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为解决长江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的要求,水利部科教司于1985年1月委托水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和武汉水电大学等单位,组成专家考察组,对长江三峡地区的有关地、市、县的柑桔喷、微灌的可行性进行了考察,专家组认为采用喷、微灌技术解决柑桔灌溉问题,是促进三峡地区发展柑桔生产和开发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在未来三峡库区建设性移民措施中喷,滴灌(包括微灌)技术所起的作用与发展前景,5月11日至28日,水电部科技司组织水科院水利所、新乡农田灌溉研究所、武汉水电学院从事喷、滴灌研究的技术人员,对三峡库区淹没线以上经济作物运用喷、滴灌的可行性,进行了现场踏勘调查。  相似文献   

3.
三峡地区柑桔喷、微灌试点工程,经过几年的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希望通过4个试点,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三峡地区盛产柑桔,发展柑桔种植业是开发这个地区的有效措施之一。种柑桔离不开灌溉,1985年原水电部科技司组织有关专家,对该地区柑桔喷、微灌工程的可行性进行考察论证之后,决定先由武汉水电学院、新乡农田灌溉研究所、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所等3个单位各办一个试点。由科研单位和地方结合,在175m高程以上、30°坡度以上的地区搞柑桔喷、微灌试点,对未来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置工作有一定代表性。现在其他部门也在这里考察,准备建设长江柑桔带。另外,这里比较穷,试点工作还含有扶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配合三峡工程的建设,提高移民的生产、生活及安置的水平;为了配合三峡地区的开发,使三峡地区尽快富裕起来,同时探索在三峡地区应用推广喷灌、微灌技术的可行性,水电部科技司于1985年5月组织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电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个单位六名专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云阳县农村移民土地安置容量浅析高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1引言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和库区的移民搬迁安置是该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三峡库区蓄水淹没涉及湖北、四川两省的20个县(市、区),根据1991~1992年调查,需要全部或部...  相似文献   

6.
浅谈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生产安置途径及方法朱春芳(长江水利委员会库区处武汉市430010)关键词库区移民;生产安置;途径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设计方案淹没将涉及川、鄂两省20个县(市、区),淹没对象包括农村、城市(集、场镇)、工矿企业及专业项目等。根...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三峡地区开发性移民及扶贫工作的需要,水电部科技司于1985年4月组织三峡地区柑桔喷、微灌可行性调查,确定了三个试点工程。并由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农田灌溉研究所分别负责设计和试点、观测、研究任务。经两年多的工作,各试点工程已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由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负责的宜昌地区兴山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助于三峡地区脱贫致富、经济开发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移民的生产生活安排,1985年6月。原水电部科技司组织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3个单位,对三峡地区进行了喷、微灌发展可行性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认为:长江三峡两岸山高坡陡。不少40°左右的山坡上已种植了柑桔,还有很多的地  相似文献   

9.
水库淹没农村移民安置规划人口计算方法介绍朱春芳,袁锦明(武汉市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市430010)众所周知,随着水库的蓄水,势必淹没库区一部分土地、人口、房屋。对因土地、房屋被淹而失去生产、生活资料的居民进行生产生活安置,这就是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它是水...  相似文献   

10.
移民生产安置任务的确定与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及移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以大岗山水电站淹没线上剩余的77块耕地为例,对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及其对移民生产安置任务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线上剩余耕地质量主要受海拔、耕地类型、坡度和土壤类型的影响,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前后移民生产安置任务分别为2 569人和3 187人。进行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后,大岗山水电站淹没影响区的移民安置任务增加了24.06%。通过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能更科学合理地确定移民生产安置任务,对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水库回水淹没是产生流域生态破坏和移民安置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准确地确定水库回水位及尖灭点位置是移民安置规划和淹没实物调查的重要前提。由于现行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在时效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本文利用不同来水频率的水文数据,建立了水库回水水位及尖灭点快速响应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此模型可在一定条件下快速准确反映不同来水频率水库回水水位及尖灭点位置的变化。利用此模型,可根据来水频率对水库回水水位及尖灭点做出快速响应,为确定水库回水淹没范围及移民搬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喷微灌技术在浙江省的应用概况及进一步推广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国内外喷微灌技术发展的背景出发,结合浙江省喷微灌技术发展的历史,将喷微灌技术在浙江省应用的历程概括为技术引进(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徘徊质疑(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和改进提高(20世纪90年代至今)3个阶段,总结了喷微灌技术在浙江省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以余姚市经济型喷微灌推广的成功经验为启发,就喷微灌技术在浙江省的进一步推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喷微灌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世界喷、微灌技术发展概况和趋势,总结了典型国家(美国、以色列、印度)的喷、微灌技术发展状况和成功经验,分析了可量化因素和不可量化因素对喷、微灌技术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微灌技术的发展可以明显地降低灌溉用水比例;推进喷、微灌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GNP、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政府重视程度、投资补贴、研究与培训。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变频恒压控制下的喷微灌单元设计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机电泵加压进行喷微灌过程中,机电泵通常是利用工频电源(50 H z)作恒速运行,无法调节泵的运行特性与管网实际变化的运行状况相适应。在分析变频恒压控制系统原理的基础上,针对喷微灌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喷微灌系统的单元设计法,对喷微灌系统压力进行分单元、分级控制,极大的提高了灌水均匀度,能够实现适时适量的科学灌水要求,同时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兴建水库8万多座,在除害兴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随之淹没耕地133万多hm2,移民1000多万人,在安置移民方面亦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原国,至今尚有300多万移民未能得到妥善安置,仍存在一些遗留问题。在分析我国水库移民工作经历过程与遗留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移民工作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实行开发性移民的经验,提出处理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喷微灌发展前景和实施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2003年公布的30个国家和地区的喷微灌面积,对其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探讨了各国发展喷微灌的特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我国喷微灌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喷微灌面积可能达到1066.45万hm^2,并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安置区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是移民安置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探讨了基于参与性评估法的安置区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并对雅安市雨城区进行了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移民安置适宜性主要受人均水田、人均纯收入和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整个雨城区被划分为四类安置区。通过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为移民安置区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安置区移民环境容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对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喷灌技术开发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为了开发喷灌、微灌等灌溉新技术,作了大量工作。为了提高喷、微灌工程的质最,发挥其最高的效益,除对承贷单位的喷、微灌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和设计进行认真地调查研究外,还抱着“对喷灌、微灌设备  相似文献   

19.
喷、微灌技术发展状况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调查研究了国外先进国家喷、微灌技术发展状况 ,详细列举了一些先进国家 (如美国、以色列、前苏联、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和印度等 )发展喷、微灌技术的成功经验 ,又分析了 16个国家 1995年国家喷、微灌技术发展概况及借鉴之处 ,得出了推进喷、微灌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经济发达、人均GDP高、工业化程度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缺乏、劳动力人口缺乏、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灌溉水价、因地制宜、注重工程管理、注重科学试验和研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注重产品技术革新、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积极开展多目标利用等 ;调查了我国喷、微灌…  相似文献   

20.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喷、微灌设备市场的潜力表现在几个方面:1-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由政府出资引进先进的喷、微灌技术与设备作生产示范,让农民效仿。2-农产品贸易市场促进了喷、微灌设备的销售,如山东寿光的蔬菜批发市场,成为全国蔬菜的集散地,意喷、微灌厂商在寿光成立销售部,营业状况良好,生意兴隆。3-休闲农业,观光果园等一批都市农业的兴起,带动了喷微灌技术的发展。4-商贸集团投资农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建立特种农产基地,以作出口贸易、农产品加工或服务于城市的餐饮业等。上述基地追求农业的高品质,引进了精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