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具有提高水稻抗倒伏、抗病害,增加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功效。研究水稻的增产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降低水稻灌溉用水量,对缓解我省水资源短缺和水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优点、技术原理及推广中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发展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水稻属于"半水生性"植物,具有对水旱的双重适应性。基于水稻这种特有的适应性,黑龙江省主稻区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研究在寒地气候条件下,实行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水稻产量、节水幅度明显高于水稻浅湿灌溉和常规灌溉,也充分证明了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对改善全省水资源紧张的趋势,提高水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关于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的试验,探讨在控制灌溉基础上寻求确保寒地水稻高产、提优的水稻生产新途径。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平均增产6.9%,节约用水71.4,节水灌溉比正常灌溉平均增产6.5%节约用水61.9。水稻节水控制灌溉对水稻生长发育,抗倒伏,抗病,提高产量及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在秋涝年份作用更为明显,应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水稻控制灌溉方式,是一项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是继"浅水勤灌"、"间歇式灌溉"、"干湿灌"以来又一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本文10年来对水稻封闭区田间节水效果的测定研究和分析,总结出水稻控制灌溉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和较大的节水效益,适合在有水源保证的条件下推广采用此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5.
水稻具有较强的水分适应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正是根据不同生育阶段水稻对水分需求的敏感性和需水规律,在充分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采用节水灌溉新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节水措施。2012年红旗岭农场进行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垦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根据2004~2006年黑龙江垦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资料,分析了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对水稻的节水效果。选择农垦牡丹江分局858农场267hm2水稻种植典型示范区为试验点,得出控制灌溉较常规灌溉全生育期少灌水3~4次,节水2400m3·hm-2,增产398kg·hm-2。同时,水稻米质,抗倒伏、抗病虫害效果比常规灌溉都有明显提高。发展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可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对垦区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优点、技术原理及推广中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发展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1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概念水稻控制灌溉是指水稻移栽后,田面保持5~25毫米薄水层返青活苗,在返青以后的各个生育时期,田面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也不再以灌溉水层做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而是以不同生育期不同的根层土壤水分作为下限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8.
<正>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研究,就是通过水稻节水灌溉,挖掘田间节水潜力,大幅度减少灌溉水量的浪费,减轻种植户负担,寻找出控制灌溉条件下最佳的肥料用量及配比,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稻产量及品质。按照总局要求,进行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示范推广。为此、大兴农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进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设在青龙山农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水田区,该地区属于第三积温带上限,气候类型为寒温带大陆性季风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研究,探讨在控制灌溉基础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水稻节灌处理的产量比常规灌溉高,亩产达609.5kg。  相似文献   

10.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在苏北沿海垦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沿海垦区水稻采用控制灌溉比浅湿灌溉节水19.8%,比常规灌溉节水23.1%,控制灌溉比浅湿灌溉增产2.9%,比常规灌溉增产12.5%,在沿海地区可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前,各地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很多符合水稻节水、丰产的稻田用水管理模式,如“浅湿间歇”、“浅湿晒”、“控制灌溉”和“非充分灌溉”等灌溉模式。而“水稻覆膜旱作技术”是一项比现有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更节水的新兴节水高产技术。水稻覆膜旱作技术具有节水、分蘖力强、保肥、抗病虫、产量稳定等优点,其栽培突出旱、稀、湿,是旱作水稻、水作水稻、雨养水稻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水稻无水不能栽插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水稻控制灌溉模式及其环境多功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实行水稻控制灌溉可以实现高产与节水的统一.而稻田灌溉系统具有环境多功能性,包括补充地下水减小地面沉降、防洪、净化水质、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护生物多样化等几个方面.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实行控制灌溉后,稻田无水层的田间水分管理必将带来其灌溉系统环境多功能性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水稻控制灌溉乃至节水灌溉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八五二农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多年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合理调配水稻生产用水,通过示范、引领、带动,逐步完善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水田节水灌溉亩用水量303 m~3/亩,较常规节约用水47 m~3/亩,节水率达15.5%,粮食增产24.8 kg/亩,增产率4.5%,促进了农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充分发挥控制灌溉水分管理模式的效能,节约灌溉用水,提升田间管理及综合防控水平,有效指导吉林省水田高效节水灌溉健康发展。根据吉林省的自然气候条件、水稻的需水规律,因地制宜地优化集成化控育壮秧技术、综合防治技术、种植模式、施肥制度等多项节水增效技术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构建以“化控育壮秧—控制灌溉—水肥联合调控—综合防控”为主体框架的吉林省水田高效节水配套关键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可有效解决水稻控制灌溉土壤水分阈值缺失、全生育期水肥脱节等主要技术难题,实现化控育壮秧、水肥精准调控、田间综合防控,节水20%以上,水稻单产提高2%以上,达到农业节水、粮食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桂官  吴悦琴 《农业与技术》2000,20(6):24-26,28
阐述了水稻节水灌溉的机理,介绍了几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操作要点,讲述了水稻节水灌溉的工程措施,比较了几种水稻节水灌溉,可供各地区推广水稻节灌溉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几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的传统灌溉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试验表明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植株和叶片保水性、根系活力和吸水能力增强,而且一定的水分亏缺也有利于水稻增产[1,2]。因此可以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通过节水灌溉来控制水稻生长的最佳水分环境[3],  相似文献   

17.
从水稻各生育期特点分析昆明地区节水条件下水稻高产的生理机理,并指出控制灌溉为当前昆明地区水稻生产中较为理想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从水稻各生育期特点分析昆明地区节水条件下水稻高产的生理机理,并指出控制灌溉为当前昆明地区水稻生产中较为理想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9.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而进行灌溉排水,使之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达到节水高产目的的一项技术措施。目前各地推广应用面积较大的有水稻控制灌溉、水稻非充分灌溉、水稻薄露灌溉、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水稻叶龄模式和水稻旱育稀植等。本区经过多年推行的薄露灌溉技术,彻底改变了农户长期淹灌的状况,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条件,调节了田间小气候,使之土壤经常露田落干而通气增氧,  相似文献   

20.
水稻控制灌溉模式及其环境多功能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实行水稻控制灌溉可以实现高产与节水的统一。而稻田灌溉系统具有环境多功能性,包括补充地下水减小地面沉降、防洪、净化水质、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护生物多样化等几个方面。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实行控制灌溉后,稻田无水层的田间水分管理必将带来其灌溉系统环境多功能性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水稻控制灌溉乃至节水灌溉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