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4月24—25日临夏州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2014年4月24—25日甘肃省临夏州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长波脊发展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下堆积,巴尔喀什湖冷槽东移是造成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正涡度平流与高空低槽锋区的合理配置造成了强降温和降水为主并伴有大风、霜冻等天气的强寒潮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对2014年5月下旬的一场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层波动与低层切变、地面冷空气共同作用的形势下,低层西南急流水汽输送,使黔南州东南部地区出现暴雨,部分乡镇大暴雨的天气。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等对2014年7月24—26日胶州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胶州地区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是高低空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空槽以及低空切变是影响暴雨天气的主要系统;水汽通量大值区、假相当位温都与暴雨落区一致,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4年8月13日19:00—20:00汤阴县1 h降水量达72.6 mm,就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实况、雷达资料等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应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安图县2013年11月24—25日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南北走向的2支槽呈现出阶梯状分布,西北冷气流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吉林省东南部汇合,为安图县的强降雪天气提供了热力条件;安图县位于暖锋锋生位置处,具备暴雪天气发生发展的水汽和动力条件;江淮气旋在东移北上过程中携带黄海及日本海水汽,为暴雪天气现象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6.
根据天气形势特点,通过动力场、水汽场及地形暴雨成因分析,浅析了南召县2010年8月19—25日暴雨过程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MICAPS系统中提供的实况和数值预报资料,对2014年6月18日夜间陇南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配合500 h Pa层上切变所造成的,同时地面辐合线的触发及地形起到重要的诱发作用;暴雨形成前的高温天气、西南气流的持续及逐渐加强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层强对流为此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常规资料、卫星云图产品,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6年7月25—26日铁岭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7月25—26日铁岭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稳定维持的贝湖低涡,受东部阻塞高压影响,使低涡底部槽加强,不断分裂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在辽宁北部交汇,导致铁岭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对流层中低层的切变线、急流和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天气动力条件;地面气旋和两高之间强辐合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造成铁岭暴雨、大暴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2年7月25—26日天津市西青区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高纬度地区呈现出"两槽一脊"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热带高压、低空急流以及高空槽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副热带高压维持不变,在副高西北侧偏南风急流的作用下华北地区有水汽通道形成,来自孟加拉湾源源不断的水汽不断向天津地区输送;特大暴雨天气的对流性和持续性特点较为明显;对流层低层的南风急流强度不断增强,之后短波槽携带大量的冷空气入侵天津地区,推动了垂直运动的发生、发展,有利于特大暴雨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等资料,对辽宁省新宾县2010年8月5日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高空槽是产生此次暴雨的主要系统,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其后部西南暖湿气流向暴雨区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南充市2021年6月25—26日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地面自动站、高空实况以及模式格点等资料进行暴雨成因分析,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因副热带高压缓慢西进、500 hPa低值系统维持在盆地、低层有辐合系统配合而产生的以稳定性降水为主的降水过程。850 hPa盆地中部到东北部西南低涡、700 hPa低空急流、切变线的维持为此次暴雨天气提供了较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在本次区域暴雨形成中热力作用不明显,但是由于具备其他条件,仍要考虑本地暴雨的预报。欧洲中心细网格风场预报对此次南充市东部的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西南区域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等,对2014年6月25—30日出现在南昌的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或者是出现在由强向弱转变并逐渐南退的过程中,冷暖空气交汇为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形势;南昌在脊后的西北气流中,其附近有东西走向的水汽中心出现,沿切变线方向使得中低层的水汽不断进行输送,为强降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上层的冷空气与下层的暖湿气流进行结合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层结不稳定性,有利于南昌强降雨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各种数值预报模式、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等,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6月7—9日遂川县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动力及热力3个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外围环流影响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4.
受地面鞍型场、高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黑山地区在2013年8月15—16日夜间出现特大暴雨。本文阐述和分析此次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特点,以为今后类似天气过程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以及常规观测数据,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中尺度天气和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3年8月16—17日本溪地区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机制、过程特征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环流形势中高层在中纬度以西风带急流以及急流上的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相结合为主,副高西伸稳定维持并形成闭合环流,东部日本海上副高形成阻塞形势,有利于槽前暖湿气流东北上和降水时间延长,副高与西风带急流之间形成较强的能量锋区,斜压扰动作用下转化为动能,激发为强烈的上升运动,从而产生暴雨天气。中尺度分析中可以得出,前期500 h Pa一直有一干冷区域维持在降水区上游,伴随着急流轴的方向带来强大的干冷空气;850 h Pa大范围的显著湿区以及准饱和区,配合受热带系统而形成的暖脊,为降水区提供了深厚的暖湿条件。在今后的预报中,应在大尺度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中尺度系统的分析和订正,对本地区的暴雨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29日发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区1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北强南弱、东多西少、持续时间长,以稳定性降水为主;500 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同时地面东路冷锋南下至青海东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与东伸的中东高压形成两高之间明显的切变影响青海省南部与东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及弱冷空气、午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热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好,具备了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及层结不稳定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7.
2014年8月24日大连市金州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山洪版Swan平台产品等对2014年8月24—25日大连市金州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切变线是本次降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其造成的低层辐合,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的上升对流,是产生暴雨的动力机制。大气的斜压不稳定是地面倒槽存在和发展的启动机制。K指数的增大、大气的层结不稳定,促进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暴雨天气。实际工作中,在利用好常规天气资料的同时,密切监视山洪版Swan平台和本地化的MICAPS县级预报预警平台的产品,根据雷雨回波的演变趋势,结合天气形势,做好管辖区内的乡镇预报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G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丹东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持续时间长,强降水区的移动具有阶段性,并且降水空间梯度大。前倾槽为大暴雨提供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台风"海棠"减弱后,低压在北上过程中为降水提供充足的能量输送和水汽输送条件;台风"奥鹿"通过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度,间接影响此次降水。通过物理量分析得出,降水开始前有明显的正不稳定能量,降水过程中对流层底层有风向和风速的垂直切变,并且有上干下湿的结构,在强降水发生时段低层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并伴随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形成良好的抽吸结构。以上条件均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招远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金玲  高峰  丁锡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87-15388
2008年7月19~20日受弱冷空气和7号热带风暴“海鸥”外围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招远市区出现了1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日降水总量接近历史极值。笔者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热带低压和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是造成此次过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MICAPS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辽宁省岫岩县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环境背景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特点为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天气形势为高空东北冷涡提供冷空气输送,西太平洋副高及台风海棠带来源源不断的水汽;中尺度系统为高空急流、低空西南急流水汽输送,低层有明显的切变线系统辐合形势,地面有辐合线存在,同时岫岩县山区地形明显,更加有利于辐合抬升及水汽堆积;大连、丹东地区700 hPa以下有比较深厚的湿层,850 hPa风速最大可达22 m/s,比湿最大可达22 g/kg,辽宁省南部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好。K指数大于35℃,沙氏指数(SI)和抬升指数(LI)小于0℃,层结不稳定。CAPE值均大于1 000 J/kg,不稳定能量不断堆积;岫岩此次降水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分为3个阶段,此次降水过程的雷达回波为明显的列车效应,并具有后向传播及低质心暖性降水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