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艳敏  王银平  胡敏琦  程鑫  黄中家  刘凯 《水产学报》2023,45(2):029314-1-029314-13
为掌握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课题组于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21年冬季(1月)4个季度,在鄱阳湖10个区域5种生境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同步采集水环境样品。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67种,隶属于8目14科47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41种),占比为61.19%。基于不同分组,鱼类生态类型分别以定居性鱼类(67.16%)、杂食性鱼类(44.78%)、中下层鱼类(35.82%)占据优势。该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优势类群,数量占比为68.70%;鱼类优势种共有6种,第一优势种为似鳊。鱼类群落结构在季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冬季。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空间上鱼类可划分为2个类群,分别为湖口区类群和草型湖区-湖汊区-湖心区-沿岸带类群。冗余分析(RDA)显示,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ABC曲线) 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受到严重干扰(W=−0.091)。本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禁渔效果评估和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方冬冬  杨海乐  张辉  吴金明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1-029311
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1年6月和11月在长江中游5个江段(宜昌、石首、嘉鱼、武汉、湖口)开展了鱼类和环境调查。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16 335尾,隶属6目13科50属76种,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52种),占总种数的70%。在3种生活习性类型中,定居性鱼类物种数最多(80%);在3种摄食类型中,肉食性鱼类物种数最多(46%);在3种产卵类型中,产黏性卵鱼类的物种数最多(50%)。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瓦氏黄颡鱼、银鲴、三角鲂、铜鱼等中小型鱼类为优势种。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5.11、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3、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3、平均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2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宜昌和湖口江段鱼类群落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石首、嘉鱼和武汉江段鱼类群落相对稳定。Cluster和NMDS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的鱼类群落可划分为3个类群,宜昌为一类群;石首、嘉鱼和武汉为一类群;湖口为一类群。RDA分析结果显示,NH  相似文献   

3.
2016-2018年,于珠江干流西江桂平至肇庆6个站点开展了季节性渔获物采集和环境监测,共采集鱼类12目29科99种,单次采集10~45种,香浓威纳指数(H’)为0.90~2.93,均匀度指数(J’)为0.30~0.89,物种组成为季节和空间的周转格局。相对重要性指数表明,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和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为主要优势种。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鱼类群落时空差异显著,夏-冬季间群落结构差异主要源于鲤(Cyprinus carpio)、鲮、广东鲂和赤眼鳟质量百分比(W%)差异;桂平与梧州、肇庆的显著差异主要源于鲮、广东鲂和银(Squalidus argentatus)的数量百分比(N%)差异,以及鲮、广东鲂、鲤、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W%差异。冗余分析分别解释了鱼类N%和W%变异的49.92%和49.61%,主要影响因子为距河口距离、水温、透明度和径流量,且鲮分布在低透明度的高温水域,广东鲂和鲢分布在下游江段,赤眼鳟分布在中上游江段,鲤分布在高透明度的低温水域。  相似文献   

4.
方冬冬  杨海乐  张辉  吴金明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25(2):029311-1-029311-17
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1年6月和11月在长江中游5个江段(宜昌、石首、嘉鱼、武汉、湖口)开展了鱼类和环境调查。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16 335尾,隶属6目13科50属76种,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52种),占总种数的70%。在3种生活习性类型中,定居性鱼类物种数最多(80%);在3种摄食类型中,肉食性鱼类物种数最多(46%);在3种产卵类型中,产黏性卵鱼类的物种数最多(50%)。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瓦氏黄颡鱼、银鲴、三角鲂、铜鱼等中小型鱼类为优势种。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5.11、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3、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3、平均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2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宜昌和湖口江段鱼类群落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石首、嘉鱼和武汉江段鱼类群落相对稳定。Cluster和NMDS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的鱼类群落可划分为3个类群,宜昌为一类群;石首、嘉鱼和武汉为一类群;湖口为一类群。RDA分析结果显示,NH4+-N和底质类型是影响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中游鱼类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鱼类占比减少,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对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评估的有效性,于2021年5—7月在长江中游10个站位开展了鱼类资源捕捞监测,每个站位连续监测15 d,从日捕获量、物种记录数、渔获物群落结构等3方面着手,对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等的设置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连续11 d捕捞监测所得累计日均渔获量基本达到稳定,连续15 d捕捞监测可以记录到站位近70%的鱼类种类数,所得累计鱼类群落结构基本达到稳定。网具类型、规格的使用覆盖对监测结果中鱼类种类记录数、鱼类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网具使用量对监测结果中日均渔获量有明显影响。10个监测站位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结合监测站位间的空间距离来看,鱼类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为了保障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原始监测数据进行相关评估之前,有必要对监测数据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检验,网具类型、规格和使用量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应予以适当考虑,各具体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评估应由相应具体江段的监测结果来支撑。本研究将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后的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6.
长江安庆段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安庆段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现状,于2015年4-6月对该江段鱼类进行调查,共采集鱼类36种,隶属于5目、11科、31属;其中鲤科鱼类占优势,占总种类数的52.78%。按生态习性划分,定居性鱼类占总种数的88.89%,江湖洄游鱼类占总种数的11.11%;按栖息空间划分,底栖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0.00%;按摄食类型划分,杂食性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4.44%。鱼类优势种为鲇(Silurus asotus)、鲫(Carassius auratus)和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渔获物中小型鱼类占据较大比例,大型鱼类比例偏低、规格偏小。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值分别为2.114、3.476、0.248和0.670。与历史资料相比较,鱼类优势种的数量占比降低,群落多样性、丰富度较高,均匀度较为稳定,但个体小型化现象依然存在,渔业资源仍有衰退趋势。建议强化禁渔措施,确保安庆江段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2012年3月-2013年2月对鄱阳湖通江水道屏峰段的鱼类群落及多样性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域至少有鱼类47种,隶属于4目7科.鲤形目最多,其次为鲇形目.季节优势种以常见种为主,基于个体数量的优势度曲线表明,夏季和冬季的优势度最为接近,高于春季和秋季.鱼类多样性季节变化指数为2.0348-3.1614,多样性水平总体较高.  相似文献   

8.
湖泊鱼类群落结构与物理生境特征密切相关。为了探究鱼类群落结构与物理生境特征之间的关系,在鄱阳湖设立17个采样点,通过采集鱼类样本研究其群落结构,并利用遥感技术分析样点物理生境特征(包括岸线分形维数、距离指数和高程值)及其空间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依据17个采样位点的物理生境特征,鄱阳湖丰水期物理生境空间上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北方区、南方区和主湖区,但枯水期鄱阳湖生境没有显著的区域划分规律。丰水期鄱阳湖鱼类可以分为北方群、南方群和主湖区群3个类群,而枯水期鱼类组成没有明显规律。从功能类群上看,鄱阳湖鱼类以杂食性、湖泊定居性和偏好于底层以及中下层栖息的中小型鱼类为主。不同区域的鱼类功能群之间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北方区和南方区鱼类功能群组成相似,主湖区与北方区和南方区存在差异。总体上,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和差异与物理生境特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未来鄱阳湖鱼类的保护工作需要关注湖泊物理生境特征,不同区域应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砂对鄱阳湖鱼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继长江禁止采砂以后,许多商家将目光转向鄱阳湖,使湖区成了长江中下游采砂最严重地区。采砂破坏了湖区的整体环境,同时对湖区的生物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鄱阳湖采砂对鱼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调查小江下游回水区鱼类资源,探讨三峡水库175 m正常蓄水后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动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小江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在小江下游渠口、养鹿、高阳和黄石设置4个采样江段,1个位于水库变动回水区,3个位于水库常年回水区。基于2013年和2019年5-7月及10-11月开展的鱼类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分析方法量化分析小江回水区江段非生物因子时空变动与鱼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动的关系。结果显示:2013年和2019年共在小江回水区江段采集到鱼类74种,隶属于7目15科56属,其中优势种鱼类15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7种,外来鱼类5种;小江常年回水区的鱼类群落结构在2019年发生了明显改变,而变动回水区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在2013年和2019年间无明显差异;小江常年回水区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在2013年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动特征,而在2019年季节性变动特征不明显;变动回水区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在2013年和2019年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动;总磷含量、磷酸盐含量、水温和流速显著影响小江回水区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格局,其中磷酸盐含量和水温是最关键的驱动因素。尽量维持小江变动回水区的自然生...  相似文献   

11.
王银平  邓艳敏  刘思磊  李佩杰  刘凯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5-029315
为了解禁捕初期长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实验于2021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对长江下游鱼类群落进行4次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共采集鉴定鱼类84种,分属10目18科63属,其中47.62%为鲤科鱼类。以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下游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但鱼类种类较历史记录偏少。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鱼类种类数、种群数量和重量空间差异显著,季节差异不明显。群落优势种为光泽黄颡鱼、鳊、鲢、短颌鲚、贝氏?等9种。4种摄食功能群中,肉食性(47.62%)和杂食性(40.47%)鱼类物种比例较高;洄游习性方面,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76.19%);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底层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46.43%)。大型经济鱼类占总量比例低,但个体相对较大,因而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更高。长江下游鱼类多样性指数为3.28,水域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长江下游鱼类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依然存在,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禁渔效果初步显现,鱼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均有所增加。建议进一步加强禁捕期科研监测,加大监管力度,保障长江下游鱼类资源得以有效恢复,巩固禁捕成效。本研究可...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进一步研究胶州湾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本文根据2011年冬季(2)、春季(5)、夏季(8)和秋季(11)在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 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方法等研究了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并分析了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7, 隶属于2103146, 种类组成以暖温性和暖水性鱼类为主。主要优势种有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等。胶州湾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季节变化范围为1.02~1.65, 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6~1.73, 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1~0.76。方差分析表明, 丰富度指数的季节变化显著, 而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无显著性季节变化。单因子相似性(ANOSIM)分析表明, 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 方氏云鳚、六丝钝尾虾虎鱼、细纹狮子鱼、斑、赤鼻棱鳀和皮氏叫姑鱼等是造成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分歧种。典范对应分析表明, 影响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pH, 其次是底质类型, 条件效应分别为0.3100.0840.1760.256。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胶州湾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实施好长江10年禁渔是国家“十四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跟踪和客观评价禁渔效果业已成为当下的重大需求。长江刀鲚(Coilia nasus)是长距离溯河洄游型鱼类,在自海入江繁殖洄游过程中所受渔捞压力非常大,资源量已岌岌可危。长江禁渔已于2019年启动实施,以刀鲚为代表聚焦禁渔前后固定生境及相近渔季,对刀鲚资源群体及渔获量开展比较研究,可有效追踪和评价长江禁渔对珍稀濒危鱼类种群数量恢复的效果。本研究基于长达7年间的禁渔前(2014—2018年)、后(2019—2020年)同期采样监测数据,开展了长江禁渔的效果追踪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禁渔前(2014—2018年)溯河洄游型刀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仅为(0.81± 1.73) [×10–5, ind./(h·m)] [即(1.13±2.42) ind./d],数量占比仅为(1.42±2.41)%;而禁渔后(2019—2020年)刀鲚CPUE高至(66.14±69.74) [×10–5, ind./(h·m)] [即(92.60±97.64) ind./d],较禁渔前增长约82倍;数量占比亦增至(60.56±40.87)%,较前者增长约43倍。本研究首次表明,受益于已实施2年的长江禁渔战略,鄱阳湖洄游刀鲚数量恢复的效果已经凸显。  相似文献   

14.
水位作为重要的湖泊水文因子,对湖泊水动力过程、化学过程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2007~2008年鄱阳湖湖口的水位、水环境实测数据,分析了湖口的水位及水体各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阐述了各水环境因子对水位变化的响应关系,并建立了水位与各水环境因子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湖口的水位及各水环境因子均呈现季节性变化,湖口水位与长江(九江站)水位呈直线正相关;湖口的水位变化对其水体各环境因子均存在明显的影响,其中水体透明度随水位上升而增大,悬浮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氮化物和磷化物浓度随水位上升而下降。  相似文献   

15.
董芳  方冬冬  张辉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8-029318
长江是我国鱼类多样性最高的河流,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渔业资源产区。然而,近几十年来受水域污染、水工程建设、湖泊围垦、航运发展、过度捕捞和外来种入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面临着逐渐衰退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鱼类种类数减少、鱼类濒危物种程度加剧、鱼类资源小型化趋势明显、鱼类资源呈衰退趋势和外来物种种类增多等。长江十年禁渔,对恢复长江水生态环境和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作者建议统筹协调长江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的关系,创新流域管理体制与机制,根据长江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适时调整服务目标,其目的旨在实现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雷州湾及其附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理影响因素,于2016—2017年开展了4个季度的底拖网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运用聚类分析、相似性百分比分析以及冗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州湾附近海域共捕获鱼类256种,以底层鱼类和暖水性鱼类为主;各季节均可划分为两个亚群落(Anosim test:R=0.28~0.77, P<0.01),群落Ⅰ的平均相似性为38.48%~47.44%,相似性的主要贡献种为斑头舌鳎(Cynoglossus puncticeps)、中华海鲇(Tachysurus sinensis)和线纹鳗鲇(Plotosus lineatus)等;群落Ⅱ的平均相似性为41.38%~52.59%,主要贡献种为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斑头舌鳎和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等。两个亚群落的平均相异性为57.74%~76.25%;水深是4个季度显著影响鱼类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溶解氧是3个季度显著影响鱼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所述,雷州湾及其附近海域鱼类种类数丰富,高于海州湾、大亚湾等海域;本研究揭示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海域鱼类资源的养护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