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7月7-9日永州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针对永州地区2019年7月7-9日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的诊断,从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过程受高空槽、低空急流及中低空低涡切变线影响,低层的辐合上升和高空的辐散抽吸有利于强烈的上升运动;较好的初始水汽条件以及中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满足了强降水所需的水汽条件,永州本地比湿达14g/kg以上,且位于水汽辐合中心;强降水落区一直处于切变线南侧,强劲西南急流中,中低层切变系统基本重叠;此次过程主要以混合型降水回波为主,属稳定性降水,回波移动方向与回波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实况资料对丹东地区2017年夏季的一次局地突发暴雨过程的高低空、地面形势场,散度场、比湿场、对流有效位能、云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受东北冷涡底部扩散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200 h Pa处于急流出口辐散区,低空有较强的急流和弱冷空气配合,由于水汽充足,抬升明显,造成了短时间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中尺度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5年10月秋季台风"彩虹"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副热带高压西侧存在东南气流,推动强台风"彩虹"朝西北方移动;低空急流为强降水天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巨大的不稳定能量,推动强降水天气出现;3日20:00至5日20:00 500~1 000 h Pa的相对湿度>80%,而850~925 h Pa的比湿数值仍为14~18 g/kg,有较好的水汽条件;暴雨区处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心,中低层垂直上升运动强烈,是暴雨增幅的直接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对吉林省2017年7月13-14日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雨总量大、范围广、强度强、伴有强对流特征、降水时段集中、汇流快、产流急;高空影响系统并不显著,低空影响系统主要是低空急流和副高后部切变;中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高低空急流相配合,并稳定维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和水汽;不稳定能量显著,CAPE的变化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本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有2条路径,偏南路径是主要水汽源地,降水前中低层来自二个方向的水汽输送为本次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二者交汇是导致我省中东部产生强降水的原因;由于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及盆地效应,决定了大暴雨极值中心。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5年7月30日大连地区久旱转雨一次降雨过程。结果表明:大连地区7月30日暴雨过程是在前期中高纬度为两槽两脊阻塞环流,中国中西部大陆由高压控制,高压明显偏强,副热带高压偏东的形势下产生的。地面倒槽、低层切变线和500 h Pa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是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中低空急流、切变线建立、3支气流的汇合,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及动力条件。暴雨产生在低空急流左前方切变线右侧。本次降雨较大的K指数为暴雨提供了不稳定条件。中、低层有大的比湿为降雨提供较好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崔晓燕 《北京农业》2013,(12):133-134
对2011年7月28日晚崇州市雷暴雨分析得出:500hPa西风槽、副热带高压、700~850hPa切变线是影响此次崇州市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海和孟加拉湾合并成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了暴雨过程有利的抬升条件,潜在不稳定条件也是影响此次暴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发生在湖南省中北部的一次罕见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强度及其位置、孟加拉湾低槽活动情况及东高西低形势是引起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及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抬升条件;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和维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整个强降水过程冷空气活动较弱,暴雨主要发生在西南急流左侧的水汽辐合区。此次深秋暴雨集中发生在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东路冷空气影响下的大气层结稳定状态下,持续时间长;第二个阶段则是西路冷空气入侵,是在对流不稳定状态下产生的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闵涛  吴筱 《安徽农业科学》2015,(35):280-284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8月3~4日发生在雅安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雅安市位于两高之间的辐合带,这为高纬冷空气沿着辐合带迅速南下入侵该市并触发不稳定能量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南风低空急流有利于南海水汽向雅安市输送,并造成整个雅安范围内暴雨的产生;低空急流下产生的暴雨不要求强烈的气旋性扰动,低空急流可通过水汽输送来促进暴雨区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形成低层强辐合和高层辐散相耦合的有利动力结构,从而促进并加强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低空急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9.
宋堃 《北京农业》2014,(24):187-18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6月26-29日江西省高安市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高层辐散、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此次过程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系统;低空西南急流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为暴雨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超低空偏南急流的建立、发展并维持是出现强降水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且θse高值区位置与暴雨区对应。  相似文献   

10.
2016年4月17—18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安远县出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安远县普降暴雨,局地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与低层辐合的垂直环流结构促进了水汽的抬升形成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 FNL 1°×1°时间分辨率为6 h的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7月16—17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日本海高压是主要的大尺度影响系统;日本海高压与高纬度阻塞高压同相位叠加阻挡高空槽东移,使低压槽长时间稳定少动。同时副高加强北抬,副高西侧西南暖湿气流与低槽后部西北干冷气流在华北地区相遇,造成此次强降水过程;低空急流虽不明显,但华北地区处于高空急流的右后侧,高空辐散条件较好。低层水汽丰富,偏东气流将东海洋面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2015年第12号台风"浪卡"也是重要的水汽输送源,源源不断的水汽向华北输送,则高温高湿的不稳定能量在华北地区聚集,大气层结处于条件不稳定状态。在暴雨发生前和发生时,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递减,是有利于强降水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地形对本次暴雨起到了重要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24—26日抚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其降水具有稳定性和对流性混合性特点。地面低压倒槽、低层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850 hPa无低空急流,水汽输送条件不利,但高空急流较为明显,高空水平和垂直辐散为降水产生提供了条件。此次暴雨850 hPa底层有较好的比湿场,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24—25日抚顺地区K指数达到34~36℃,为降水提供了不稳定能量。降水前期,抚顺处于Ω形假相当位温场高值区内,为降水提供了高温高湿条件。地形对局地强降水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对台风"达维"影响营口地区造成出现特大暴雨的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8月3~4日营口特大暴雨是受台风"达维"、副热带高压、高空槽3种天气系统共同影响。良好的水汽条件也是此次台风暴雨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低空急流作为纽带,输送大量水汽,暴雨过程中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分别对应低空急流的左前方,水汽通道的水汽输送由北向南,水汽通量辐合区与暴雨区对应关系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辽宁暴雨的产生提供动力条件;暴雨发生在高能舌的顶部;地面辐合线是对流云团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强降水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蔡春园  沈桐立  丁治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903-12906,12912
采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08年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高分辨率资料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低空急流和低涡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西南低空急流不但是产生暴雨所需的水汽输送带,也是造成暴雨强对流所必需的位势不稳定能量的输送者。水汽分析表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能量分析表明,高能舌前部、能量锋区南缘靠近能量锋区处和低空急流左前方三者叠加的区域是暴雨的易发区;高、低空急流及低涡切变线是此次暴雨的动力触发机制,一方面,高层负涡度的辐散和中低层辐合相叠置,使气旋和中尺度低涡切变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低层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降水得以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14年12月西藏日喀则地区南部所发生的持续性暴雪天气过程,综合NCEP再分析资料与Micaps常规资料对水汽输送、动力抬升与天气形势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期间西藏处于高空急流入口辐散场区,西风槽前低空急流提供充足的水汽输送与辐合;西藏南部特殊的地形抬升是强降水产生的重要因素;强降水期间气流上升运动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及区域站降水资料对2018年8月20—21日榆中县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呈低槽型,500hPa低槽、700hPa低涡和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中尺度分析显示,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3)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整层比湿较大,本地水汽条件好;700hPa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必要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7.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主要从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2个方面对2017年7月19—20日铜仁市中部地区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移的高空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配合中低空切变及低空急流,地面冷空气触发抬升作用是造成特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中低层较大的比湿以及水汽通量辐合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加之强烈的上升运动,使辐合区得到加强发展,导致了特大暴雨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鲁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触发维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分析资料和实测资料,对2004年7月15—17日山东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触发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急流加强,低空急流建立,高低空急流的优势配置,以及由其产生的强辐散场,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暴雨区中强度的上升运动和较好的水汽条件,中低层对流不稳定,以及从低层到中高层偏南暖湿气流的突然暴发,是暴雨的触发机制;低层暖湿气流和强上升运动致使低层湿空气辐合产生热量上传,利于高层辐散增强,抽吸作用加强低空辐合,是暴雨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卫星、风廓线雷达、地波雷达、GPS水汽以及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了2019年8月2—3日在盘锦地区出现的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为典型的副高后部对流性暴雨,500 hPa高空槽与副高西北部之前强位势梯度使得低空急流稳定维持,槽前正涡度平流的辐散作用使得低层减压及低空急流中的切变涡度扰动是低空低涡形成的重要机制,在地面有β-中尺度低压发展,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低涡的前侧、地面倒槽顶部斜压性最强的地区。风廓线雷达对对流开始及结束时间有着较好指示意义,地波雷达很好地反映了地面中尺度环流的演变过程,GPS水汽的强烈变化与强对流时段有很好的相关性。卫星显示在急流轴附近不断有MCC生成并沿着副高外围向东北方向移动,表现出一定的"列车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20.
梁利  陈而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57-20858,20900
利用常规资料,从水汽条件、低空急流对能量的输送、流场配置和历史相似个例分析等角度,对2011年6月7日发生在广西北部的暴雨过程的暴雨落区和大暴雨落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东移引导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南压至广西北部是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形势;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落区提供充足的水汽,使得暴雨区能量和不稳定能量增加;地面静止锋和低层能量锋区南移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在有利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下,产生了暴雨;暴雨区主要产生在低层水汽通量密集的区域;对历史资料利用相似离度分析表明相似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天气现象对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