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水体中发现大型底栖动物入侵种是一种世界范围普遍的现象。人类移动的同时将物品从一个大陆带到另一个大陆,这使许多水生动物物种能够突破自然的防线侵入到其他的区域和大陆。藉由人类现代的旅行方式,在不同区域间移动的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成功入侵种的数量也随之增多。成功入侵种需要具备一些特征,如可动性,小体型,适应性强和繁殖率高等,这些均有利于物种跨区域的入侵。当然,新生活环境也必须满足可适应的标准。对一个受人类活动破坏而丧失其原有物种的水环境来说,它对新物种入侵的抵抗力会很弱甚至缺乏。德国水体受人类活动的胁迫非常严重,许多自然水体受到的破坏已无法挽回,有些甚至已经完全成为了人工环境。这些水体由相互连接着的溪流河川网络组成,这很容易使新物种的入侵范围扩大。在外来物种的入侵面前,受人类活动胁迫和直接破坏的水体,比尚保持着天然环境状况的水体更加脆弱。  相似文献   

2.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型底栖动物生活在水域环境的“底栖区”,是污染检测领域研究的焦点。文中论述了大型底栖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水层一底栖耦合中的作用,环境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及底栖动物与其它生物的相互关系也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横沙东滩围垦后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现状,本研究分别于2019年10月(秋季)、2020年4月(春季)在横沙东滩自然潮滩和成陆区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工作。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6种,自然潮滩物种数高于成陆区;自然潮滩和成陆区优势种明显不同,自然潮滩优势种为圆锯齿吻沙蚕、河蚬、缢蛏和谭氏泥蟹,成陆区优势种为日本新糠虾、日本旋卷蜾蠃蜚和摇蚊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成陆区(481.60 ind./m2)高于自然潮滩(302.40 ind./m2),平均生物量为自然潮滩(84.50 g/m2)高于成陆区(6.71 g/m2)。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J、d)为自然潮滩高于成陆区。Cluster和MDS分析表明,横沙东滩不同生境的底栖动物群落之间存在较明显差异,ABC曲线表明成陆区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四喜  郑盼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70-14473
分析了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潮间带断面定量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共36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8种,环节动物3种,纽虫动物2种,多孔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各1种。3个断面总平均生物量为(30845.0±6766.8)g/m2,总平均密度为(13496±3560)ind./m2。同时,定性采获大型底栖动物共83种,其中软体动物45种,节肢动物17种,脊索动物10种,腔肠动物5种,环节动物4种,棘皮动物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805~2.027、1.793~2.255和0.603~0.638。东极岛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状况正常,说明该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  相似文献   

5.
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瑞 《热带农业科学》2016,(10):109-113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进展。目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次级生产力和污染生态学等方面。同时提出今后还应该更深入地进行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红树林恢复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应用大型底栖动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2014年10月对辽宁省境内的蒲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以下简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门5纲12目22科39属44种。其中,节肢动物门35种,占总种类数的80%,环节动物门5种,占11%,软体动物门4种,占9%。优势种有小云多足摇蚊、溪流摇蚊、霍甫水丝蚓、负子蝽、划蝽、绿倒毛摇蚊、浅白雕翅摇蚊、苏氏尾鳃蚓。采用EPT百分比、BMWP-ASPT、Berger-Parker指数和BI指数对蒲河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BI指数法结合指示生物法更适于蒲河流域水质生物评价,蒲河流域整体水质存在污染,且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需要进行水生态修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7.
于2007年3—12月对官厅水库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底栖动物43种,隶属于4门24科42属;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meisteri、刺铗长足摇蚊Tanypus punctipennis和大红德永摇蚊Tokunagayusurika akamusi;底栖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5 037个/m2,年平均生物量(湿重或带壳湿重)为39.80 g/m2,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采样水域冬季冰下摇蚊幼虫的密度和生物量很高,12月在五棵树采样点,大红德永摇蚊幼虫的密度和生物量高达9 136个/m2和64.39 g/m2;底栖动物的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在下营采样点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年平均值为2.03,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年平均值为0.56。耐污种霍甫水丝蚓、刺铗长足摇蚊和大红德永摇蚊为优势种,表明水库富营养化较严重。分析了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密度与总磷、水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硝态氮、p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磷酸盐、亚硝态氮、透明度、水深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总氮相关不显著(P>0.05);但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官厅水库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3—12月对官厅水库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底栖动物43种,隶属于4门24科42属;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meisteri、刺铗长足摇蚊Tanypus punctipennis和大红德永摇蚊Tokunagayusurika akamusi;底栖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5 037个/m2,年平均生物量(湿重或带壳湿重)为39.80 g/m^2,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采样水域冬季冰下摇蚊幼虫的密度和生物量很高,12月在五棵树采样点,大红德永摇蚊幼虫的密度和生物量高达9 136个/m^2和64.39 g/m^2;底栖动物的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在下营采样点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年平均值为2.03,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年平均值为0.56。耐污种霍甫水丝蚓、刺铗长足摇蚊和大红德永摇蚊为优势种,表明水库富营养化较严重。分析了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密度与总磷、水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硝态氮、p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磷酸盐、亚硝态氮、透明度、水深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总氮相关不显著(P〉0.05);但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秦岭水域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规律,于2014年4月采集调查秦岭水域底栖动物样本并对其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底栖动物33种,隶属3门5纲17科,其中,水生昆虫占绝大部分,共12科;底栖动物密度为0~145ind/m~2。其中,四节蜉(Baetis)出现频率最高,食底泥者是底栖动物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表明,秦岭水域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在不同采样位点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8年4个季度的生态调查取样,对连云港海州湾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A、B断面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构特征及资源密度等进行了研究.经统计分析:养殖区B断面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42.32g.m-2和71.83个.m-2,明显高于天然海滨浴场A断面处的11.24 g.m-2和63.67个.m-2;A、B断面配对站位群落相似性指数超过0.50的有6对,而其他有显著性关系的却不是非常明显,表明海洋工程可能使附近海域内各生境之间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化程度降低;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中,春、夏、秋、冬季的多样度分别为1.72、1.20、1.68、0.84,其中冬季达到重度污染,这可能与人为扰动有关,海洋工程活动会导致生态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甚至生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整体上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受田湾核电站相关工程活动影响的程度尚不能得出定论,需要继续调查监测该海域的生物资源状况,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于2011年春季(3月)在中街山列岛3个有居民海岛(青浜岛、庙子湖岛、东福山岛)岩礁潮间带设立4个断面,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7种,其中环节动物1种,节肢动物6种,软体动物10种。4个断面的平均生物量为9 651.97±3 911.92(±S.E.)g/m2,平均密度为1 804±232(±S.E.)ind./m2。优势种有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1种,常见种有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龟足(Capitulum mitell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和紫贻贝(Mytilus edulis)4种。各断面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1.066±0.105(±S.E.)、1.560±0.085(±S.E.)、0.714±0.010(±S.E.)。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老窝河底栖动物资源状况。[方法]在2007年4、11月,调查了老窝河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调查采样依据海拔高度变化设置了5个断面,共计40个样本。[结果]采集到底栖动物20种,其中节肢动物17种,占总种数的85%,以水生昆虫为主;软体动物2种,占总种数的10%;扁形动物1种,占总种数的5%。老窝河各断面秋季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高于春季,春、秋季各断面的平均密度均以LWH1、LWH2、LWH3断面高。生物量与密度变化大体相似。LWH1、LWH2、LWH3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高于LWH4和LWH5断面。[结论]老窝河海拔高度的变化影响了底栖动物种类分布的格局,使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7年5月和10月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大连湾大型底栖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连湾海域共有甲壳类10种,其中虾类5种,蟹类5种;春季甲壳类资源平均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分别为41.62 kg/km2、2117 ind./km2,秋季分别为404.18 kg/km2、67 333 ind./km2;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秋两季优势种无共有种。研究表明:大连湾甲壳类资源生物量、生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平面分布格局表现为湾口和湾内空间异质性较高,主要是由于部分优势种在湾口海域聚集造成的;大连湾甲壳类群落结构表现出种类组成较稳定、物种多样性低、空间分布异质性高的态势,主要是由于港口航运对甲壳类群落的扰动及水环境的污染所致。应加强对水质污染的控制,注重对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7年5月和10月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大连湾大型底栖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连湾海域共有甲壳类10种,其中虾类5种,蟹类5种;春季甲壳类资源平均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分别为41.62 kg/km2、2117 ind./km2,秋季分别为404.18 kg/km2、67 333 ind./km2;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秋两季优势种无共有种.研究表明:大连湾甲壳类资源生物量、生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平面分布格局表现为湾口和湾内空间异质性较高,主要是由于部分优势种在湾口海域聚集造成的;大连湾甲壳类群落结构表现出种类组成较稳定、物种多样性低、空间分布异质性高的态势,主要是由于港口航运对甲壳类群落的扰动及水环境的污染所致.应加强对水质污染的控制,注重对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解海南省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2009年6月对海南省7个主要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种类均匀度(J′)、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Y)、多样性阈值(Dv)等进行种类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56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主。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137.67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07.64个/m2。H′甚高,在1.94~3.41,J′在0.52~0.90,Dv达到1.01~3.07,种类多样性基本处于非常丰富和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剑湖选择11个采样点,于2011年1月、4月、6月和10月按季度4次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52种,主要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环节动物种类。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密度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生物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采样点全年密度为16~23840个/m2,最高密度出现在采样点A左,最低密度则在采样点E右;生物量全年为168~234347g/m2,以采样点D最高,采样点I最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全年为010~275,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生物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全年分别为009~109、003~065和003~143,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均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18.
邵美玲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45-45,58
大型底栖动物是水生生物学教学中的常用实验材料,但在不同的生境中采样方法不同。根据生境特征总结了淡水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施用漂白粉对池塘理化性质及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剂量对鱼塘施用漂白粉,对施用前后水质的理化指标和底栖动物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和计数。结果表明,施用漂白粉之后,池水的透明度、pH、碱度和硬度分别有所增中,而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无机氮化合物和磷酸盐呈不同幅度的下降;底栖动物的数量亦明显下降,但是其中摇蚊幼虫的数量在短期内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20.
于2007年4—12月及2008年4、8和10月,对汤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底栖动物18种,属于4门10科18属,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meisteri、刺铗长足摇蚊Tanypus punctipennis幼虫、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幼虫和大红德永摇蚊Tokunagay-usurika akamusi幼虫;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309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18.26 g/m2,密度和生物量均为2007年9月最低,2008年4月最高;环节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汤河水库下游最高,而节肢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上游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为0.62,Pielou均匀性指数的平均值为0.31;底栖动物、环节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节肢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P<0.05);典型富营养化水体的指示生物霍甫水丝蚓、刺铗长足摇蚊幼虫和大红德永摇蚊幼虫成为水库的优势种,说明水库底(水)质富营养化趋势严重;水库底层鱼类的渔产潜力估算为19.095万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