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梧桐木虱又称梧桐裂头木虱,在南京一年主要发生一代,部分二代。一代为主害代,5月中旬至6月上旬危害最重。一代发生期为4月中旬末至7月上、中旬,成虫产于叶背上的卵当年能孵化为二代,产于枝干上的卵则滞育越冬。第二代发生于6月至11月上旬,成虫产卵于枝干上越冬。越冬卵孵化与青桐顶芽萌发具有明显的物候联系。若虫有群集性,通常潜居在自身分泌的大量白色蜡质物中。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6±1.2天,卵期平均为15.6±2.1天。一、二代各龄若虫平均历期,一龄分别为13.8±1.8和11.2±0.8天,二龄分别为5.8±0.9和5.0±1.2天,三龄分别为8.4±1.2和6.5±0.7天。成虫繁殖力强,最高产卵量可达1701粒。一代发生期主要捕食性天敌有大草岭和两种寄生于若虫的寄生蜂。药剂试验表明,梧桐木虱对药剂反应敏感,室外使用40%乐果、40%氧化乐果和50%甲胺磷各2000倍喷雾,防效达98—100%。4月下旬越冬卵盛孵期用内吸剂氧化乐果涂树干一次,即能控制一代危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测定了桃一点叶蝉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桃一点叶蝉各虫态(龄)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4.33±0.08)℃、1龄若虫(4.78±0.32)℃、2龄若虫(3.05±0.22)℃,3龄若虫(3.78±0.28)℃、4龄若虫(5.00±0.31)℃、5龄若虫(5.00±0.26)℃、成虫产卵前期(3.63±0.56)℃、全世代(8.33±0.05)℃;有效积温分别为:卵(333.33±3.75)℃、1龄若虫(108.70±3.54)℃、2龄若虫(121.95±2.93)℃、3龄若虫(121.95±2.83)℃、4龄若虫(108.70±3.83)℃、5龄若虫(166.67±3.00)℃、成虫产卵前期(40.32±4.20)℃、全世代(833.33±6.00)℃。根据福建省福安市气象资料和桃一点叶蝉的越冬习性,推算出桃一点叶蝉在福建省福安市年发生5-6代。  相似文献   

3.
橄榄星室木虱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橄榄星室木虱是橄榄的重要害虫之一 .本研究测定了橄榄星室木虱的发育起点温度 :卵 (7.1 61 6± 1 .0 873 )℃、一龄若虫 (6.0 1 0 1± 1 .42 5 7)℃、二龄若虫 (6.760 3± 1 .6978)℃ ,三龄若虫 (5 .40 3 1± 1 .0 5 78)℃、四龄若虫 -拟蛹 (6.5 62 5± 1 .3 3 5 4)℃、成虫产卵前期 (6.8440± 1 .0 3 60 )℃、全世代 (6.1 62 9± 1 .4883 )℃ ;有效积温 :卵 (1 89.9493± 1 4.7983 )℃、一龄若虫(1 1 9.3 81 6± 6.2 784)℃、二龄若虫 (90 .743 6± 5 .0 0 85 )℃、三龄若虫 (1 0 4.73 1 8± 5 .5 2 0 4)℃、四龄若虫 -拟蛹 (1 86.42 1 6±1 1 .2 672 )℃、成虫产卵前期 (3 3 .1 91 8± 1 .845 4)℃、全世代 (73 3 .1 3 5 6± 63 .3 965 )℃ .根据橄榄星室木虱在福州地区的年生活史与越冬习性 ,推算出该虫在福州年发生 8代  相似文献   

4.
柑桔木虱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柑桔木虱在浙南平阳一年发生6~7代,以成虫在寄主叶背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产卵于芽缝间,4月上、中旬出现若虫;第一代成虫始见于5月上旬.世代重叠,7~8月柑桔秋稍期为成虫发生高峰期.卵期2~11天;若虫5龄,若虫期11~36天;世代历或共20~67天.成虫寿命13~246天,产卵前期6~30天.产卵期1~72天,一般连续一个月左右;每雌产卵量3~762粒,每代平均172~277粒.性比为1.06:1.  相似文献   

5.
为适时防治大青叶蝉,预测其各虫期的发育进度,在自然变温条件下,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对该虫的卵、若虫及成虫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进行了研究.卵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为196.25±10.67日度、8.84±0.94℃;若虫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为244.67±28.61日度、14.23±0.80℃;成虫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为87.40±14.58日度、19.67±1.19℃.  相似文献   

6.
柑桔矢尖蚧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1999年,在浙江东南沿海自然变温下研究了柑桔矢尖蚧的生活史、分布习性、死亡率、产卵量、性比和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卵期和雄成虫寿命很短,雌成虫寿命长,完成1代的历期分别为(70.1±3.9),(67.5±9.8),(211.4±16.5) d.初孵若虫从孵化至固定的活动时间雌性长,雄性短.自然死亡率露地区高于避雨区,主要致死因子是失踪和自然死亡,其次是寄生.每头雌成虫产卵量第1,2,3代分别为(93.0±42.7),(134.2±65.6),(196.3±81.9)粒.第1,2,3代雌雄性比平均值分别为1∶2.85,1∶1.45和1∶3.28.每年发生2~3代.初孵若虫第1代呈双峰型,第2代的峰比第1代的峰高,比第3代的峰低.  相似文献   

7.
东亚小花蝽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测了东亚小花蝽各发育阶段在不同恒温下的发育速率 ,测得其卵、若虫、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11 8± 0 4℃、9 1± 0 8℃、17 0± 0 2℃和 13 0± 0 4℃ ,有效积温分别为 5 4 1日度、2 2 9 1日度、5 5 8日度和 30 9 8日度 ,推测东亚小花蝽在北京和济南 1年发生代数分别为 5代和 6代 ,与实测情况基本相符 ,可供预测发生期和地理分布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白腹皮蠹在重庆地区能危害10种以上的动物性仓贮食品。以大龄幼虫或成虫越冬,5月份产卵。部分个体一年可发生2-3代。在29℃和高湿度条件下,产卵时间为32.2±9.04天,每头产卵162±11.32粒。在24—30℃条件下,卵历期为4—7天,孵化率为60%以上;在9—10℃时为12天,卵的死亡率80%以上。幼虫历期随龄数增多而延长。在20℃条件下,幼虫能形成蛹。在15℃、25℃、和30℃时,蛹历期分别为25±7.02天、9.47±1.77天和5.97±1.07天。在25℃时,踊羽化率高达89%,30℃为100%。  相似文献   

9.
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卵、若虫、成虫(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9488℃、1.1709℃、9、4433℃,有效积温(日度)分别为120.0635、437.226l、76.5710,灰飞虱以3龄、4龄若虫越冬,平均过冷却点分别为-7.22℃和-7.8℃。雌成虫产卵大多处于水稻中下部的叶鞘内, 卵有很强的耐浸水能力,而不同的温度条件能影响雌成虫的产卵量。  相似文献   

10.
红星盘瓢虫生物学和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于(29.3±2.4)℃及(73.3±7.0)%RH的平均温湿度下,红星盘瓢虫世代历期平均需20.83d,其中卵期(2.23±0.42)d.第一龄至第四龄幼虫依次为(1.43±0.50)d,(1.05±0.23)d,(1.17±0.38)d,(2.61±0.53)d,蛹期(2.75±0.59)d,发育期的死亡率占所有供试虫数的56.15%,其中以卵期28.07%最高。雌虫的产卵前期平均需(9.59±3.18)d.雌虫平均产卵(79.24±61;45)个,每雌的日平均产卵量为(3.94±2.98)个卵,其日产卵高峰则以5~7日之周期呈现。雌雄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9.91±5.75)d和(12(71±5.39)d,雌雄性比为1.381:1.红星盘飘虫各龄幼虫期对橄橙垦室木虱若虫的日平均捕食量依次为(63.8±43.28),(101.9±49.09),(139.6±75.92),(189.13±44.93)头,成虫则为(369.59±27.41)头,且日捕食量呈6~8日之周期增减,红星盘瓢虫成虫对橄榄星室木虱若虫的功能反应方程为Na=0.8983Nt/(1+0.0004933Nt),符合HollingⅡ  相似文献   

11.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7-19458,19512
[目的]研究近60年济南冬季的气温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51~2010年济南地面观测站冬季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年滑动平均、距平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历史演变趋势及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式缓慢上升态势,升温态势明显,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更敏感,冬季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从年代变化来看,冷冬大多出现在70年代以前,之后呈明显减少趋势;相反,在70年代之后暖冬呈增长态势,暖冬现象在2000年以后有所减缓;20世纪50~90年代冬季气温呈现台阶式增暖趋势,进入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出现跳跃增暖态势,进入21世纪气温呈现回落趋势,但冬季气温整体还是呈上升趋势。济南人口增加,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是济南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该研究为了解济南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相一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2—2015年济阳县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4年来济阳县气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4年来济阳县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60—80年代属偏冷期,90年代—2015年平均气温显著增高,特别是90年代后期—2015年,属显著偏暖期。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统计分析1960~2007年48年来珲春市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8、10℃的积温和持续日期、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30℃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珲春市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也在上升,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37℃/10年,各界限积温每10年增幅在60~80℃,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和无霜期在20世纪90年代后分别增长了7 d和22 d,≥30℃高温日数增长3 d。低温冷害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尤其是进入2000年代夏季气温持续偏高的影响下明显减少,冷期中以延迟型和混合型冷害为主,暖期里以障碍型冷害为主。  相似文献   

14.
真空冻干大蒜片最佳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真空冻干技术加工脱水蒜片,利用大型设备获得优质大蒜粉生产的最佳工艺参数。经研究,冷冻干燥量佳工艺条件为:干燥室压力30~60Pa,加热介质温度约53℃,冷阱温度约-60℃。  相似文献   

15.
The armyworm Mythimna roseilinea(Walker) is a major pest of grain crops in South China. So far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basic biology and ecology, making prediction of population dynamics difficult.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with temperature based on an age-stage, two-sex life table of M. roseilinea reared on maize in the laboratory at 18, 21, 24, 27 and 30°C. The highest values of net reproductive rate(R_0) and fecundity were observed at 21 and 24°C, respectively. Both the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r) and finite rate of increase(λ)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mean generation time(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M. roseilinea was able to develop, survive and lay eggs at all temperature regimes tested. Development rates of the egg, larval, pupal, as well as the whole pre-oviposition stages had a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emperature. The calculated development threshold temperatures of egg, larval, pupal, pre-oviposition and total pre-oviposition stages were 13.29, 8.39, 14.35, 7.42, and 12.24°C, respectively, and their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s were 63.59, 445.00, 211.11, 89.02, and 698.95 degree-days,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provide insight into temperature-based phenology and population ecology of this insect pest and will allow population prediction and management available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6.
玉米灌浆期间气冠温差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B-0241型红外测温仪研究了玉米灌浆期间气冠温差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玉米灌浆期间,两个密度下的玉米品种气冠温差都随生育进程呈现升—降—升—降的趋势,并且6×104株.hm-2种植密度的玉米品种在吐丝后20 d左右和35 d到成熟这两个阶段的气冠温差与产量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大连地区夏季特种地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近10年大连站沥青下垫面温度观测数据年、月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天空状况条件下的特种地温、地面温度和气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特种地温温度变化最为剧烈,地温与之相近,而气温变化较平缓;三者的差异在14:00最大达17℃,8:00、20:00差值较小;晴天和多云天气条件下各时次特种温度与气温的差值相差不大,14:00都约为20℃,而阴天条件下两者差值相对较小,14:00仅为12℃;8:00、20:00各种天空状况条件下,三者温度相差均不明显。此结论可以在特种地温订正预报中加以应用,也可以在考虑特种路面作业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温度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定位观测的基础上,研究了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长季节的土壤温度分布、温度梯度以及热力流向;从定性走向定量,为林业生产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做好乡镇预报服务是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利用2016~2022年国家气象观测站和8个乡镇区域站的气温资料,依据温度订正法,分析订正各区域站最高、最低气温。结果表明,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区域站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差异不大,而极端高温和低温具有明显区域性差异。因此,在气温起伏较大的冬、夏两季,可在国家站预报的基础上,对各乡镇的最低、最高气温极值进行一定的修正,从而更好提高乡镇预报中气温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以往研究在土壤温度观测和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温度效应规律上的不足,研究了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方法】试验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连续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和气温。【结果】各层次土壤温度日变化随气温呈正弦函数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随土壤深度呈“锥形”;2.5~80 cm土壤深度每增加5 cm,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滞后1.2 h左右;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均具有显著差异,秸秆覆盖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显著降低了2.5 cm土层土壤最高温度0.66~4.85℃,而在越冬期提高最低温度0.64~0.87℃;冬小麦生长前期(出苗-拔节)免耕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了2.5 cm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其中较翻耕降低0.65~5.21℃,较旋耕降低0.48~3.89℃。【结论】不同耕作方式各层次土壤温度均极显著响应气温变化;耕作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而且主要表现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表现为降温效应,究其原因是由于较大程度地降低高温而较小程度地提高低温;越冬期表现增温效应是由于显著提高了各个时刻的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