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丛枝菌根真菌作为植物根系和土壤的联系纽带,能够直接影响包括植物的矿质营养、生长发育及抗逆性、抗病性等许多方面的生理机能.并通过对土壤结构及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宿主植物的生长,就其在以上各方面的具体应用做一简述.另外,提出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AMF分类学体系等方面进一步研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一种能与大多数植物共生的土壤有益菌,其与植物共生形成的菌根体系在提高植物重金属耐性、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系统阐述AMF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作用及其增强植物耐性的机制,本文综述了AMF在植物生长及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着重对其在重金属修复方面的效果进行讨论,并总结了其增强植物重金属耐性的机制(生长稀释及限制吸收作用、抗氧化机制、螯合重金属机制、吸附固持重金属机制),以期为AMF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能有效促进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使污染环境得以修复。阐述了多环芳烃(PAHs)、农药、重金属等污染土壤中菌根的作用,分析了菌根修复可能的机理,旨在说明利用菌根修复是生物修复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研究菌根的作用以及更好地运用菌根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单描述了镉污染对粮食安全、生活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包括农业生态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在内的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概念、优势及制约因素;着重阐明了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为镉污染土壤修复提供参考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能够与陆地80%~90%的维管植物建立共生关系,产生的地下菌丝体网络连接着植物根系、土壤及根际微生物。目前,丛枝菌根真菌被认为是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工具。该文从石油对丛枝菌根真菌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的帮助及与其它微生物及物质共同作用提高石油修复效率等方面做以阐述。未来研究方南有以下几个方面:(1)寻找并选择针对不同石油及土壤的丛枝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组合,并建立组合库;(2)利用分子手段及基因工程等技术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石油的降解或者提高宿主植物对石油的耐受性或降解等机制等;(3)关注菌丝际生态功能区,以“共生功能体”的概念入手深入挖掘,探究植物、根际及菌丝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功能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期对未来修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6.
丛枝菌根真菌有恢复植被、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改良土壤及促进根际养分循环等生态作用。综述了丛枝菌根真菌生态分布并分析了寄主植物、土壤、气候等各种因素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提出了未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土壤镉(Cd)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类型之一,极大地危害了环境质量、人类健康和国家粮食安全。为了降低镉污染的影响,近年来研究者基于物理、化学、生物的基本知识,开发了各种土壤修复技术,旨在降低重金属的浓度及生物利用度。本文综述了不同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重点讨论了这些修复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优缺点、技术可行性;对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壤镉污染现状及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了土壤镉污染状况,包括镉污染来源,其对人体、动物和植物的危害,镉的赋存状态与活性的关系,并对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其他的土壤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9.
丛枝菌根对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菲和芘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紫花苜蓿(Medicagos ativa L.)为宿主植物,研究了丛枝菌根(AM)对土壤中PAHs降解的影响.供试5种丛枝菌根真菌(AMF)为Glomus mosseae、Glomus etunicatum、Glomus versiforme、Glomus constrictum和Glomusintraradices.土样中菲和芘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70.6mg·kg-1和66.06mg·k-1.结果表明,PAHs污染土壤中,AMF对紫花苜蓿的侵染状况良好.20~60d,供试5种AMF对土壤中菲的修复效率均在91%以上.与有植物无AMF对照相比,接种AMF后土壤中菲和芘的残留浓度明显降低,其中Glomus mosseae、Glomus versiforme、Glomus constrictura对菲和芘降解的促进效果最好.AM作用下,紫花苜蓿吸收积累对菲、芘降解的贡献率小于1.4%;而接种AMF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这应是AM促进土壤中菲、芘降解的-个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0.
土壤镉污染及其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工农业发展,土壤中镉污染程度日趋严重。镉通过在作物体内富集而进入食物链,对人畜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文中概述了土壤中镉污染来源、赋存状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对人体及生物健康危害等的研究情况,分析了土壤镉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动态,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近年来粮食作物根际AM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包括粮食作物根际AM真菌资源及种类,AM真菌对粮食作物的侵染及影响因素;以及AM真菌对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矿质营养吸收、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等方面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粮食作物AM真菌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土壤铅污染的特点及现状,并分析评论了铅污染防治的三种主流技术,即:物理控制法、化学控制法和生物修复法,指出了各自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见解和看法,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集5个不同水热条件流域的木棉根系及根际土壤样品,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AMF的种类并分析其多样性及不同流域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AMF种类分布于7科7属17种,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金沙江流域、元江流域、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表明干旱程度越高,AMF孢子密度越大。属于横断山脉的地区具有相似的AMF物种组成,属于云贵高原的珠江流域具有特殊的AMF组成。主成分分析发现,纬度、海拔、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是影响AMF多样性的第1主成分,经度、年均温度为第2主成分。研究认为与经纬度有关的地带性气候和与海拔有关的局部地形对干热河谷的AMF多样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盆栽试验开展茶树接种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 forme)、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dices)及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抗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能显著提高茶树植株的生物量;提高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质量分数;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质量分数,并降低O_2~-和H_2O_2的质量分数,降低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和电解质渗透率,且地表囊球霉处理效果最好。接种AMF可以提高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清除活性氧,保护膜结构和功能,缓解水分胁迫对茶树的伤害,促进茶树生长,增强茶树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壤镉污染日益严重,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镉污染的土壤修复,是当今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其中土壤清洗作为最有效的修复形式之一,因其安全性及价格优势被广泛认可.本文简述了不同洗涤材料修复土壤镉污染的优缺点及其国内外研究与发展动态,这将为我国土壤镉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静  马淼 《西北农业学报》2013,22(11):158-16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 (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简称AMF)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G. m)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 G. v)对超旱生植物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AM真菌的侵染率不同,以G. m的侵染率最高, 为39.15%;②与未接菌刺山柑植株相比,接种G. mG. v均能够明显促进刺山柑植株生长,显著提高植株生物量,尤其是根部生长量;③随着菌根侵染率的提高,接种AM真菌提高了刺山柑植株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植株地上部分和根系的N、P含量显著增加;④接种AM真菌能够明显促进刺山柑的生长,2种 AM真菌接种处理中以摩西球囊霉接种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稻田镉(Cd)污染的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骨痛病”发生以来,镉污染尤其食物的镉污染等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近几年来,镉米在中国部分地区也相继发现,促使中国对镉污染的研究予以高度重视。主要回顾了中国关于稻田镉污染控制及其防治研究的现状,简要介绍了镉污染治理途径及其原理、优缺点和可行性,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腐植酸对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影响,通过土培试验,分析两种不同添加量(0.1%和1%,m/m)的腐植酸[胡敏酸(HA)、富里酸(FA)]与两种生物炭[玉米秸秆生物炭(CBC)、稻壳生物炭(RBC)]复配处理下污染土壤中Cd形态的变化,并探究不同腐植酸作用下生物炭稳定Cd的差异和机制。结果表明:腐植酸增强了生物炭对土壤中Cd的稳定化程度。与未处理组相比,1% HA和 1% FA作用下的 CBC使土壤中残渣态 Cd占比升高了 145.89%和 117.96%,RBC使残渣态 Cd占比升高了 124.04%和159.58%。1%腐植酸添加量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有机质(SOM)和有效磷含量。生物炭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芳香碳,其可通过静电吸引、络合、表面沉淀和阳离子-π键相互作用等结合重金属离子。综合来看,1% FA和RBC复配添加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佳,其使污染土壤的CEC、SOM和有效磷含量上升了24.56%、27.14%和34.81%,并且使重金属Cd迁移指数下降了65.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