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该文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针叶林林窗的形成方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西山人工针叶林中,林窗形成最主要的方式为人为砍伐,占76.7%;其效是由病虫害和干旱形成的。林窗以10 ̄20m^2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为27.93%,面以<10m^2所占的数量最多,占46.51%,在扩展林窗中,以20 ̄40m^2的数量和面积比例最大,为51.12%和45.45%。林窗主要由一株形成木形成,在所调查的林分中平均每个林窗拥有的形成木数为1.79株,每株形成木所能形成的林窗面积为9.01m^2,扩展林窗面积为16.21m^2。林窗大部分是在10年前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仁怀市砂页岩地区枫香次生林和柳杉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土壤的调查与分析,比较了相似封(造)年限两种林分植被恢复及土壤改良的状况.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在植被盖度,枯落物的吸水速度,持水量和土壤的部分物理性质等方面,均比人工林好.  相似文献   

3.
根据安曹下杉木丰产林全林林窗样地调查资料,分析了杉木林林窗的大小结构、形成方式及林窗形成木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安曹下杉木林中,林窗的面积为22.75-319.92 m2,平均面积为102.3 m2,林窗大小多为50-200 m2,其中以50-10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且所占的面积比例也最大;林窗形成方式由砍伐形成的最为普遍,占形成木总数的70.45%,其次是由于枯立而形成的,占22.73%;林窗大多由1株形成木形成,平均每个林窗拥有形成木1.33株。  相似文献   

4.
林窗干扰对森林更新及其微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窗干扰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小尺度森林干扰形式,对维持森林的更新和循环演替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科研成果,在系统阐述林窗形成原因和外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林窗干扰条件下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森林微环境的差异,指出林窗大小、形状和边界木特征是造成环境异质性的最直接因素。并从干扰和更新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林窗特征与种子扩散、植物多样性以及幼苗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关系,展望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林窗理论对于森林经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工针叶林林冠空隙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作者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人工针叶林林冠空隙和林冠下的土壤及植被状况.结果表明:①林隙中乔木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林下一致,但灌木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比林下高.②林隙土壤的枯枝落叶层比林下薄,其组分主要是草本和根系盘结物且呈半分解状态;林隙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除A层的颜色、根系含量有别外,与林下土壤无明显区别.③油松林林隙土壤中A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林冠下土壤高10.7%,345%,25 .8%和35.7%.④油松侧柏混交林中林隙土壤A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林冠下土壤高4.7%,12.5%,9.4%和31.1%.⑤林隙土壤的pH、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⑥建议对林隙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理解宝天曼保护区内林窗的形成特征及其形成与林窗边缘木的关系,对核心区内25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林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林冠林窗(CG)和扩展林窗(EG)分别为36个和46个,CG的平均面积为18.2 m2,以<15 m2的数量比最大,而31 ~45 m2的面积比最大,分别为53%和29%;EG的平均面积为133.6 m2,以101 ~ 150 m2的数量比和面积比最大,分别为48%和42%;林窗形成木主要以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为主,其次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和葛罗槭(Acer grosseri),各占林窗形成木的65.5%,21.8%和3.6%;倒树、枯树或平地是林窗形成的主要原因,各占形成林窗的8.9%,55.6%,5.5%;林窗边缘木主要以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为主,胸径范围为20 ~ 50 cm.  相似文献   

7.
秦岭中龄华山松群落林窗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秦岭中龄华山松群落的林窗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华山松群落的林窗大小为25~160 m2;林窗形成方式中,人为采伐占63.5;林窗制造者基部直径在10~20 cm的比例比较大,占50;华山松群落的林窗内更新幼苗较多,林窗更新较林下更新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林窗干扰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林下更新特征的影响,在施业区内选取不同大小林窗20个,对林窗内更新苗特征进行调查,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更新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窗下更新影响因子关联度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林窗面积、林窗开敞度、枯落物厚度,表明林窗面积对林窗更新影响显著。樟子松幼苗更新密度在林窗面积为50~80 m2时最大。林窗内更新苗以低矮植株(50 cm以下)为主、冠幅以10 cm以下为主,年龄多为1年生及2年生幼苗。樟子松更新苗在林窗东南或西南方向群聚生长。  相似文献   

9.
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不同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区域小气候要素的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区域不同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在西双版纳雾凉季,热带季节雨林与次生林相似,其林窗边缘壁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热力作用,是林窗区域除林冠面,林窗地表面和林内地表面之外的新的热力作用面,由于林窗边缘树木高度的影响,其东侧,北侧林缘壁面热和应最大区域出现位置高于次生林林窗,而热力效应强度小于次生林林窗,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林窗小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为研究林窗更新及生物多样性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贵州雷公山秃衫林林窗及边界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雷公山秃衫林的林窗特征。结果表明,雷公山秃衫林林窗以中、小型林窗为主,且林窗主要以折干(干基折断、中干折断)的形式形成,边界木对形成林窗的面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京西山典型游憩林空气悬浮颗粒物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百望山森林公园为例,对北京西山3种典型游憩林一年四季空气颗粒物浓度进行了昼夜观测,结果表明:①北京西山游憩林空气颗粒物总浓度最低的季节是秋季,其他3个季节相差不大。②同一游憩林不同粒径大小的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可吸入颗粒物和其他2种细颗粒物冬季最高,夏季次之;PM10浓度在秋季最低,PM2.5和PM1.0浓度在春季最低。③3种游憩林相比较,随着冬、春、夏、秋的季节更替,侧柏林空气颗粒物浓度较混交林和黄栌林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松林根际促生菌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平板稀释法对广西南宁市郊区的湿地松、加勒比松、人工马尾松和飞播马尾松四种松林的根际促生菌进行计数分析,研究不同松林间根际固氮菌、解有机磷菌、解无机磷菌和解钾菌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1)不同松林的根际促生菌总量差异明显,加勒比松林最多,人工马尾松林最少,其他两种松林相差不大;(2)各类根际促生菌数量在不同松林中都有明显的差异;(3)不同松林的促生菌数量都以固氮菌最多,解钾菌次之,解无机磷菌最少;(4)四种松林中,不同松林两两间根际促生菌的综合效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5)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松林林地土壤肥力的排序是:飞播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人工马尾松.  相似文献   

13.
The reclamation resource is an increase in crop yiel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rest shelterbelts. The reclamation effectiveness of pine plantations exceeds that of deciduous plantations formed by ash, honey locust, and elm. The greatest value of the reclamation resource is characteristic of stands with a width of 15–18 m at the age of 80 years. One-ha forest belts can form a zone of reclamation effect with an area of 9 ha in which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an increase in winter wheat yield up to 1.6 t at a cost of up to RUR 15300.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北京西山地区古土壤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的发生分类,用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的方法,分析了两个受古红色粘土影响的土壤之粘土矿物种类和表面化学特性.结果表明:粘土矿物种类主要为伊利石、伊利石/蒙皂石混层矿物,以及绿泥石和高岭石等.剖面上下层之间的粘粒全量组成和性质分异不明显,硅铝率为1.6~1.9, 和我国南方的红壤相似.土壤发育受红色粘土类成土母质影响较大,而受现代成土因素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5.
北京山地天然栎林垂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垂直结构的定量分析在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山地天然栎林为例,根据树冠光竞争高度原理设计划分林分垂直层次的方法,对栎林的垂直结构分析方法和所采用的参数进行验证,并对划分出的不同层次间林木胸径、树高和树冠长度3个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为客观地对天然栎林进行垂直层次定量划分,并对其他群落类型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越南同奈天然文化自然保护区的不同胖大海优势度林分林隙内胖大海更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优势度林分林隙下胖大海更新种群的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更新密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优势度等级林分中胖大海SL1的个体株数最大,其中SL1到SL5的个体数量单调递减, SL4至SL5呈较为稳定状态;在优势度3级林分胖大海SL1的死亡率为0.358,均小于优势度2级林分的0.480和1级林分的0.413,而胖大海SL2至SL4的死亡率均大于优势度2级和1级林分;在不同林隙大小等级中胖大海幼树幼苗的空间分布型均呈聚集型;在优势度1级林分中,胖大海随着林隙面积增加,更新平均密度单调增加,林隙面积<80 m2时,胖大海幼树幼苗的平均密度均较小,林隙面积401-500 m2时,胖大海幼树幼苗平均密度达到峰值,在优势度1级和3级林分中胖大海幼树幼苗生长发育最适林隙面积为401-500 m2,但优势度2级林分中林隙面积为201-300 m2最适于胖大海幼树幼苗生长。虽然,胖大海幼树幼苗耐荫,需要光照强度不高,但林隙面积过小,光照强度过弱也不利于胖大海幼树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7.
北京西山风景林林下更新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为研究区,基于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对林下更新种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以种的存在、不存在为应变量,立地因子、林分结构因子、林分密度、人为管理方式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更新种出现特性显著相关的影响因子,确定对象种的在、不在和立地、林分结构、人为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林分处于演替初始阶段,以天然落种为主,不同更新种在不同林分内的更新状况有差异。立地、林分结构、人为管理方式等因子对更新种空间分布的影响因更新种种类的不同有明显区别,元宝枫、臭椿、黑枣更新种空间出现频率随林分郁闭度增加和割灌措施的实施而增加,与立地因子无关;侧柏和刺槐更新种出现频率与土层厚度密切相关;桑更新种出现频率与主林层优势树种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山杨是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的常见阔叶树种,择伐后的伐根很多.山杨伐根在多种真菌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不断地向周围释放养分,构成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随分解的不断进行,山杨伐根上的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真菌数量高峰出现在伐后的第5年,而种类高峰则出现在伐后的第7年.这一时间上的交错现象是由真菌的不同分解能力引起的.分解能力强的主要分解菌将难于分解的木质素、纤维素等分解为易于利用的小分子物质,为其他真菌提供了营养来源,便于其他真菌的定殖.另外,伐根上的真菌数量还与伐根桩径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军  孟小星  张卫东  李东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98-16101
[目的]研究重庆四面山森林冠层对降水化学组成的影响。[方法]在重庆四面山地区对降水、穿透雨、树干径流水进行了同步采样及样品的分析比较。[结果]重庆四面山森林穿透水和树干径流水的电导率较降水有明显升高,说明雨水经过树冠和树干后.阴阳离子浓度总和是增加的;穿透水和树干径流水的pH值较降水有所下降,表明林冠层和树干增加了降雨的酸度,呈现明显的酸化现象。与降水相比,穿透水的离子浓度全部呈升高趋势,其升高情况为:Na+0.58倍,SO4^2-0.60倍,Ca2+0.86倍,F-1.44倍,Cl-2.05倍,Mg2+2.89倍,K+5.87倍,NO3-0.48倍,NH4+0.13倍;树干径流水中F-、Cl-、SO4^2-、Na+、K+、Mg2+、Ca2+浓度呈升高趋势,NO3-、NH5+浓度呈降低趋势,其升高情况为:Na+0.21倍,SO4^2-0.66倍,Ca2+0.79倍,F-2.13倍,Cl2.19倍,Mg2+3,01倍,K+15.12倍,其降低情况为!NOj0.81倍.NH4+0.85倍.[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酸雨对森林、土壤、水体等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护城市及别墅区景观环境为宗旨,着重从基址利用、地形塑造、植物景观配置方面论述别墅区西侧绿化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