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品种东农52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密度和3种施氮方式,研究了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与氮作基肥一次施用相比,R5期后氮积累量和氮同化贡献率显著增加,其中25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加R4追氮处理的氮积累量增加109.5%(P<0.01)。相同施肥条件下,R5期前氮积累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R5期后启动氮加R4追氮处理25万株.hm-2密度下的氮素积累量较20和30万株.hm-2分别增加27.4%和16.0%(P<0.05)。R5期后氮积累量和氮同化贡献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5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加R4追氮处理获得了最高产量,与其它各处理相比提高了9.1%~25.6%(P<0.05)。  相似文献   

2.
氮密交互对大豆干物质在冠层中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东农52大豆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密度(20万,25万,30万株·hm-2)和3种施氮方式(基肥施N 60 kg·hm-2;基肥施N 18 kg·hm-2+R3/R4追N 42 kg·hm-2),研究氮密交互对R4期后大豆叶片、叶柄和荚果干物重在冠层中分布以及不同粒数荚在冠层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R6期前,中冠层各器官干重随密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到R7期,25万株·hm-2处理上、中冠层各器官干物重显著高于30万株·hm-2的处理,从R5期开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上、中冠层各器官干重显著高于氮肥一次性施用,且R4期追氮优于R3期追氮;R8期,25万株·hm-2密度的上冠层荚果干重R4期追氮处理较氮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高15.2%(P0.05)。上、中冠层≤2粒荚数在密度为30万株·hm-2时最高;而3、4粒荚数在密度为25万株·hm-2时达最大值;启动氮+R4期追氮显著提高了上、中冠层3、4粒荚数。综上得出,25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R4期追氮处理能显著提高R6期后上、中冠层各器官干重以及3、4粒荚数,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10.8%~36.5%(P0.05)。  相似文献   

3.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无机氮时空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涛  李玮 《玉米科学》2013,21(6):101-106
研究不同施氮量及基肥追肥比例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及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显著影响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各施氮处理不同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增加。夏玉米生长季土壤铵态氮含量较低,且时空变化不明显。玉米氮素农学效率(NAE)、氮素利用效率(NUE)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氮素表观回收率(NRE)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氮素收获指数(NHI)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大。相同施氮水平下,“50%基肥+50%大喇叭口肥基追比”的NAE、NUE、NHI和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应避免播种时一次性大量施用氮肥,增加后期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布置田间氮钾基追肥分配模式试验,探讨氮钾基追分配处理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氮钾肥偏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最终拟定适宜冬作马铃薯生产的氮钾基追分配模式.结果表明:氮肥基追分配模式对冬作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较钾肥基追分配模式的显著,氮肥基追分配模式各处理的商品薯产量和总产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施用有机肥9 000 kg/hm2,氮(N)肥用量为240 kg/hm2,N∶P2O5∶K2O=1∶0.56∶1.95条件下,N2K2处理组合(N2=40(基肥)∶15(追1)∶20(追2)∶15(追3)∶10(追4);K2=50(基肥)∶5(追1)∶10(追2)∶20(追3)∶15(追3))是较适宜的施肥模式,该氮钾处理组合的产量、氮钾肥偏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商品薯率位于第二,但与第一位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南方晚粳稻适宜的氮肥运筹,设计3个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N210(210 kg/hm~2)、N255(255 kg/hm~2)及N300(300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为5∶2∶3,并在N255施氮水平下设置4种不同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分别为BR6(6∶2∶2)、BR5(5∶2∶3)、BR4(4∶2∶4)及BR3(3∶2∶5),研究氮肥运筹对晚粳稻产量、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晚粳稻产量先增后降,与N255处理相比,N300及N210处理分别降低1.8%~2.0%和6.0%~7.2%。随施氮量增加,晚粳稻氮素总积累量增加,抽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及该阶段占总氮素积累量的比例、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均降低。随基肥施氮比例降低,晚粳稻产量、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均先增后降,镇稻11号和甬优2640分别在BR5和BR4处理时最高,但两品种在这2个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随基肥施氮比例降低,晚粳稻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抽穗期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及该阶段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例均增加。在江西等双季稻区,建议施氮量以25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以(5∶2∶3)~(4∶2∶4)为宜,具体因品种特性而异。  相似文献   

6.
高产小麦花后植株氮素累积、转运和产量的水氮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高产小麦合理灌溉和氮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小麦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在豫北高产麦田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小麦花后植株氮素吸收、累积和转运的影响。试验采取灌水与施氮量两因子裂区设计,其中灌水为主区,设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灌1水(W1)和拔节水+开花水灌2水(W2)3个水平;施氮量为副区,设置4个水平,即每公顷施纯氮量0kg(N0)、180kg(N1)、240kg(N2)和300kg(N3)。结果表明,W1和W2下小麦籽粒产量较W0分别提高16.6%和25.6%,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14.2%和19.2%。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提高与氮素积累和转运有关。灌水增加了茎鞘、叶片和颖轴的氮素累积量,提高了茎鞘氮素转运效率和贡献率,但减小了叶片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贡献率。施氮可显著增加小麦花后植株氮素累积量及氮素转运量,进而提高小麦籽粒氮素累积量和蛋白质产量。与N0相比,成熟期N1、N2和N3籽粒氮素累积量分别增加44.9%、59.3%和60.2%,叶片贡献率分别增加60.2%、40.9%和61.5%,籽粒产量分别提高75.3%、73.5%和79.8%。水氮互作显著影响叶片氮素累积量和氮素转运效率,但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影响不显著。综合来看,在豫北高产条件下,不灌水或灌1水时小麦适宜施氮量为180~240kg·hm-2,灌2水时适宜施氮量为240kg·hm-2。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氮肥运筹处理对华北平原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限水灌溉(播种前灌充足底墒水,春浇拔节水和开花水)条件下,开展了6个不同氮肥运筹处理(157.5 kg N/ha全部做基肥;基肥88.5 kg N/ha 追肥69 kg N/ha;基肥157.5 kg N/ha 追肥69 kg N/ha;基施88.5 kg N/ha 追施138 kg/ha;226.5 kg N/ha全部做基肥;基肥157.5 kg N/ha 追肥138 kg N/ha)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限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处理的冬小麦经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间无显著差异。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1.78~1.87 kg/m3)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39.65~44.42 kg/kgN)随氮肥施用量加大呈下降趋势,而氮肥生产力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冬小麦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叶片>茎鞘>穗颖。氮肥一次性基施处理的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各氮肥运筹处理中均较高。在华北平原地区,施氮水平在157.5 kg N/ha且一次性基施,是限水灌溉冬小麦高产、高效、简化的适宜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肥用量下镁对大豆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郎漫  刘元英  彭显龙  张文钊 《大豆科学》2006,25(1):48-52,57
试验采用框栽法,在N50kg/hm2,N75kg/hm2两个水平下施用MgO15kg/hm2,测定了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氮量、可溶性糖、淀粉、植株酰脲以及产量和籽粒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与N50相比,N50 Mg的产量增加了12.95%,但差异不显著;与N75相比,N75 Mg的各指标在各时期都有所增加,并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V4和R2期分别增加了68.04%和52.07%;酰脲含量在R2、R4、R6期分别增加了75.47%、21.04%和46.39%;淀粉含量在R4、R6期分别增加了59.34%和99.02%;产量和籽粒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28.67%和3.43%.与N50相比,N75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V4、R2、R4期分别增加了36.67%、65.90%和19.70%,但酰脲含量在生殖生长期降低,淀粉含量在R4、R6期分别降低了22.34%和18.21%;而N75 Mg的酰脲含量比N50在R2、R4、R6期分别增加了59.81%、8.47%和25.67%,淀粉含量在R4、R6期也分别增加了23.60%和62.78%,差异显著,产量和籽粒蛋白含量各增加了34.38%,2.93%,均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这些结果表明,在较高氮肥用量下施用适量的镁可协调碳氮代谢平衡,促进光合产物向碳氮方向合理分配,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9.
氮素后移施肥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保持磷钾肥不变的前提下,控制氮肥总量,将适量的氮肥用作基肥和种肥,其余氮肥后移分期施用研究氮肥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氮肥后移分期施用增产效果显著,不同处理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以N6处理(纯N量种肥15 kg·hm-2、始花期追氮30 kg·hm-2、始花期喷氮7.5 kg·hm-2及鼓粒期喷氮7.5 kg·hm-2)产量最高,产量为3 285.71 kg·hm-2。大豆始花期追施氮肥的增产作用大于始花期、鼓粒期喷施氮肥,始花期和鼓粒期分期喷施氮肥增产效果好于始花期一次性喷施。氮肥后移分期施用对大豆的油分与蛋白质含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充足的底肥或种肥氮有利于提高大豆油分含量,而氮肥后移施用明显降低了油分含量,随着始花期追施氮肥量的增加,大豆油分含量呈递减趋势;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影响作用与油分正好相反,氮肥后移分期施用使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幅度为0.373 3%~1.323 3%;氮肥后移施用对大豆籽粒蛋脂总和的影响与蛋白质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2013~2016年于扬州大学实验农场研究拔节期追氮量(0、150、300 kg/hm2)对鲜食糯玉米产量(鲜果穗和鲜子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食糯玉米子粒产量和果穗产量均随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追氮150 kg/hm2时产量最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随着追氮量的增加表现趋势与产量一致。氮素利用率以子粒作为收获产品时随追氮量增加逐渐降低,以果穗作为收获产品时,在150和300 kg/hm2时无显著差异,低于不追氮处理。在鲜食糯玉米生产中,拔节期适量追氮150 kg/hm2可有效增加鲜食糯玉米产量、后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效率,提高产量的同时降低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肥管理对毛豆共生固氮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个不同基因型毛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的氮肥管理对毛豆产量及其共生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时间对毛豆的产量及固氮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二对复叶始期(V1.5),每公顷追施50公斤尿素和在种子形成中期(R4.5)每公顷再追施25公斤尿素,两个品种都获得了最高的饱荚产量及最大的固氮量。四对复叶期(V4),土壤中的速效氮含量与毛豆的固氮率呈正相关,但在开花期和种荚形成期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每公顷仅施25公斤尿素不能满足毛豆丰产及最大限度利用其共生固氮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研究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高,较其他基追比例处理增产3.2%~20.5%,氮收获指数、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0~5.3个百分点、2.0~21.3个百分点、2.3~10.0 kg/kg和2.3~10.0 kg/kg。施氮可显著增加玉米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并可提高玉米抽雄期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和子粒养分增加量,其中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量最高,成熟期子粒氮、磷、钾积累总量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且除苗期外,其他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与产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状况与产量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3.
追氮时期和基追比例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依据,以济麦20号为材料,在施氮量为240kg·hm-2下,研究追氮时期(起身、拔节、孕穗、开花)和基追比例(1∶1、3∶7和3∶17)对强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起身期和拔节期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显著高于孕穗期和开花期追氮处理。起身和拔节期增加追氮比例可提高产量,孕穗和开花期增加追氮比例则使产量降低。在起身和拔节期追氮时,籽粒蛋白质、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含量随追氮比例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在孕穗和开花期追氮时,籽粒蛋白质、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随追氮比例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各时期增加追氮比例均可提高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在一定的基追比条件下,拔节期追氮处理的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高于起身期追氮处理,追氮时期自拔节期后移至孕穗和开花期时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不同程度降低。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强筋小麦济麦20号以基肥∶拔节肥比例为3∶17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灌溉定额150 mm、总施K2O 80 kg/hm2条件下,2019、2020通过对5个处理按照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不同分配比例施肥,研究不同方式施肥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分次施用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钾肥全部基施处理,以K4处理(钾肥30%基肥、25%拔节追肥、40%大喇叭口追肥、5%抽雄追肥)产量最高。2019、2020两年产量相比全部基施处理高5.3%和5.6%。对于钾素的吸收,植物吸钾的高峰期为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其次为拔节-大喇叭口期,两年分别达121.1、119.35 kg/hm2。K4处理的钾肥利用率、钾肥偏生产力和钾肥农学效率均为最高,钾肥利用率达49.04%、50.71%,明显提高玉米钾素利用效率。将钾肥基施与追施相结合,相比于全部基施和全部追施,能提高玉米对钾肥的吸收与利用,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进行了重茬大豆施肥技术组合筛选,NPK不同组合可明显促进重茬大豆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增加大豆株高、提高大豆地上和地下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NPK配合可促进大豆根瘤数量和重量的增加,N3P4K5 叶面肥在大豆分枝期(V5)、开花期(R2)和鼓粒期(R6)三个时期都明显增加大豆优质根瘤比率;NPK配合可增加大豆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光合势,其中N3P4K5和N3P4K5 叶面肥对大豆生长发育促进作用最为明显,N3P4K5 叶面肥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2.7%,增加了大豆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各处理对大豆百粒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为给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过程中氮肥的合理调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河南郑州和兰考两点大田试验,分别在总施氮量240和180 kg·hm-2下,以全部基施为对照,进行基施和追施各50%施氮处理[追肥时期分别在返青期(二棱末期)、返青后10 d(护颖原基分化期)、20 d(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和30 d(雌蕊凹期)],探讨了小花发育期施氮对两种穗型冬小麦碳、氮积累和转运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花发育期追施氮肥均有利于花前碳、氮的贮藏积累和转运,且兰考矮早8品种贮藏碳、氮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高于对照处理4.49和3.98个百分点,而豫麦49198品种分别高于对照处理1.68和0.47个百分点;两个品种花前贮藏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高于碳素42.97和38.47个百分点。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小花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追施氮肥增加了兰考矮早8的千粒重和豫麦49198的穗粒数,且追肥处理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增加也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根据本研究结果,在总施氮量180~240 kg·hm-2下,采取基施和小花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追施氮肥各50%,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17.
大豆不同生长阶段施用氮肥对生长,结瘤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甘银波 Stule.  I 《大豆科学》1997,16(2):125-130
以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阶段施用氮肥对大豆结瘤、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每公顷仅施25kg的启动氮,两个大豆品种虽获得较高的根瘤干重,但仅靠其自身固氮功能,不能满足大豆生长及丰产的要求。在大豆开花期(R1)或种子形成始期(R5),每公顷再追施50kg氮肥,两个大豆品种都获得了最高的干物质重和产量。在播种前或开花前期,施用过多的氮肥,严重抑制了两个大豆品种根瘤的生长,降低了其自身的生物固  相似文献   

18.
沼液与氮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生产中沼液利用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沼液与氮肥配施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总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在基施化肥氮基础上追施沼液,尤其基施75%化肥氮和追施25%沼液氮配合处理(3/4U+1/4B)显著提高了淀粉糊化特性参数(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反弹值)、粉质参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和拉伸参数(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和拉伸比).籽粒蛋白组分(总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以基施50%化肥氮和追施50%沼液氮配合处理(1/2U+1/2B)最高,3/4U+1/4B处理次之.籽粒蛋白组分、粉质与拉伸参数均以单施沼液处理(1/2B+1/2B)最低,单施化肥氮的处理(1/2U+1/2U)次之,而淀粉糊化特性参数以1/2U+1/2U处理最差,施用沼液的处理较1/2U+1/2U处理提高2.0%~6.5%.与1/2U十1/2U处理相比,基施沼液与追施化肥氮配合处理产量提高,而基施化肥氮与追施沼液氮处理的产量降低.可见在基施沼液的基础上追施化肥氮可提高小麦产量,其中1/2B+1/2U处理能够高产和优质兼顾,单施沼液效果低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农花5号为试材,在施氮肥总量一致的条件下,设3个不同施用时期处理:基施氮肥135 kg·hm-2(T1)、基施氮肥67.5 kg·hm-2+苗期追肥67.5 kg·hm-2(T2)、基施氮肥45 kg·hm-2+苗期和开花下针期分别追肥45 kg·hm-2(T3)、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研究氮肥后移对花生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氮素积累量与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时期处理下,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氮素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活性和含量的高低因施氮时期的不同发生变化。T3处理能显著提高花生生育后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花生生育后期植株总氮素积累量、根系和荚果氮素积累量以T3处理最高,但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亦以T3处理最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T3处理产量最高,为5361.11 kg·hm-2,比CK、T1和T2处理分别增产20.79%、...  相似文献   

20.
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济南17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3,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优质强筋小麦济南17为材料,研究氮肥不同施用量、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产量与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加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可显著地提高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干、湿面筋含量与产量同步增加;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超过一定值时再增加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干、湿面筋含量继续增加,而产量则显著下降;延迟追氮时期可使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干、湿面筋含量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但对产量形成不利。以施氮量为262.5~328.1kg/hm^2且基追比为4:6或5:5,拔节和始花两次追肥的施氮方式,强筋小麦济南17能较好地实现优质与高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