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生态农业景观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根据咸宁市农业景观的空间差异,将咸宁市划分为6个农业景观生态区,并针对性地构建了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模式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并设计了几种新型旅游产品,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由于在谋发展、促就业、增收入、解民忧领域的突出作用而成为当代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焦点议题。循着中共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设计思路,深入剖析农业与旅游业的资源、技术、功能、市场融合路径,归纳出农业创意园、农业文化遗产、农业科普园等5种产业融合模式,以期在机理剖析与模式建议层面作为对国家农旅融合系列政策的一个即时学术回应。  相似文献   

3.
全域旅游作为创新性的旅游发展观念和区域协同模式,对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再定位和转型升级有积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依托乡村独特的田园风情、生活形态、人文历史和生态美景等优势旅游资源,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产业多元化经营,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帮助村民增产增收,完善村庄基础设施,由单一支柱型产业向文、旅、商综合体兼容型产业群转型。以绍兴市平水镇为研究对象,对于其全域旅游发展中不足的地方,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资源配置、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加强全域景观化建设、打造智慧旅游平台等对策建议,以一种“全而新”的方式实现绍兴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蓝田村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时,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农业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在深入调查蓝田村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诊断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产生原因,提出了蓝田村生态农业振兴策略,即:积极发展生态有机种植业,重点发展生态养殖业,保护提升古村落文化生态,布局产业生态闭环等。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320-321
古村落如同一座民俗博物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自然和文化财富。古村落旅游业也日益被打造成为吸引国内外众多旅游者的全新旅游品牌。因此,探索古村落旅游开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莲都区大港头镇各个古村落的建筑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但至今仍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本文针对大港头镇古村落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状况进行探析,提出了适合古村落旅游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是这一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以乡村生态发展模式为切入点,运用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江门市乡村生态旅游情况,从生态文化视角,探讨乡村生态旅游模式,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基于问卷对三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对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困难认知和旅游业发展最大优势的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招商审批、开发维护、管理运营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叶茂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64-6566
在分析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越条件和现阶段面临的农业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三峡库区传统农耕区、喀斯特峰丛山地区、库岸带等不同的地域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峡库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3—2019年重庆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系统综合水平呈现明显上升态势,而三系统间耦合协调历程为濒临失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其中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沈阳假日经济和乡村旅游融合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和查阅资料的方式,详细了解沈阳假日经济发展现状,并对假日经济中的乡村旅游部分进行概括和总结。沈阳市“假日经济”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目前面临着季节性明显、项目文化内涵不明显、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不到位、消费过于集中化等问题。本研究以市民被疫情压抑的实际消费需要为出发点,结合沈阳乡村旅游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构建假日经济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进而为全面盘活沈阳市场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田野调研方法,以怀来县葡萄产业为例,提出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通过产业之间战略层、管理层和市场层的协调运作,形成乡村旅游新业态;通过构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农产品文化乡村旅游品牌、改善参与体验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消费环境等实施路径,促进特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11.
罗琴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9):226-227,288
以重庆市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为微观案例,梳理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演进过程,总结木根村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取得的关键经验: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农业产业兴旺更需要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农业产业及融合发展的成效最终体现在人的兴旺发展上;开放环境下的乡村振兴是一个更加系统复杂的工程,这对政府的参与协调能力,特别是对基层组织的村庄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受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旅游+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产业兴旺的业态,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通过对阳朔县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演变与融合发展现状,探究县域全域旅游时期农旅融合与创新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张曼婕 《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30-3433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且发展趋势强劲的背景下,以贵州省为例,研究分析了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产业能促进贵州省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对提升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而贵州省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贵州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基础内容和素材。因此,提出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模式是促进贵州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谈乡村生态农业旅游规划——以广西黄岭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岭村的旅游规划为例,针对当前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初级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从资源整合、市场开发、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背景,明确了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发展理念与融合效应,对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培育园艺主导产业、拓展融资渠道、打造特色产品和注重科技引领等建议,为推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宜宾市响应国家政策,着眼于近郊游,深挖当地乡村产业资源,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提高生态效益,促进农业蓬勃发展,致力于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推动农旅整合发展,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实证调研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旅融合发展状况。调查显示,该市农旅融合具有资源多样化、文化底蕴浓、发展潜力大等特点,但也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专业人才和地域特色的问题,应该通过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等措施,加快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相关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黄璜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1):187-189,213
浙江省乡村旅游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其中又以遂昌、安吉和德清3个县最为典型.从乡村旅游的理论内涵探讨人手,介绍了浙江以乡村旅游统筹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出遂昌、安吉、德清这3种最为典型的浙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可以通过创意、休闲体验、展示和技术途径实现融合,并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可围绕“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内容制作→策划融合→营销与服务、品牌经营→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品牌再延伸→消费者购买环节”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网络。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看,主要有政府、乡村集体、外来投资商和乡村居民个体,并由此形成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业方兴未艾,乡村旅游业,主要是将农村原生态、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在农业文化、农村生活的基础上,巧妙结合。其发展逐渐进入高峰期,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以凯里市龙场镇地区的乡村旅游业为标本,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寻求促进乡村旅游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