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2月21日豫西山区一次回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使槽前的上升运动增强,不仅为暴雪区上空输送了水汽,而且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集聚,槽后冷平流对能量的释放起触发作用。低涡前切变线与低空西南风急流左侧较强辐合区相配合为暴雪的产生提供动力抬升条件。回流冷空气长时间影响,使暴雪区辐合上升运动增强。"天南地北"形势场,使风的垂直切变加大,对称不稳定增强,降雪强度增大。低层回流冷空气使低层大气长时间维持大湿度区,并与上层东移的大湿度区相叠加,增加了湿层厚度,有利于降雪持续而形成强降雪。低层回流的偏东风遇到地形后引起上升运动,与上游700~850 h Pa的低值系统前部的上升运动汇合形成深厚的、大范围的强烈上升运动是产生强降雪的关键性条件。锢囚锋产生的锋面次级环流与回流冷空气遇地形阻挡产生的正、逆环流圈,伴随着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对强降雪有重大贡献。由锋面造成的温度梯度、风的垂直切变及地形作用在暴雪区形成的对称不稳定和中低层西南暖湿急流产生的对流性不稳定,有利于暴雪形成。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67-26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4—7日河南省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形势有利于冷暖气团交锋,从而产生次级环流和锋生强迫,由于锋后的冷空气垫阻挡,导致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北上爬升,在锋区上界形成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促进暖湿空气的抬升和凝结,是河南省大范围暴雪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豫北地区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产生的"抽吸"机制,有利于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强降雪产生的动力作用。冷锋在河南的合并、锢囚,黄河以北700 h Pa切变线的存在,为豫北暴雪天气提供了良好的辐合抬升动力条件。前期边界层925 h Pa的水汽辐合是豫北超历史极值的降雪的一个有利条件;大气中的可降水量与降雪的量级有很好的对应关系。850 h Pa温度的-4℃线对预报降水相态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况资料和NCEP FNL 1°×1°资料,对2012年12月13日华北大雪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过程发生在高空环流较平直的形势下,西风带低槽东移,引导地面冷空气从西北路侵入地面暖倒槽中,与暖湿气流交汇而产生降雪的;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大到暴雪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雪中心位于低层2个水汽通量轴线交汇的南侧;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动量下传是低空偏南急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低空西南急流和东南急流的耦合加强,不仅为此次大雪提供了水汽和热量输送,还加强了抬升运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以及暴雪区上空深厚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强降雪出现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 6 h 1次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发生在河南省的2次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雪过程背景形势场相似,都产生在500hPa高空槽东移、中层强盛西南气流形势下,配合低层偏东风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的扩散作用。中层西南气流和底层偏东气流辐合的位置与大暴雪区域对应良好。降雪时整层大气湿度饱和,中低层具有弱的逆温层。同时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局地特大暴雪的产生有贡献。2次过程降雪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层气流辐合位置不同。降雪过程中600~700 hPa上辐合中心强度越强,对应降雪强度越大。垂直速度场上升运动区与主要降雪区域对应良好。700 hPa暖平流与925 hPa冷平流叠加区域即为产生大暴雪落区。风速辐合越大,对应降水越强。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许昌市2015年11月24日的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大环流背景多浅槽东移,许昌市处于持续阴雨相间天气中,500 h Pa低槽携带冷空气南下及南支槽东移,促使西南气流加强,导致降水增强;700 h Pa西南暖湿急流形成,输送大量水汽,预示降水增强;850 h Pa东北气流与东南气流在上空汇合,输送大量水汽及辐合上升运动;地面图上东北路冷空气持续扩散南下,在23日20:00温度降至零下,导致降水相态转变。850 h Pa温度的转变都对雨雪相态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NCEP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8—9日莱芜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北支槽东移发展,东北冷涡后部甩下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山东交汇,700、850 h Pa低涡与低空急流及地面气旋共同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8年2月28日辽宁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急流对辽宁地区的降雪有很重要的作用,为其提供动力以及冷暖气团,是南方的暖湿气流进一步进入辽宁省的关键,而此次过程还出现了南、北2支高空槽以及2个地面低值中心,与强的高空急流有密切关系;此次降雪的中心位于辽宁省中东部,这与850 h Pa与700 h Pa之间垂直上升运动中心由下到上的投影落区基本吻合。分析结果可以为预报员在今后的暴雪预报工作中提供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1月23—24日鲁南暴雪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南支槽与沿中层锋区东移的西风槽的先后影响是暴雪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925 h Pa从东北平原、渤海、山东半岛回流的强冷空气不但起冷垫作用,而且在雨雪相态转换中起主要作用,暴雪位于700 h Pa西南急流核下风方的西南气流的风速辐合区内、850 h Pa切变线附近和925 h Pa东北急流内。小时雨雪强度与700 h Pa西南气流和925 h Pa东北急流的强度相对应,即西南气流和东北气流强时,小时雨雪量强,700 h Pa转为西北气流时,降雪过程结束,925 h Pa东北气流迅速减弱。由于逆温层的存在,850 h Pa-4℃雨雪转换指标失真,本次过程中925 h Pa和1 000 h Pa转雪后均在-2℃以下。  相似文献   

9.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6年2月3~5日孝感市出现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物理量诊断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暴雪天气过程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高空东移小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中低层较强的暖湿气流(暖平流)沿低层冷空气垫爬升是产生强降雪的温度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散度场配置是强的降水天气发生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6年2月3~5日孝感市出现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物理量诊断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暴雪天气过程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高空东移小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中低层较强的暖湿气流(暖平流)沿低层冷空气垫爬升是产生强降雪的温度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散度场配置是强的降水天气发生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月初驻马店市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天气形势来看,本次暴雪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为500hPa西风槽、700hPa急流以及低涡切变线。暴雪主要发生在500hPa高空槽东移以及低层切变线东伸的环流形势下,500hPa中高纬贝加尔湖西侧区域分布着阻塞高压,贝加尔湖东侧区域则分布着宽广槽区,中低纬孟加拉湾有1南支槽位置,再配合着北方的冷空气和以及源于南方的暖湿气流,这些共同为此次暴雪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形势。从物理量场来看,丰富的水汽输送以及源源不断的水汽辐合,为此次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水汽条件;东风气流的持续增强,西南暖湿气流在深厚冷垫上的爬升,为强降雪的发生给予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温度场上700hPa处有逆温层分布,850hPa处存在着显著的温度锋区,大气斜压性较强,暴雪区主要处在低层冷平流以及高层暖平流中心叠加区域。  相似文献   

12.
2018年1月下旬,浙江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强度达严重和较重等级。本文通过对大气环流和物理量诊断分析发现,强劲的西南暖湿气流、北方强冷空气、中低层逆温的存在及有利的温度配置,都是造成浙江2018年1月下旬低温雨雪天气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阻高横槽型环流背景有利于冷空气南下,且冷空气强度较大;冷空气势力不断加强南压,是本次极端低温雨雪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700 hpa急流带水汽输送是雨雪天气的有利条件,水汽通量及风速大小都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逆温层的形成与降雪相态有直接关系,是700 hpa暖湿气流和850 hpa干冷气流交汇的体现,是今后开展降雪预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陈华凯  崔淼  周成 《现代农业科技》2014,(5):264-265,26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3.2数值模式产品剖面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4月19—20日发生在德州市的春季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槽东移时与北方冷空气结合而形成的回流降雪,暴雪产生在500~700 hPa槽前西南气流的前部、850 hPa东南风与东北风的辐合区域;中上层的西南风急流和低层的东南风气流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暖湿空气,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此外降水相态与850 hpa的温度场(-4℃线)对应较好,同时925 hPa气温低于0℃、地面温度低于2℃或者0℃层高度明显低于925 hPa也可以作为雨雪相态转换的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形势场资料对2012和2013年的2次春季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脊前冷空气不断补充,促使浅槽加深东移,低空西南急流建立,均为丹东地区暴雪提供有利环流背景和动力、水汽条件;地面倒槽顶部暖切变以及蒙古低压槽前切变是暴雪直接影响系统;中低层温度的分析是春季降雪预报的关键点,前期冷空气波动以及各层温度的垂直变化,尤其是低层逆温层的分析,均可以为判断降雪相态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月3—4日和24—28日出现在安徽东部两次极端大暴雪过程的成因及动力、水汽热力、干侵入等结构演变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配合中低层低涡切变发展是形成暴雪的重要环流背景,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带是暴雪区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异常的水汽通量大值中心与水汽通量散度中心相配合是产生极端强降雪的重要原因。从降雪机制看,1月3—4日暴雪过程属暖区冷流降雪,大气处于湿对称不稳定状态,暴雪区位于垂直方向上螺旋度正负值中心相叠置的区域中靠近下沉支的上升支气流中,且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垂直方向上次级环流,高空槽后的强西北气流与高效率的水汽辐合输送相结合,降雪强度大;而1月24—28日属非典型性冷平流降雪,低层先有冷空气南下,干冷空气受底层抬升而直接降雪,过程相对冰面过饱和现象主要在低层,过冷水较弱,持续时间长。且两次强降雪过程中低空急流发生发展与高空急流周围正的涡度平流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辐合强弱与降雪强度相对应。  相似文献   

16.
《农技服务》2017,(14):60-61
本文利用遵义市区域自动站资料、高空实况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分析了2012年7月11日到12日遵义市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槽东移带动低层700h Pa低涡和850h Pa切变线东移为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过程期间地面辐合线在南部至东北一带维持;中低层及以下为高温高湿区,为过程提供充足的潜在不稳定能量。对所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此次暴雨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是全市受低压控制,无冷空气影响,副高稳定维持,致使低层低涡在川东与重庆西部交界区域稳定维持,造成区域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1月12日泰安市普降暴雪,范围大,强度强,降水比较均匀,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积雪厚度深。此次降雪主要受中支槽东移影响,沿海高压的阻滞作用造成降水时间长、强度大。低层2支急流带来丰沛的水汽。低层冷空气和前期持续升温为这次过程积蓄大量能量。从物理量场来看,暴雪落区发生在正涡度区,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区及700 hPa强上升速度区三者的重合区。  相似文献   

18.
分析2011年2月25—27日张家口市降雪天气过程的高空天气形势,结果表明,降雪期间500 h Pa高空在新疆北部是一个深厚的低涡系统,冷低涡不断分裂出小股冷空气东移影响张家口市;850 h Pa低涡、暖舌、切变线和低空急流为此次长时间降雪提供了必要条件;26日08:00 850 h Pa张家口市西部的切变线,是造成降雪的关键性动力系统;25—28日张家口市上空850~700 h Pa相对湿度大值区的出现时间与降水时间相吻合,较好的中低层湿度状况为降雪提供了原材料。  相似文献   

19.
大连地区一次春季暴雪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资料分析了2012年3月4—6日大连市一次暴雪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发生在两槽一脊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高空长波槽和地面倒槽是这次降水的影响系统。降水前期,河套倒槽北上发展旺盛,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东北交汇,气流上升区延伸至对流层高层,垂直上升速度较小,值为0.05~0.10 Pa/s,前期降水多表现为雨夹雪,气温略微上升。降水中期,北支冷空气南压,中低空西南急流不断提供水汽,高低空耦合的加强导致垂直上升速度加强,最大值0.6 Pa/s,触发暴雪,温度略有下降。降水末期,整个气层以西北气流为主,层结变得稳定,降雪趋于结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NCEP全球分析资料及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8月22—23日海东市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同南下冷空气共同作用,大尺度高低空环流系统的有利配置,地面辐合线促进水汽辐合及垂直输送,成为强降雨有利发展机制。海东市水汽充足;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高低空配置促使低层产生强烈辐合上升运动,为强降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500 h Pa与700 h Pa的Δθse≥10 K,K指数达36℃,SI<0℃,CAPE值为786.3 J/kg,具备热力及不稳定能量条件。Δθse700-500≥10 K、K指数、SI及CAPE均可作为海东市强降雨天气预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