的重点区域。(4)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冲突存在一定差异。乌鲁木齐市冲突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结论]乌鲁木齐市“三生”用地变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吻合性,未来应逐步改变生活空间过速扩张而导致冲突水平逐渐增强的现象。应更加重视城市生活用地的动态监测,保护核心生态用地,以实现“三生”用地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三生”空间冲突水平测度,为中小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管理和优化调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厦门、漳州市和泉州市(以下简称“厦漳泉”)城市群2000,2010,2020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提取土地利用信息,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构建土地利用空间冲突评价指标体系并定量测算,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①2000—2020年厦漳泉城市群三生用地类型以生态生产用地为主导,生活生产用地面积逐年保持增长且扩张速度最快。②20年间厦漳泉城市群整体处于中等空间冲突级别,空间冲突逐渐加剧,强冲突空间在三大城市中心城区及周边表现明显。③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结果高度显著,空间冲突集聚效应增强,局部空间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空间集聚特征表现明显,低高集聚和高低集聚表现不明显,但内部空间关系基本稳定。[结论] 2000—2020年厦漳泉城市群空间冲突强度整体加剧,应加强分区管控和健全冲突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3.
王晓兰;谢保鹏;裴婷婷;陈英;申杨 《水土保持研究》2025,(3):363-372
[目的]提出缓解“三生”空间冲突的发展策略,为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重要指引。[方法]耦合MOPPLUS模型模拟兰西城市群“三生”空间格局,并构建空间冲突指数模型测算空间冲突水平。[结果](1) 2000—2020年兰西城市群以生态空间为主,生产空间次之,生活空间最少。生活空间显著扩张,生产与生态空间缩减;空间冲突以中等以上为主,总体呈增强趋势,冲突单元有布局的延续性和明显的地域集中性。(2)不同情景下“三生”空间模拟结果各异。自然发展情景下生活空间增加最多,生产发展情景下生产空间增加最多,生态建设和协同发展情景下生态空间减少趋势得到抑制。(3)不同情景下“三生”空间冲突平均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自然发展、生产发展、协同发展、生态建设情景。[结论]协同发展情景下的“三生”空间结构能够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且保持较低的冲突水平,有助于区域空间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促进乡镇级矿粮复合区空间结构协调稳定,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合理布局及实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矿粮复合区陈贵镇为例,基于生命周期法选取1986—2020年的5个研究时间节点,通过空间现状图和转移矩阵解释空间格局变化,构建改进的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利用ArcGIS 10.2结合Fragstats 4.2软件分析空间冲突演化特征,使用Google Earth历史影像验证了冲突结果。[结果]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是转入和转出面积最大的两类空间类型,“耕地—林地”互转成为最显著的土地转换方式; 1986—2020年,陈贵镇“三生”空间冲突整体有上升的趋势,在矿业衰退期,较弱、中等和强空间冲突空间单元占比分别减少3.2%,3.09%,0.22%,较强空间冲突占比增加6.51%; “三生”空间的冲突等级除了生活空间,均集中在较弱空间冲突和中等空间冲突等级,两者面积占比超过70%; 借助Google Earth历史影像进行对比验证,发现“三生”空间冲突结果与空间现状较吻合。[结论]矿粮复合区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较大,空间冲突特征明显,参考空间冲突诊断结果,可针对性地实施空间冲突缓解措施,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2000—2020年的“三生”空间演变与土地利用相对冲突识别和测度,为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方法]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以“三生”空间为研究基础,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景观格局指数构建土地利用相对冲突识别测度模型,通过转移矩阵和ArcGIS可视化分析土地利用相对冲突的时空演变格局。 [结果] ①2000—2020年,由于城市的扩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南昌县生活—生产空间对外急剧扩张,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逐年下降。 ②南昌县2000—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均值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整体缓慢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区域不断扩大。 ③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绝对冲突总面积持续增加,2000—2010年至2010—2020年,土地利用相对冲突总面积整体略有减少。 ④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绝对冲突失控区域,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向外扩张。2000—2010年至2010—2020年,土地利用相对冲突的中高冲突区由中心城区向外围转移,后10 a主要位于城市扩张区。 [结论] 南昌县“三生”空间演变剧烈,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土地利用绝对冲突和相对冲突水平不断上升。因此,应落实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改善生态环境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等策略以实现土地利用冲突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热带地区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模式,采用Voronoi图变异系数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海南省陵水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高程、坡向、水源、道路、城镇、商业点、居民点规模和聚集度共8个指标,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陵水县居民点人居适宜性评价及空间格局优化.结果显示:1)陵水县居民点在县级和乡镇级别均呈现高度集群模式.2)高程、坡度和道路对居民点分布有显著影响,90%以上的居民点集中在高程低于海拔100m、坡度<6°的滨海台地及中部平原地区;60%的居民点集中在距道路距离<500 m的范围内;城镇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吸引力在2 000m以内逐级增加,2 000m以外减少,该值可作为城镇划分的参考半径.3)根据人居适宜性,将居民点分为城镇转化型、内部挖潜型、并地改造型和异地迁移型4类,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研究成果将为陵水县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可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三生”空间视角下进行乡镇区域土地利用冲突分析,为提高土地利用冲突的定量与定位治理精度和准确度,探索综合协调管理路径与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竞争力测度指数,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仙阳镇为研究对象,从适宜性和驱动力两方面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其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冲突管理建议。[结果] 仙阳镇共存在12种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其中高度冲突区和中度冲突区的冲突程度较为激烈,占土地面积比例分别为18.00%和22.41%。[结论] 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范围较大,风险较高。应积极发展用地竞争优势区,并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在保护生态用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平衡各类土地利用冲突。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开展“三生”功能评价与空间调控优化,协调重构不合理的空间布局与结构,缓解矿粮空间冲突,为国土空间治理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德兴市矿粮复合区为例,结合空间适宜性评价、功能值测算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基于AVC“三力”理论对研究区进行“三生”空间优化研究。[结果](1)农业、工业生产空间分别集中于西南部和北部,生活空间集中度自西北向东南递减,而生态空间分布广泛且整体均衡;(2)生产、生态空间多呈现聚集态势,而生活空间功能聚集性较弱,呈零星分布,且矿区对其空间适宜性、功能值及聚集度有负面影响;(3)空间重构后,生活、生态空间功能值分别从1.948 6亿元、90.755 0亿元提升至1.951 8亿元、90.778 9亿元。[结论]综合考虑适宜性、空间功能值与集中度进行空间优化与重构,研究区生活与生态空间功能值有所提高,各类空间分布趋于集聚态势,缓解了矿区对于人们生活与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未来应针对各类空间进行系统治理与管控,并严格控制矿区开发,以保障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生”功能的福建省国土空间特征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福建省国土空间特征,为解决城镇化快速推进导致的国土空间开发无序和推动其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三生”功能视角,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障碍度模型和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等方法,开展“三生”功能评价,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障碍因素,找出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 ①福建省2018年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均值分别为0.061 8,0.093 6,0.030 6,三者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呈现东高西低。②“三生”功能空间分布上均呈正相关性,三者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分布特点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区域上存在一定重合。③影响“三生”功能的障碍因素主要有经济密度、生态价值服务总量、交通用地密度和城镇化率。④福建省国土空间可划分为4个功能利用区。[结论] 福建省“三生”功能发展差异大,应均衡区域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对土地利用冲突的影响,以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苏锡常地区为例,基于1990—2018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景观风险评价方法,通过计算空间的外部压力、脆弱性及稳定性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综合测度模型,借鉴倒“U”型理论,将空间冲突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4种类型,对苏锡常地区空间冲突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近30年来,苏锡常地区整体空间冲突水平以可控类型为主,但冲突强度呈现上升趋势,1990—2018年平均冲突指数由0.269增长至0.418,近1.55倍;(2)不同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强度存在差异,林草地和水域空间冲突水平较低,建设用地空间冲突水平最高且失控类型在1990—2018年提升了14.3%,有进一步激化扩散趋势;(3)土地利用冲突存在空间相互关系,高—高值在苏、锡、常市中心区及江阴、张家港、常熟、昆山市集聚,低—低值则主要分布在西部溧阳市山地及水域周边。研究结果可为有效识别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冲突,优化区域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漳州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矢量数据结构模型,以评价因子图层叠加后生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在组件式GIS开发工具Super Map软件支持下,建立一种可以由用户任意选择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农作物对象,确定适宜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适宜性评价咨询系统。系统支持用户事先将不作评价的地物类型剔除,同时可以通过将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建立的各种农作物生态指标库保存起来,从而使系统在用户的不断参与下更加方便实用。同时系统能够对收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具有相关的统计、分析和管理功能,可方便及时地为地区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依据。结合土壤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开发实践,对土壤适宜性评价的实现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漳州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矢量数据结构模型,以评价因子图层叠加后生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在组件式GIS开发工具SuperMap软件支持下,建立一种可以由用户任意选择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农作物对象,确定适宜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适宜性评价咨询系统.系统支持用户事先将不作评价的地物类型剔除,同时可以通过将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建立的各种农作物生态指标库保存起来,从而使系统在用户的不断参与下更加方便实用.同时系统能够对收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具有相关的统计、分析和管理功能,可方便及时地为地区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依据.结合土壤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开发实践,对土壤适宜性评价的实现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风景名胜区“三生”空间功能演化及生态效应,旨在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三生”空间功能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 以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2009,202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分析2009—2021年“三生”空间功能演化及生态效应。[结果] ①2009—2021年,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以生态空间为主,生活、生态空间增加,生产空间减少。 ②研究期内,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升,由0.59到0.61,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高质量、较高质量区增加明显。这主要与近年来贵州省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及开展资源保护、林业改革等工作有关。 ③2009—2021年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其主要原因为农业生产用地和草地生态用地转为林地生态用地。[结论] 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后续规划管理中,建议严控建设用地增长,强化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鄂尔多斯—榆林地区(简称“鄂榆地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为该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以及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10和2020年的鄂榆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 10.2和Fragstats 4.2等软件,基于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上对鄂榆地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动态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1)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为鄂榆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中在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和速度最为活跃,草地为主要的转入、转出类型;(2)在2000—2010年,中生态风险、较高生态风险和高生态风险地区面积呈现扩张趋势,低生态风险、较低生态风险呈现收缩趋势。在2010—2020年,中生态风险、较高生态风险和高生态风险低面积呈现收缩趋势,而低生态风险和较低生态风险地区呈现扩张趋势;(3)2000,2010和2020年的全局自相关分析Moran’s I指数均大于0.8,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正相关,绝大多数生态风险单元呈现高—高和低—低分布,少数的生态风险单元在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