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种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测定及田间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能有效防治橘小实蝇的药剂, 采用药膜法测定16种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触杀毒力, 同时测定了田间种群对6种药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 处理24 h后各供试药剂的毒力大小依次为:毒死蜱>甲维盐>辛硫磷>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噻虫胺>呋虫胺>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噻虫嗪>氰戊菊酯>溴氰菊酯>阿维菌素>氯氰菊酯>虫螨腈>杀虫单。抗生素类药剂随着时间的延长, 触杀活力明显提高。田间抗药性检测结果显示, 广西4个地区的橘小实蝇均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中等抗性, 玉林和桂林地区种群对阿维菌素也达到中抗水平。本试验明确了多种杀虫剂对橘小实蝇的毒力和田间抗性水平, 可为化学防治橘小实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指导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下称甲维盐)在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防治上的合理使用,测定了粘虫抗甲维盐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及其生化抗性机制。结果表明:粘虫抗甲维盐种群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RR50=21.80)、毒死蜱(RR50=17.68)和灭多威(RR50=10.85)均具有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与辛硫磷(RR50=6.00)和氟氯氰菊酯(RR50=5.65)之间交互抗性水平较低。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BO)、马来酸二乙酯(DEM)、三丁基三硫磷酸酯(DEF)和磷酸三苯酯(TPP)在粘虫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生物测定中对甲维盐毒力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粘虫抗甲维盐种群细胞色素P450和b5含量及O-脱甲基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种群,分别为敏感种群的3.23、3.65、3.63、1.64和2.66倍。研究表明,体内解毒代谢酶活性提高可能是粘虫对甲维盐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风险,采用生物和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西花蓟马甲维盐抗性种群与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和生化抗性机制。西花蓟马甲维盐抗性种群对阿维菌素有高水平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31.656,对啶虫脒有中等水平交互抗性,为12.182,对吡虫啉、溴虫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灭多威有低水平交互抗性,为5.517~8.568,而对多杀菌素无明显交互抗性。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马来酸二乙酯(DEM)、三丁基三硫磷酸酯(DEF)和磷酸三苯酯(TPP)对甲维盐抗性种群和田间种群均有显著增效作用。甲维盐抗性种群多功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和b5含量、O-脱甲基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分别为敏感种群的3.89、3.61、5.32、4.42和1.30倍,表明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等解毒代谢酶活性的提高是西花蓟马对甲维盐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橘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对沙田柚的为害,主要表现在成虫产卵造成果皮的损伤,幼虫在产卵腔取食和在果皮海绵组织中扩散污染.试验观察发现幼虫全部在卵腔和海绵组织中死亡,未发现有幼虫为害果肉.  相似文献   

5.
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对橘小实蝇在福建泉州的分布状况、潜在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定殖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和危害性管理难度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综合评判橘小实蝇对泉州的危险值R为2.32,属高风险有害生物。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介绍橘小实蝇的形态特征、寄主范围、生活习性、为害特点、传播途径,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喂食橘小实蝇磷脂酶A2(PLA2)基因以及生殖相关基因的同源ds RNA,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靶基因的表达水平,检测了靶基因沉默效应在橘小实蝇中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通过喂食两个基因的ds RNA均成功沉默靶标基因表达,持效期3d~4d,为利用RNAi防治果实蝇属害虫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物潜在的生防价值为研究橘小实蝇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研究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橘小实蝇肠道菌发酵原液及其高压灭活上清液对寄主雌虫在10、20以及30 min嗅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阴沟肠杆菌(F8)、肠杆菌属(F13)、产气克雷伯氏菌(F26)、霍氏肠杆菌(F67)发酵原液以及阴沟肠杆菌(F8)、肺炎克雷伯氏菌(F10)、Pseudocitrobacter anthropi(F16)、粪肠球菌(F18)、赫尔曼亚特兰大杆菌(F31)、蜡样芽胞杆菌(F45)、铜绿假单胞菌(F50)、阴沟肠杆菌(F59)高压灭活上清液对橘小实蝇雌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P. anthropi(F16)发酵原液对雌虫具有显著的忌避作用;此外,橘小实蝇对不同的肠道菌的反应时间不同。本研究明确了橘小实蝇雌虫对其肠道菌发酵原液、高压灭活上清液的嗅觉反应,为开发雌虫引诱或忌避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常气候情况下,橘小实蝇在厦门市集美区的种群消长呈马蹄形;特殊气候时,如夏季遇高温、少雨年份,橘小实蝇发生受抑制,种群消长呈M形。2~3月份低温可推迟第1代成虫发生期,但不影响当代及当年发生量。  相似文献   

10.
林玉英  曾玲  陆永跃  金涛 《植物保护》2011,37(4):158-162
应用药膜法、点滴法、圆筒滤纸法和饲喂法测定了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的药剂所适用的毒力测定方法并不完全相同。4种方法均适用于敌百虫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测定,饲喂法不适用于高效氯氰菊酯,圆筒滤纸法不适用于阿维菌素。应用点滴法和药膜法测定了橘小实蝇广州种群对辛硫磷、敌百虫、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甲维盐、阿维菌素的抗性程度。药膜法所测得的橘小实蝇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抗性倍数略低于点滴法。点滴法和药膜法的测定结果均能一致反映橘小实蝇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和虱螨脲是目前生产上防治草地贪夜蛾的主要杀虫剂,为评估其抗性风险,以福建省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抗性汰选品系选育基础上,采用数量遗传学域性状分析法并结合交互抗性测定,进行草地贪夜蛾对上述两种杀虫剂的抗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非连续汰选11代和10代后,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F11)和虱螨脲(F10)的抗性倍数分别达30.57倍和11.35倍;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403和0.555,且前半段筛选的抗性遗传力都远大于后半段;药剂在室内对草地贪夜蛾致死率为50%~90%时,对甲维盐和虱螨脲抗性倍数上升10倍需要汰选8~15代和6~12代。交互抗性测定显示,甲维盐汰选品系对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虫螨腈无交互抗性,对茚虫威和乙基多杀菌素存在一定交互抗性。虱螨脲汰选品系对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虫螨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均无交互抗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和虱螨脲存在快速产生抗性的风险,但可通过与无交互抗性药剂轮用来延缓抗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增效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两种增效剂对桔小实蝇抗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三个种群的抗药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这三种药剂分别产生的桔小实蝇抗性种群,PBO和TPP均能对其抗药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对抗敌百虫、抗高效氯氰菊酯的两个桔小实蝇种群,TPP对敌百虫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均高于PBO,且增效作用显著,增效比分别达3.98和2.43,PBO的增效比为1.71和1.66;对抗阿维菌素的桔小实蝇种群则略相反,PBO对阿维菌素的增效作用高于TPP,但增效作用均低于敌百虫与高效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13.
分别采用触杀毒力法和摄食毒力法测定了多杀霉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小菜蛾的室内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药后48h,甲维盐的触杀活性和胃毒活性均好于多杀霉素。另外,2种药剂的胃毒活性均好于触杀活性。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多杀霉素2.5%悬浮剂对小菜蛾幼虫表现出优良的防治效果。在小菜蛾发生期,以15.00~19.99ga.i./hm2兑水均匀喷雾,施药后7d,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乳油(对照药剂)常规使用剂量喷雾,最高防治效果达85%以上,稍逊于多杀霉素2.5%悬浮剂。  相似文献   

14.
就桔小实蝇寄生蜂种类、生物学特性、寄主选择行为、农药对寄生蜂的影响及寄生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聚乳酸微球,考察了内相聚乳酸浓度(X1)、理论载药量(X2)和搅拌速率(X3)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粒径、跨距及5 d释放率的影响。用数学方法将试验设计中的多指标"归一"化,采用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对各指标以及总评"归一值"进行二项式拟合,描绘三维效应面,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对总评"归一值"较佳的试验条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当聚乳酸质量浓度和搅拌速率减小、以及理论载药量增大时,总评"归一值"增大。经预测,当聚乳酸质量浓度为77.79 mg/mL、理论载药量(质量分数)为51.06%、搅拌速率为560.91 r/min时,总评"归一值"理论值达到最大(0.681 1)。依据上述较佳条件制备的微球总评"归一值"实测值为0.630 8,与理论预测值的偏差为-5.03%,其中包封率为84.49%,粒径7.19μm,跨距为1.134,5 d释放率为52.95%。微球表面光滑,DSC测试结果表明,其有效成分与微球骨架结合完好。表明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可用来预测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聚乳酸微球的较优配方。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衍生化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研究了阿维菌素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在甲基咪唑存在下与三氟乙酸酐衍生化反应后样品溶液放置时间及保存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常温下,阿维菌素衍生化反应溶液放置180 min后、甲维盐衍生化反应溶液放置360 min后,两者衍生化产物的峰面积即急剧下降;衍生化反应20 min后,样品于4 ℃下保存(冷藏),阿维菌素在 2 d内、甲维盐在3 d内,两者衍生化产物的检测结果保持稳定;而在-20 ℃下保存(冷冻),5 d内可保证阿维菌素和甲维盐衍生化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运用衍生化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时,应严格控制好衍生化反应后样品溶液的放置时间及保存温度,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