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工修剪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人工采茶花工大,占茶叶生产全部用工的一半多。在茶园成片集中、单产水平高、多种经营项目多的生产单位,到采茶旺季,往往由于缺少劳力而使鲜叶得不到及时采摘,从而降低了鲜叶的质量。因此,推广应用机剪、机采是提高生产率,确保鲜叶优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1978年杭州西湖茶区开始应用机剪、机采技术,1981和1982两年在茶园较集中的七个场队的不同类型茶园进行了示范性试用,两年机剪、机采茶园共616亩,其中机采鲜叶68818斤(225亩)。经过试点示范,初步显示出机剪、机采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械化采茶的茶园条件、机械选配、栽培管理、树冠培养、茶叶采摘、机械保养等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大宗茶类。 2.术语 2.1 机采茶园 使用采茶机采摘茶叶的茶园。 2.2 大叶种茶区 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茶区。 2.3 中小叶种茶区 适宜中小叶种茶树生长的茶区。 2.4 机采机剪 机器采茶和机器修剪的简称。 2.5 整形修剪 幼龄、重修剪、台刈茶园在定型修剪之后,为使树冠符合机采要求而采取的整理树冠的修剪。  相似文献   

3.
绪言日本在六十年代初期,采茶工具主要靠采茶剪和单人采茶机。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双人采茶机开始使用。那时,由于茶树品种混杂、树冠高低不平、采茶机质量不过关,机采非常困难,也曾有人怀疑:机械化采茶是否可行?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劳动力的昂贵,高效率地机械采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在机械采茶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茶树品种、机采适期及茶机选择等内容,揭西大洋机采以加工大宗茶炒茶为主,与手工采茶相比具有成本低、利润高的优点,存在茶叶附加值低、茶园生态建设受限及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建议推广生态茶园建设、名优茶机采技术及配套的加工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品类,从而提高大洋茶叶的产值和附加值。  相似文献   

5.
提高机采茶叶加工质量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紧张和采摘成本的上升,机械采茶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少茶叶科研部门和茶叶生产单位都在致力于开展茶叶机采技术的试验研究,但目前所研究的多是采茶机械的应用技术及机采茶园的栽培管理技术,而对机采茶叶的加工技术和加工机械适应性的研究却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机采技术的推广。由于机械采茶是一次性采摘,无选择性,采摘批次比手采大大减少,茶叶  相似文献   

6.
机械化采茶在福建省的适应性、经济性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机械化采茶在福建省已经起步。这项技术能否顺利推开,与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劳力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因素对机采的适应性,以及机采的经济性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我省的茶叶生产情况,对机械化采茶在我省的适应性作了综合分析,并计算和评价了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机采和机剪的生产率、工效、作业成本等项技术经济指标以及在自用型和服务型的两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提出适合我省省情的机械化采茶基本模式,展望了今后十年我省机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行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劳力转移,采茶劳力紧缺,工资上升,采茶质量严重失控,这已成为手工采茶的通病,它严重抑制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因此,茶区必将发生一场采摘制度的改革。除名、特、优茶外,其它大宗茶的手工采摘将会逐步被机采所取代,这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不少茶叶专业户和国营茶场、乡镇茶场的领导和职工都看到了机采的许多优越性,但机采的经济效益和茶叶产量如  相似文献   

8.
机械采茶是实现茶叶生产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手工采茶质量下降,采摘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不少科研、生产单位在机采茶园栽培管理等方面研究甚多,而在机采鲜叶加工和适应机采鲜叶加工机械等方面研究较少。因此,研究与机采鲜叶相适应的加工技术,是推广使用机械采茶的又一重要课题。笔者现将近两年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茶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叶采摘是耗工最多,季节性很强的茶园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还由于劳动力缺少,乃粗采,漏采,茶叶总体质量上不去,经济效益低下.要从根本上解诀茶叶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是当务之急.因此,从1998年起,我区布点于福安王家茶场、福安高坂茶场、霞浦大京茶场等地,大力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总结经验,以便在全区普及推广.1、闽东茶叶机械采摘存在的主要问题1.1生产力落后,经济效益差.整体一看,闽东茶叶生产的科技贡献率低,目前茶园机采机剪机械不足三十台,与江苏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致使农村劳力日趋紧张,给茶叶生产带来了采茶难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机械化采摘。本试验主要探讨机采的质量问题,为采茶机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内外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概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茶园生产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从50年代起就开始了采茶机的研究工作,70年代取得重大突破,生产出多种实用型采茶机械,但因配套动力不理想,刀片、软轴易损等问题,未能推广使用。80年代我国采茶机械研究进入新的时机,采茶机、修剪机、重剪机都有了质的提高,推广力度大,由于当时茶树高低不平,机械性能不稳定,加上80年代和近十年来进口机械增多,国产采茶机受到冲击,目前在使用的采摘机械,多为Et本所生产,但这种引进的采茶机械价格昂贵,国内只有极少数有经济实力的茶叶生产食业买得起。  相似文献   

12.
茶叶采摘技术是茶叶加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对茶叶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综述茶叶采摘技术及采摘机械研究进展,重点从采茶机的行走方式、操作方式、切割器结构、智能控制等部分中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由此指出采茶机存在机采效率较高但无法达到精细采摘要求、对芽叶缺乏选择性等问题,同时提出我国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仍需加大研发力度,克服现有困难,掌握新方法,开拓新模式,实现更全面、更高水平的茶园机械化,为采茶机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现行茶叶采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目前的茶叶采摘时期和采摘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永兴茶区现行的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按照永兴茶区掌握的采摘期进行三种不同采摘方式比较,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单人采茶机与双人采茶机比较,双人采茶机采回原料的芽叶完整,破碎率低。永兴茶区的地势较平缓,推广应用双人采茶机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正>4月24日,浙江临海市特产技术推广总站在桐坑茶叶有限公司王加山基地组织召开了2015年茶叶机采机制现场交流会。临海市各茶叶生产企业及茶产业协会成员参加会议。"茶叶机采机制技术示范推广"是浙江省农业厅列为今年全省重点推广的四项茶叶生产技术之一,也是2015年度全省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之一。本次会议分析了机采技术的经济社会效益,讨论了机采技术在临海推广的可行性。与会期间,代表们观摩了王加山机采茶生产基地鲜叶机械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我省茶叶产量以年平均10%的速度递增、茶叶生产所需劳力逐年增大,劳力问题日愈严重,采茶用工约占整个茶叶生产用工的55%,在采摘上实现机械化意义重大。但多年来国内在研制和推广采摘机械上争议颇大,而我省茶叶界还未开展过这方面工作,因此,作者认为实现采茶机械化的途径应该为:品种→茶园管理→适用机具研制→鲜叶分级→适制性加工,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使我省茶叶更上新台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省茶叶经济有了迅猛发展,全省现有茶园面积180多万亩,1988年全省茶叶产量为110万担,茶叶总产值3亿多元,十年间茶叶产量以年平均10%。左右速度递增。茶叶作为我省的大宗土特产品,其稳定发展给我省农村经济带来了可喜变化,是我省农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改革深入,各种模式的农村经济异军突起,大量劳动力涌入各式规模的加工行业,各种致富门路改变了以往农村的传统经营思想。在江南各省份中,福建人口原本就最少,在现代经济状况下,我省茶叶劳力问题已日愈突出。茶作为季节性植物,生产期短,劳动力集中,特别是在采摘期间要集中大量劳动力适时采摘鲜叶,近年来我省茶园的劳力投入与我省茶叶的迅猛发展愈来愈不相适应,大量的茶叶无法适时采下,造成叶质粗老、品质下降。据估计,我省千亩以上的连片茶园每年因无法采下的鲜叶损失不少于百担,加之鲜叶粗老所带来的损失是惊人的。另一方面采茶工资近年来也呈直线上升趋势,仅以我所为例,1981年年平均采茶工资为0.07元/斤,1989年平均采茶工资为0.20元/斤,春茶前期每制一斤干茶单采茶工本费就达2.0元左右。1986年以来,我省已有相当多茶场(厂)分别从江西、安微、湖南、四川、江苏等省招进采茶、制茶工人,以补劳力之不足。因此,研制和推广适应我省茶叶生产特点的采茶机械及相配套的农艺措施,是我省茶叶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据统计,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我国茶叶劳动力分配为:采茶用工为55%,田间管理为40%,制茶5%,由此可见采茶工本费在茶叶成本中所占比例。日本由于在茶园管理、采摘、制茶等方面实现机械化,茶叶生产率比我国高出9倍。一般机采与手采相比,单人采茶机可提高工效5倍,双人采茶机可提高10—20倍,而机采成本仅为手采的20—50%。我国在采茶机械化方面走过了一条极其艰难的道路,从1958年着手研制至1987年前,虽然有十八种不同型号的茶叶采摘机具通过了不同级别的鉴定,但都未能普及应用。“六·五”期间国家经委花费巨大精力,将茶树修剪机及采茶机的研制分别列为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组织了安徽农机所,中国农科院茶叶所、祁门茶机厂、苏州动力机厂等单位联合攻关,样机虽都已通过鉴定,但在推广上却遇到重重困难,主要表现为: (1)关键零部件质量不过关,如国产微型动力源及传动部件无法适应采茶机械要求; (2)推广应用缺乏系统性研究实例,农艺措施不配套; (3)机采茶园产量及机采叶质量存在较大争议; (4)单机价格高,一次性投资大。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国内在研制、推广、应用采茶机具上受到一定限制,一些茶机厂家干脆从日本引进采茶机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30年来国内已有浙江、安徽、江苏、湖南、贵州等省分别进行探讨,我省也于80年代初期从日本引进采茶样机供研制分析。现在随着我省经济发展,在我省推广和应用采茶机械已势在必行,但由于我省在这方面仅作过小区试验探讨,采茶机自身质量及国内茶叶界在机采茶方面的争论使大家感到实现采茶机械化虽然迫切,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感到茫然,为此,仅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浙江新昌县近年来试验推广了采茶机采茶,这对于茶叶承包大户和专业茶场来说,具有不少优越性,能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增加收入等等。但是,要在全县短期内全面推广采茶机,却有不少困难:一是目前茶区还不富裕,难以承受上万元的机具投资;_二是多数茶区乡镇工业不发达,剩余劳力较多,采茶仍为当地妇女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他们不希望甚至反对承包大户购买采茶机采茶;三是茶园经营规模小,全县有72%的茶园是分户经营,平均每户还不到1亩面积,普遍存在“一户多块、一园多主”的分散现象。因此,多数地区一时难以推广机采。而目前手工采茶,劳动强度大,工效低,成本高,已使种茶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若要坚持按标准  相似文献   

17.
王会丽 《福建茶叶》2016,(1):168-169
茶叶受季节影响很大,采摘时间必须控制在一定期限内。由于采茶具有工作任务重的特点,采茶中已经逐渐开始使用机械采摘手段。与传统的手工采茶相比,机采具有效率高的显著优势。但其采摘效果却没有人工采摘效果好。因此,茶产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解决茶叶采摘难题。本文对名优茶并联采摘机器人的结构与工作空间设计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采茶劳力日益紧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采茶质量越来越没有保证,传统的手工采茶已不能适应当前茶叶生产的需要,茶叶采摘已成为制约茶叶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要解决占茶叶生产用工量55%左右的采茶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机械化。然而,机械化采茶的产量、质量、成本和工效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为此,浙江省在总结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选择有一定机采经验的杭州茶叶试验场和新昌、诸暨、德清、兰溪、临安等县,从1988年开始进行了连续4年的机采  相似文献   

19.
采茶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而费工,随着茶叶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采茶用工多而外来采茶女工又日趋减少,利用机械采茶已势在必行。1机采茶园取得的效果和经济效益1.且节省劳力,提高1效,降低成本笔者对本市冬瓜岩茶场、黄龙茶场、九曲精制茶场调查,三个茶场茶园面积计666公项,本引用机采前约须采茶工200人左右,引进机采后,只需采茶工50人左右。机采平均台时产量360公斤,平均每人每台时产量70公斤,而手采平均每人每小时只可采8公斤,机采比手采提高功效8倍多。机采平均每斤茶青包括机器损耗,油费等只需0.1元,而手采每斤茶育…  相似文献   

20.
实现机械采茶是茶叶生产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手工采茶花工多,一般占茶园管理总投工量的50%左右,而且季节性很强,每年春插、“双抢”大忙之际,也正是茶叶采摘繁忙之时,所以在茶叶比较集中的地区,茶粮争劳力的矛盾很突出。推广应用采茶机是今后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我们当前茶叶科研方面的一个新课题。随着采茶机研制试验工作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省已开始试制和使用采茶机,并在逐步扩大推广,毫无疑问,我省茶叶生产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这里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