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利用2010 ~2013年逐日08:00和20:00探空资料,统计对比分析850 hPa上空温度场,结果表明,我国青藏高原夏季是一强大热源而冬季是一冷源,春季西部温度上升与秋季西部温度下降均比东部快;东、西部温度场的这种相对变化影响大气环流,冬季与夏季的温度场结构发生逆变,同时降水天气系统的作用机制也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3.
就固原气象站2010—2012年来,积雪时2种观测仪器所测量的地面温度值进行对比分析,求出了其差值,对气候资料的应用及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从对温度场与风场的考查角度入手,分别以1958—2007年冬季气候态、1983—2007年与1958—1982年的年代际气候态差异、1958—2007年前后25年的北极涛动(AO)与温度场和风场的相关的角度,结合AO冬季的10年滑动均方差和线性趋势研究1958—2007年冬季AO与全球温度场和风场对流层低层、中层、高层年代际气候态变化,年代际的相关系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不同角度来看,各层冬季温度场和风场在50年间年代际的变化趋势与AO的变化趋势的配合能对50年间冬季温度场和风场与AO的年代际的相关产生影响,相关性存在年代际差异,相关性增强,这为进一步研究近几十年来冬季气候变化提供了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利用1981~2010年十堰地区7个观测站0~20厘米土层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统计分析方法对十堰地区近30a,年和季平均地温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十堰7个站30年来0~20厘米浅层地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孙松 《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13,(7S):187-187
本文利用1981~2010年十堰地区7个观测站0~20厘米土层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统计分析方法对十堰地区近30a,年和季平均地温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十堰7个站30年来0~20厘米浅层地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勉县气象站2011~2013年1、7、10月各定时同步观测的地面温度和草温的月平均值、平均最高(最低)、极端值及出现日期做比较分析。分析表明:地面温度高于草温,平均地面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大于平均草面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每日都有一个最低和一个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在7h左右,最高温度出现在14h左右;8月地面温度和草温的月平均最大,1月最小,温差在7月最大,10月最小;地面温度与草温的极端最低出现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科技》2017,(19)
利用抚顺市章党气象站2007—2011年的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同期逐日8:00和20:00 EC 850 h Pa温度和相对湿度(包括700 h Pa相对湿度)分析场资料以及850 h Pa垂直速度和温度平流场格点资料,根据温度变化方程分析垂直速度、温度平流和相对湿度对最低和最高气温与850 h Pa温度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最低和最高气温与850 h Pa温度差、850 h Pa垂直速度和温度平流三者的极值不同时出现,即最大的温度差绝对值伴随着较小的垂直速度和较小的温度平流,最强垂直运动伴随着较小的温度差绝对值和较弱的温度平流,最强温度平流伴随着较小的温度差绝对值和较弱的垂直运动。日间的最强暖平流和上升运动大于夜间的最强暖平流和上升运动;夜间的最强冷平流和下沉运动大于日间的最强冷平流和下沉运动。温度差、垂直速度和温度平流极值所伴随的日间降水次数和降水量均大于夜间。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抚顺市章党站2012年1月期间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及MICAPS分析资料,通过温度变化方程,对1月部分最低气温与850 h Pa的温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850 h Pa的温度主要受平流变化和绝热变化的影响。多数情况下,1 000 h Pa的平流与850 h Pa的平流保持同步变化,且1 000 h Pa的冷平流变温幅度大于850 h Pa的冷平流变温幅度。地面气温的变化主要受非绝热变化的影响,由此决定了地面气温的变化常常与850 h Pa温度的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14.
15.
自动站与人工站地面温度观测数据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博爱县气象观测站2009年自动站与人工站的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自动站与人工站数据的差值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两者的差值特征,分析了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减少差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的地面气象观测过程中,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从技术体制角度上看所收集到的气象数据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以某地区为例,首先对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地面温度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其次,指出了导致差异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方法]利用NCEP/NCAR 2.5°×2.5°的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位势高度场、纬向风场、降水率、垂直速度场等与副高指数相关联的环流和降水异常进行了分析,探讨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结果]夏初西太平洋850 hPa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有重要影响。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小、脊点偏东、偏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无阻塞型控制,高纬冷空气路径偏北,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加强,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弱,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大、脊点偏西、偏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为阻塞高压控制,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加强,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强,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多。[结论]该研究为江淮流域的降水异常提供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西北地区卷帘牛舍冬季地面结冰,造成奶牛行走不便、打滑、跪地甚至伤害牛蹄、乳头,以及无法使机械刮粪系统正常作业,影响舍内卫生等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模拟该地区6组矮墙设计方式下卷帘牛舍地面温度场的分布,并对其中3组进行现场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矮墙高度和外保温方式对矮墙附近的地面温度场有很大影响:1)矮墙高度对地面温度的影响程度大于墙体保温措施的应用,矮墙高度由0.5m增加到1.5m时,距矮墙2m范围内的地面温度可提高1.0℃;2)矮墙高度与墙体保温具有交互效应,采用1.2m矮墙加外保温时与1.4m矮墙无外保温时的地面温度基本相同,综合考虑矮墙高度和设置保温层对夏季通风和建造成本的影响,建议采用1.2m矮墙加外保温设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