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里千家茶道大师千宗室于今年三月三十日,按照日本茶道的沏茶方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献了茶。彭真说,茶是联系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一条纽带。千宗室是日本茶道流派里千家第十五代师家。他曾多次访华,会见过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和王震。这次,应中日友协邀请,以千宗室为团长的《中国茶史》学术调查团一行九人访问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中国茶叶何时传入日本,由何人传入日本有多种说法。但日本茶叶源于中国,这是肯定无疑的。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叶的传入,随着中国茶叶的传入,中国茶文化的部分内容也进入日本,并对日本茶道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中国茶叶传入日本中国茶叶最早传入日本的确切记载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在"奈良时代",也就是710~794年之间,日本有大量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但是日本茶道在自己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结合日本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通过日本茶道文化在日语二外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分析,让我们更加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历史、茶道文化形式、茶叶制作以及茶道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等方面的不同,增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激发和促进二外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最早发现了茶叶的优良功效,并最早在饮茶过程中产生了茶文化。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领邦,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茶文化也在较早的时候就传入了日本。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日本逐渐形成了基于中国茶文化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对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加科学地找到两国茶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中日文化的深层次交流互鉴,也有助于中华传统茶文化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实现继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展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外事活动     
以多田、嘉三郎为团长的日本茶道会里千家日中茶史考察团一行五人于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参观访问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并就中日茶叶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交流。应中国农学会的邀请,日中农交会长、日本社会党参议员八百板正,日中农交常任理事、事务局长堀江真一郎,日中农交任理  相似文献   

6.
马华 《福建茶叶》2016,(4):347-348
"茶"一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从神农氏开始,茶渐渐进入人们视野,中国古代上至君王臣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茶有着或多或少的接触,儒释道文化的渐入以及文人墨客的称颂使中国"茶韵"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南宋初年,茶叶首次传入日本,南宋末年茶道再次登入日本土地,并且与日本当地文化结合,形成了其特有的茶道,发展至今已成为日本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环。本文着重于中国茶韵与日本茶道的比较研究,对中日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九月十日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这一活动是由商业部土特产品管理司,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新华社北京分社和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共同主办的. 展示周内容分为展示、展销和对外贸易小交会三部分.展示项目有茶史、风俗、茶与健康、茶与文学艺术、茶与贸易、茶具、茶叶教学科研等,搜集之广为建国以来所仅见,受到来宾观众的赞赏. 十一日为“福建日”,我省代表现场表演了特种茶的品饮艺术,当日下午日本茶道里千家专程来京与福建分别表演了日本“茶道”和福建“功夫  相似文献   

8.
茶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茶叶一直是中国外贸出口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茶道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其主要是运用在亚洲范围内的国家,是亚文化的体现。其中以中国、日本、及韩国的茶道精神最为出名和地道,而其中又以中国的茶道精神享誉全世界。中国的茶道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德育内涵。看似简单的饮茶,但其实其中的道义却是经过中国历史文化千年的沉淀。茶道中高深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去学习和探讨。茶叶企业的资源也很丰富,可以给大学生创业教育这方面带来非常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6月813,为庆祝浙江省与日本静冈县缔结友好省县30周年,进一步推进农业合作交流,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日本静冈县政府在杭州共同举办浙江省·静冈县2012绿茶博览会。此次茶博会集中展示浙江省与13本静冈县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丰富多彩的金奖茶品和茶产业的最新发展成就,并有茶道茶艺、茶叶制作技艺等现场展示内容。  相似文献   

10.
茶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由茶发展形成的茶文化对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当属日本的茶道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日本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但经过数代人的改良,形成目前举世闻名的茶道文化,本文拟从日本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及发展状况分析入手,结合中国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状况,从而探究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差异比较,并且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中日茶文化体系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春光明媚、百花争妍的季节里,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一日,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授予日本三得利公司松井阳吉先生名誉茶师称号的仪式,于福州温泉大饭店举行。参加授证仪式的有日本三得利株式会社取缔役、食品事业部长丸山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客人14人,和省中医药研究院、省茶叶学会、省进出商品检验局以及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中日新闻媒介等60余人。授证仪式隆重而热烈,胡一秀总经理致词,并代表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向日本三得利株式会社商品开发研究所松井阳吉先生颁发了名誉茶师的证书。省外经贸委领导张梁和日本三得利株式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本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够繁荣发展,大多都是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在日本茶道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很多中国茶文化的优秀思想,同时也在其中注入了很多现时代的发展元素。日本茶道与日语语言之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促进日本茶道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的稳定运行。本文笔者以日本茶道和日语文学为根本切入点,积极探索日本茶道与日语语言文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林海茫茫,松涛滚滚,华顶林场在天台华顶峰,用云雾茶招待了前来考察“茶叶之路”和华顶云雾茶栽培、制造情况的日本友人高野澄和小川后乐先生。高野澄先生是历史学家,谙熟历史掌典。小川后乐先生是日本茶道著名流派“小川流”第六代家元,他继承了小川流祖业,发挥了小川流始祖小川可进科学煎茶思想,使小川流发展成为日本茶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两国就交流往来,中国的许多优秀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也有许多先进的东西传入中国。茶道就是中日交流的产物,中国茶道漂洋过海,并在日本生根发芽。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因此茶道传入日本后,融合了大和民族文化的特性,形成了区别于中国茶道的日本茶道。而日本茶道又反作用于中国茶道,对于中国茶道思想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吕美佳 《福建茶叶》2016,(8):340-341
"茶艺"顾名思义即品茶的艺术,品茶的艺术由于每个人的品茶时间长短以及个人感悟能力会有所不同,艺术我们无法妄加评论,但是品茶是一门艺术,品茶本身也存在着艺术形式。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是十分悠久的,早在三国时期茶叶就已经小规模盛行了,中国茶文化主要是以茶道和茶艺为主,而若要与日本茶道相比,中国的茶道似乎略显薄弱,所以本文就客观的来探究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4月24日久雨初霁,花园簇拥下的杭州花家山宾馆披红挂彩,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景象。2楼风味厅高朋满座,记者满堂。只见表演台后背竹编护墙板上绿纸剪贴出:“中日茶道的桥梁”7个大楷,在桥形图案的映衬下现得格外醒目,点出了本次茶道交流演出活动的主题。下午3时许茶道表演开始。首先出场的是客队日本丹月流茶道表演团。在名曲“春江花月夜”优美的旋律伴随下,日本茶艺家丹子明月女士率两位日本茶道小姐和两位临时应邀参加表演的中国姑娘从后台向观众款款走来,先行表演了日本传统的株茶道。中国观众对日本茶道早有所闻,今天能亲眼目睹开了眼界。它那严谨的步覆,规范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为全面提升茶叶科研技术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滇红集团茶科院不断挖掘内部师资资源,于2011年11月21日开始,对青年员工进行滇红茶艺茶道及茶叶种植等知识培训,重点学习红茶的化学组成、生产工艺、产品品种分类、质量评定、指标要求、茶道礼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茶道原被称为"茶汤",被赋予了更多的仪式感。和其他的东南亚国家的饮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集品茶、精神享受为一体的饮茶方式。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随着在本国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和中国的茶道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正因为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有着同宗同源、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研究日本茶道,必须要在熟知中日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在两国文化对比的视域之下进行。  相似文献   

19.
茶道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茶道不仅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与生产,而且在日本文学发展进程中也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茶道看日本文学的审美,有助于我国对日本文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中日文化交往,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茶道视角对日本文学审美意识进行研究,显得更加必要。本文就以此为内容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茶道和茶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杰 《茶叶通讯》2001,(4):37-39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一词语 ,至今已使用 1 0 0 0多年。如同茶叶起源一样 ,茶道亦起源于中国 ,传播于世界 ,日本、韩国、荷兰、俄罗斯、英国等许多国家茶道均由中国茶道发展转化而来。然而 ,至今为止 ,茶道这一词在《词典》、《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中均无解释 ,国内外茶学和茶文化专家们亦无统一认识。近几年来 ,“中国茶道”研讨的兴起 ,出现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分析专家或文献观点 ,有两个核心问题尚未定论。其一 ,茶道是涵盖茶艺 ,还是区别于茶艺 ?!茶道是涵盖整个茶学 ,还是仅指饮茶的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