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光立 《农家致富》2007,(10):26-26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我国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呈飞速发展态势,目前已由棉田少免耕栽培,发展到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烤烟、马铃薯、苎麻、果园、茶园及饲草作物的少免耕栽培。但是,长期少免耕栽培,易导致耕作层变浅,泥面板结,蓄水保肥能力下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夏大豆少免耕栽培技术是当前保定市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大豆生产,全面提高大豆免耕栽培技术水平,促进大豆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推广技术。通过以种植优良品种为基础,围绕少免耕技术、窄行密植、配方施肥、合理肥水、适时化控等技术,使大豆平均单产达到了180.2kg,较2008年亩增产19.50蝇,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免耕是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少耕或不耕,并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安康市从2004年引进示范推广免耕栽培技术以来,应用作物由少到多,推广面积由小到大,技术不断配套,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2007年玉米免耕达到16.6万亩。  相似文献   

4.
水稻免耕抛秧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粮食价格持续疲软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创新现有水稻耕作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迫切任务.高明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于1999年早造开始引入水稻免耕抛秧技术[1],至2000年早造累计推广水稻免耕抛秧面积50 hm2,并对三洲区伦冲村免耕抛秧试验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调查分析.另在2000年早造随机对50家进行免耕抛秧和常耕抛秧生产的农户进行调查,综合评价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少耕、免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今后一个阶段内农业生产耕作的发展趋势。鹤山农场近两年在麦茬少免耕技术上进行了研究试验,通过试验,麦茬原茬直接起垄配套技术日趋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配套技术,应用于生产上,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涪陵区从2004年引进该项技术,全区共试验示范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榨菜———水稻”模式260亩(1亩=1/15公顷,下同)。涪陵区农业局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田间测产:水稻平均亩产531.0公斤,比旱育秧(亩产518.6公斤)增产12.4公斤/亩,每亩可减少投入45元以上。2005年小春季推广榨菜少免耕技术8.05万亩,平均亩产鲜菜头2458公斤,免耕栽培与常规翻挖栽培产量相当,但免耕比翻挖减少投入40元/亩以上。大春季全区推广少免耕种植水稻2万亩,两项合计为农民节支增收412万元。一、榨菜———水…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2006,(2):20-20
该技术是将少耕免耕、秸秆还田及机播、机收等技术综合在一起形成的秸秆还田少免耕直播技术体系,既可以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强农田地力维持能力,有效降低作物生产中的生态代价;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强度,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节本高效、综合效果佳、农民易于接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技术。增产增效情况:作物秸秆还田少免耕直播技术具有省工、省时、节约费用及生态良性循环等特点,有显著的节本、增产、增收效应和良好的生态效应。通过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并减少了因秸秆焚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少…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带动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免耕播种技术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一种。本文主要探讨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使免耕播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产量。  相似文献   

9.
近十多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开展了少免耕的应用研究,实际情况表明,少免耕在降低作业成本,节约能源和减少土壤碾压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少免耕法对粮食生产和产量的稳定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长期连续少免耕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如何?连续进行少免耕作业而不影响作物产量的时限为多长?这将是水田地区少免耕技术推  相似文献   

10.
我区2004年实施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下达我区2004年的示范推广任务是3万亩,要求项目区示范推广田100%应用免(少)耕抛秧技术、优良品种或杂交组合、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配套技术应用率90%以上,薄露灌溉技术应用率75%以上,免耕抛秧示范田比翻耕抛秧田、翻耕插秧田单产分别增加2%和7%左右,亩增收节支50元以上。我站以扩大粮食生产面、提高粮食总量、增收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贯彻执行、认真组织落实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现就其实施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气候变化下耕作制度的改变,科学评价少免耕技术在东北地区的区域适宜性,通过不同类型少免耕试验研究,揭示不同类型少免耕技术下土壤理容重状变化规律,以及产量差异,明确少免耕播种技术与土壤理容重的匹配规律,为确定少免耕技术推广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正黑土是世界公认的肥沃土壤,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近年来,由于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黑土地,在作物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黑土流失、耕地地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以及土壤贫瘠化、酸化、盐碱化和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辽宁省及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粮食安全。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保护黑土地的有效措施。玉米免耕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是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发的秸秆还田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首次提出并应用的复合型旱作农业持续绿色高效技术。文中叙述了“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简介、技术应用前准备、耕整地、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和要求。“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较连作大豆、玉米、高粱增产效果明显,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肥药减施与农业种植结构有序调整,为黑龙江省旱作农业合理轮作与黑土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少免耕条件下蛴螬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少免耕条件下蛴螬的发生和危害特点,从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蛴螬综合防治技术,为农作物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免耕措施下黑土总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动态变化,以及免耕对团聚体结合碳和总有机碳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为筛选出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质量影响的评价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5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0~30 cm)黑土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5年的NT处理并没有增加耕层有机碳(SOC)平均含量,但显著增加了表层(0~5 cm)的SOC含量,增加量为2001年的9.9%。NT试验前后,黑土总有机碳和>1 000 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变化趋势一致,总有机碳除在表层(0~5 cm)变化显著外,其它土层变化均不明显,但>1 000 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各层均有显著变化,说明>1 000 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对耕作方式的响应较总有机碳更为敏感。相关分析表明,NT处理下黑土总有机碳与>1 000 μm级团聚体结合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黑土>1 000 μm级团聚体可以用于评价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肥力的短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免耕是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少耕或不耕,并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本市从2004年引进示范推广免耕栽培技术以来,应用作物由少到多,推广面积由小到大,技术不断配套.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免耕栽培技术。具有省工节本、简便易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促进生态平衡和增加经济效益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农业特点与机械化耕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宁夏中部干旱带水资源少、灾害种类多的农业生产特点,总结分析了近来深翻耕、浅翻间隔深松、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力 《现代种业》2009,(6):27-28
免耕是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少耕或不耕,并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址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本市从2004年引进示范推广免耕栽培技术以来,应用作物由少到多,推广面积由小到大,技术不断配套,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免耕栽培技术,具有省工节本,简便易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促进生态平衡和增加经济效益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免耕播种就是利用免耕播种机,在留茬或有秸秆覆盖的地块,秸秆覆盖地表达到30%以上,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播种施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项工序的一项播种技术。免耕播种技术具有防风、保墒和少免耕少动土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对少免耕技术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少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处理技术、深松技术、分层施肥技术等,将之与传统性耕作方式进行了综合对比,并对少免耕技术中的深松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中的翻地技术进行了着重说明,对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二场长期以来以翻地为主耕作方式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