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寒潮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形势的演变过程及各种物理量变化特征如涡度、垂直速度、温度平流等方面对2011年3月12—14日、2012年4月22—24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2次春季寒潮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这2次春季典型寒潮天气过程均是出现在亚欧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换过程中,前期温度一般较往年同期异常偏高;强盛的冷平流造成气温大幅下降,地面冷高压强烈发展最终形成甘肃省河西地区寒潮天气;但2次寒潮过程环流形势也有所不同,天气过程的强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以及FNL再分析资料等,对2021年6月26—27日和7月1—2日湘北连续发生的2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对比分析,旨在提高对此类强降水天气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6年7月12—13日和8月24—25日2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都是低槽冷锋类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诊断分析,2次过程虽然均是低槽冷锋暴雨,但两者存在不同之处,通过对比2次过程的环流形势以及物理量场的差异,以期为开展低槽冷锋形势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3月8—10日和2017年2月20—22日铜仁市出现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500 h Pa环流形势来看,2016年3月8—10日寒潮过程是横槽转竖型,2017年2月20—22日寒潮过程是小槽发展型;从地面冷高压路径来看,2次冷空气势力强大,先北路、后东北路径影响铜仁市;2016年3月8—10日寒潮过程前期地面和高空升温较明显,24 h降温幅度较大。寒潮天气过程的产生与冷空气强度、路径以及前期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资料和数值预告产品对2010年1月18—20日和2011年1月1—3日发生在新疆博州地区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寒潮天气均是前期温度明显回暖后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从环流背景、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及源地分析找到了2次过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结合数值预告产品的解释运用,得到博州地区冬季寒潮预报的一些指标。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PS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6年4月9—10日和2008年4月18~20日的大范围寒潮、霜冻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成因以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是由强冷空气向南侵袭造成的,但由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发展、移动路径不同,2次过程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应用常规高空、低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使用天气学和诊断分析方法,结合四川省天气预报手册寒潮预报指标,对比研究2016年2月12—14日和2018年12月27—29日发生在四川省南充市的2次冬季区域寒潮天气过程。发现2次过程均是前期气温回暖后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但各自的环流形势、冷空气源地、强度和移动路径都不同,为南充本地冬季寒潮天气及强度预报积累一些经验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高空、地面和探空资料,对2015年2月27日至3月2日发生在青海地区的春季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槽及其槽底的西风急流,是造成3月1—2日大风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2月27—28日的大风天气是由强冷空气快速过境造成的典型冷锋型大风,而3月1—2日的大风天气是一次典型的大范围、持续时间较长的高空动量下传型大风天气过程;强盛的高空急流为高空动量下传至地面产生大风提供了高空动力条件,午后至傍晚近地面层快速升温为动量下传型地面大风的产生创造了地面热力条件;海拔越高,就越接近急流带,高空动量越容易下传至近地面,从而导致风速更大。  相似文献   

9.
暴雨是宁夏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2002年6月8日,宁夏出现1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贺兰山沿山一带及韦州达到了大暴雨,暴雨过程达到历史同期极值.2006年7月14日,宁夏中北部地区又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银川、惠农两站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水量历史同期极值.就2次极值暴雨过程的降水特点、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雷达实况分析及常用物理量参数进行对比.对发生在宁夏的2次极值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触发机制:500 hPa冷槽、700 hPa高原低涡等,并对宁夏暴雨发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天气系统如:地面锢囚锋、台风位置及强度等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天气动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对2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可能物理成因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刘艳  张平  白雪 《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60-261,263
2010年2月10—11日江苏省连云港地区出现大到暴雪天气。主要从高低空各层及地面的天气形势背景、有关物理量场、多普勒雷达产品以及数值模式产品的应用等方面对该次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该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及特征。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湖南省2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期间出现了如暴雪、冻雨、强降温、偏北大风和雷暴等多种灾害性天气;1月24—31日过程比3—8日过程影响范围广、强度强和持续时间长,主要与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存在差异有关;1月27日晚湘中以北是高架雷暴下产生的雷打雪天气现象。分析表明,500 hPa锋区、冷中心强度、850 hPa冷平流强度、地面冷高压强度及其前沿的气压梯度对初步判断冷空气的强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700 hPa湿度和温度层结是南方雨雪相态转换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乌兰察布市2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0.25°×0.25°)等对2014—2015年冬季乌兰察布市2次寒潮天气天气实况、环流背景等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014年11月30日过程属于阻高崩溃型,冷空气经西北路下滑,地面冷高压补充南下,等压线密集,造成大风降温;2015年1月26日过程属高压脊发展型,冷平流中心偏东偏北,地面冷高压分裂南下,故降温幅度较前者小,风力也较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16个县市地面自动站及区域站观测资料等,对比分析了2014年7月3日夜间~4日白天与2015年6月17日夜间~18日白天黔东南州的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由于西太平洋高压稳定少动,对高空槽、中低层江淮低涡切变、梅雨锋西段的移动造成阻挡,致使切变系统在贵州长时间停滞而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2次过程黔东南均受副热带高压外围偏西南气流影响,700~850 h Pa的切变线几乎重合,中高纬度均有冷平流和高空槽的共同影响;水汽、能量、动力等方面均具备降大暴雨条件,暴雨中心均出现在黔东南的西部地区,暴雨集中时段均出现在夜间。第2次过程的直接经济损失没有第1次过程大,但2015年因滑坡泥石流掩埋死亡2人事故;第2次过程暴雨的量级比第1次过程的范围更大、强度更强。  相似文献   

14.
崔胜权  张炳川  孙晓巍  桑明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97-7999,8031
对2007年8月8日和2008年7月16日在辽宁北部地区出现的2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2次过程是典型的冷涡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在发生地点、天气背景及雷达资料的特征上都有一些共同点。  相似文献   

15.
沙尘暴灾害性天气会加速土地荒漠化进程。1961—2001年北疆局地、一般性、区域性3类沙尘暴天气过程年次数分别为22. 5次、14. 4次、4. 2次,集中在3—10月。北疆3类沙尘暴天气每10年分别减少3. 4次、3. 3次、1. 0次,4—10月北疆降水量增加是沙尘暴天气减少原因之一。西北型、西方型、中尺度地面冷高压造成北疆区域性沙尘暴天气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2007年资阳与相邻简阳发生的2次冰雹天气过程micaps、Fnl、雷达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次冰雹天气过程中14日夜间为高空冷平流强迫类,16日晚低层暖平流强迫类。11—16日地面气温明显偏高,说明边界层增温显著。2次过程均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垂直风切变较大,温江站0~-20℃层间有相对湿度大于70%的水分累积区,并且在此范围内温江与沙坪坝站均有较强的上升速度,有利于形成冰雹,上下喇叭口形状有利于大风。在2次降雹过程前20:00,上升运动区与静力能分布对简阳、资阳的降雹大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次过程中雷达回波的组合反射率因子中心强度均达50d Bz以上,且对应回波顶高在10km附近,而VIL值约20 kg/m2,垂直方向上有悬垂结构。径向速度在这2次过程中无法用来判断回波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21年延安市国家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和2020年及历年(1981—2010年)数据对2021年气候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延安市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偏多、光照偏少。全市年(2020年12月—2021年11月)平均气温10.3℃,较历年同期偏高0.6℃;全市年平均降水量757.1 mm,较历年同期偏多253 mm;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155 h,较历史同期偏少。全年遭遇了6次寒潮天气过程,1次暴雪天气过程,3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1次为近10年来最强的沙尘暴天气,还出现了高温、干旱、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尤其6—8月中旬的干旱过程,使大部分县区达到中至重度旱情,局地特旱对秋粮作物和果实膨大期的经济林果有不利影响。9—10月延安市共出现了7次降雨天气过程,累计降水量达到207.4~561.2 mm,较历年同期偏多126.3%~366.8%,造成当地多处山体滑坡、塌方、道路冲毁、交通受阻。  相似文献   

18.
2014年4月24—25日临夏州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2014年4月24—25日甘肃省临夏州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长波脊发展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下堆积,巴尔喀什湖冷槽东移是造成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正涡度平流与高空低槽锋区的合理配置造成了强降温和降水为主并伴有大风、霜冻等天气的强寒潮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9.
对2016年1月22—24日(过程1)和2月13—14日(过程2)2次寒潮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和寒潮天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均由横槽转竖造成寒潮爆发,但过程1转竖时间较晚,过程2转竖时间较早;影响系统不同造成2次过程降水量及降水性质有明显差别。过程1只有强冷空气影响,形成冷流降雪,且因1月海水温度较低,造成降水量级相对较小;过程2中高空槽、700 h Pa低空急流和地面气旋的较好配合造成多地降水超过同期极值,且前期为降雨后期转为降雪。前期气候背景的不同造成2次过程最低气温也有明显差异。过程1前期不断有小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已使各地气温不断下降,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主体过境,使各地气温进一步下降,多地最低气温打破历史极值;过程2前期受暖平流影响基础气温较高,所以最低温度未创新低。  相似文献   

20.
廖国进  黄阁  孟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13-6316
分析了2006年6月辽宁2次冷涡天气过程。6月3日的冷涡过程为辽宁大部分地区带来了一次雷雨、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云图上表现为白亮云团,雷达上有弓形回波以及辐合型气旋性环流。6月14日的冷涡过程为辽宁大部分地区带来了一次强降水天气。根据雷达速度场可以判断锋面与测站的相对位置。天气形势及预报是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而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在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以及短时预报预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