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了实现浙江省耕地质量与数量并重管护,促进耕地质量的有效保护,需对耕地质量及时的监测与评价。本研究针对浙江省耕地质量提出了全面监测及评价系统,现以松阳县为例,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其耕地质量的主导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当种植作物类型为水稻时,主导因素为基础肥力;当种植类型为油菜时,主导因素为地形坡度。本研究为推进浙江省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提供了方法,针对松阳县提出有利于耕地质量提升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从作物轮作角度分析华南典型赤红壤农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针对华南典型赤红壤农区构建作物轮作系统遥感分类体系,基于空间分析、文献支持、野外实地调查、农户访谈与专家知识,建立不同作物轮作系统与耕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Sentinel-1与Sentinel-2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利用决策树制图方法,开展作物轮作系统遥感制图,并在不同空间尺度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差异与规律。结果表明,作物轮作系统与耕地质量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总体而言,水田轮作系统由于化肥投入较低、对土壤干扰较小、长时间被水面覆盖,不易引起土壤酸化等耕地质量问题,耕地质量等级较高;蔬菜、果园系统由于化肥投入较高,耕地质量一般较低,具体表现为土壤酸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研究区蔬菜轮作系统比例最高,其次为果园系统。研究区耕地质量总体一般,主要为三等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本研究初步探明作物轮作与耕地质量的关联关系,并将作物轮作遥感制图结果应用于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研究,由于耕地质量特征较难直接通过遥感反演获取,通过监测地表作物种植情况进而反演耕地质量具有理论可行性,未来有必要深入解析作物轮作、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要素与耕地质量的关联关系,构建大数据驱动的耕地质量时空差异评估技术体系,支撑跨尺度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新野县按照《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9)的要求,实施了2020年度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根据各监测点施肥量、作物带出养分量统计,分析了土壤养分盈亏情况和变化趋势,对耕地质量建设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壤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的高低与农产品的质量,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笔者介绍了耕地土壤质量监测的意义和内容以及监测点的建立和建设,分析了监测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以促进监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耕地质量定点监测,分析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消长规律,判断施肥是否合理,为科学施肥、保护耕地质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源遥感数据支撑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可为土地整治、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评估和基本农田管护提供科学依据,多源遥感为实现长时序大范围的耕地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方法】文章从耕地质量的定义出发,研究了基于遥感技术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两种策略:(1)从地学特征、土壤特性、环境状况、建设水平和生物多样性等5个维度表达耕地质量的科学内涵,构建以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并梳理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各关键指标因素的方法;(2)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利用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监测作物长势间接反映耕地质量综合状况。【结果】以多源遥感支撑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可实现耕地质量信息的实时、大范围获取,对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支撑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逐渐向更高精度、更多样化和更融合的方向发展。【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耕地质量的实时大范围监管和耕地资源的"三位一体"管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耕地质量监测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地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建立耕地地力监测点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能力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消长规律,判断施肥是否合量,为科学施肥、保护耕地质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周口市的地力监测工作,按照《全国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和全国耕地土壤监测技术规程》及《河南省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周口市四大类土壤(潮土、褐土、黄褐  相似文献   

8.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它包括耕地土壤质量、耕地环境质量、耕地管理质量和耕地经济质量。在坚守好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更要守好耕地质量的底线。多年来,随着化肥投入量和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连云港市耕地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状况虽然有较大改进,但是部分质量要素和局部区域耕地质量恶化问题突出,特别是“低(基础地力低)、费(使用肥料过量)、污(耕地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市耕地质量新一轮的核心问题,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该文主要对连云港赣榆区塔山镇土城村的耕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耕地环境质量整治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遥感耕地质量评价、作物光谱在耕地质量评价的应用、耕地质量作物光谱响应3个方面的研究概况.总结得出,目前遥感耕地质量评价是基于遥感技术下的多层次内容,其中包括耕地质量评价的遥感指标提取、耕地作物信息提取、作物生物生化参数反演等方面;同时指出在现有的研究中,存在耕地质量与作物光谱的响应机制仍不明晰等...  相似文献   

10.
以炎陵县为例,对区域内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研究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逐步形成区域内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为耕地整治措施完善、农用地分等成果全面更新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三亚市土地资源不足、养分贫乏,很大程度制约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土地资源匮乏情况下,加强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作物质量就显得极其重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素质和抗灾能力,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庐江县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庐江县耕地质量现状,探讨性地提出了耕地质量监测、结构调整、改造中低产田、科学施肥等保护耕地质量的具体对策与措施,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耕地质量监测是耕地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了解土壤肥力动态变化的重要方法。滑县自1997年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以来,不断完善全县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水平与效果,及时掌握耕地土壤肥力变化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措施与建议,对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基本情况滑县地处豫北平原,总面积1814 km~2,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我县耕地的综合肥力、实现作物的可持续性高产,我们提出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以提高耕地综合肥力为目标,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传统做法与现代手段并举的作物持续高产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阿里地区2019-2021年土壤有机质、pH值、氮、磷、钾元素监测数据,根据耕地质量现状,分析造成耕地质量等级低原因,围绕阿里地区耕地质量提升、作物增产目标,提出科学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六安市金安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安徽省耕地质量渐变类型,确定2017年度金安区有代表性的渐变类型;按照其分布范围确定固定监测单元,计算得到耕地质量等别与指数变化情况,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结果表明金安区耕地质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且耕地质量年度等别变化不大。金安区今后要加大在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成果方面的应用,采取积极措施,实现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对耕地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耕地质量等别监测的作用也越加明显,它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耕地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该文以灵川县为例,采用抽样监测渐变耕地的方法,全面掌握灵川县年度内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野县按照《全国耕地土壤监测技术规程》和《河南省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的要求,实施了2018年度的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根据各监测点施肥量、作物产量及带出养分量统计,分析了土壤养分盈亏情况,提出了施肥改进意见,以期为农业高产优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广西中低产田调查与指标评价(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方案〉为依据,对柳州市耕地地力等级及中低产田(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柳州市耕地地力分为9个等级,以3~9级为主,其中1、2等耕地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83%,是柳州市粮食及蔬菜的重要产区;3~9等耕地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6.17%,是柳州市粮食、甘蔗、桑蚕、水果等作物主要产区,也是中低产田(地)主要分布区.针对柳州市中低产田(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工程、严格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制度、大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等改良建议,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主要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情况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主要耕地土壤定位监测结果,分析了常规栽培下耕层土壤主要肥力因素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年度间耕层土壤养分随种植作物、施肥数量、施肥品种以及气候等因素不同呈动态变化,我省耕地土壤多处于中等肥力水平,基本保持平稳的态势。同时,对加强耕地土壤监测和耕地质量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