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术后实施干预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258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护理观察、心理护理、疼痛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护理(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腰椎神经根水肿、椎管内硬膜外血肿)以及功能锻炼。结果通过健康宣教和实施预见性干预护理计划,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下肢DVT(深静脉血栓)及椎间隙感染,仅有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1例患者发生硬膜外血肿,因及时发现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患者恢复良好均康复出院。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积极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并尽早发现术后临床并发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溶栓治疗及其护理。方法对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及介入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下腔静脉置入加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患肢肿胀消退,未发生肺栓塞。结论早期及时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和介入溶栓是治疗深静脉血栓防止肺栓塞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防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对下肢骨折术后183例患者密切观察、积极预防。结果:发生DVT4例,发生率为2.19%,经系统用药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和适宜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早期活动配合穴位按摩对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5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试验组除给予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外,实施早期活动配合穴位按摩。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第7天试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下肢肿胀及疼痛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0%vs 7.6%,3.8%vs 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活动配合穴位按摩能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安全、有效地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电刺激治疗和对症护理对老年腹腔镜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及其以上124例住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按接受手术顺序随机分为Ⅰ组(穴位体表电刺激)和Ⅱ组(对照组)各62例。Ⅰ组患者于手术后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行穴位体表电刺激,2次·d-1,每次刺激时间为25~30 min,连续治疗3 d;Ⅱ组患者不给予穴位体表电刺激。结果Ⅰ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1.6%),Ⅱ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16.1%),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正确的穴位体表电刺激配合对症护理对预防老年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能显著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按压配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的作用。方法将21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5例。对照组妇科手术后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按压并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双下肢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下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5.7%vs 14.3%,3.8%vs 12.4%,P〈0.05)。结论穴位按压配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的效果。方法对245例实施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制定围手术期防止术后DVT的预见性护理干预计划,包括术前护理干预、术后预见性护理干预等。结果本组245例均为创伤性骨折和DVT高危险因素患者,仅6例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2.45%),经及时治疗及精心护理血栓溶解,未出现肺动脉血栓栓塞及死亡病例;其余239例患者随访10~12个月,未发生下肢DVT。结论多途径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DVT发生。  相似文献   

8.
运用下肢深静脉血栓评估表对胰腺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护士操作可行性及临床效果等方面评价,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反映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危险因素,根据评估结果有效预测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对患者实施个性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疾病的预防及综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病呈上升趋势,据估计我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后遗症病人约为3 500万。而DVT更是关节置换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血栓形成,栓子脱落,可致肺栓塞,对术后患者造成更为严重的损伤,可使患者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DVT形成给予早期的诊断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波治疗仪治疗在预防卵巢癌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100例卵巢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及营养治疗,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波治疗仪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3 d及术后第5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下肢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肿胀、下肢疼痛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5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下肢血流平均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下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而对凝血机制无影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梯度运动挤压仪在预防妇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妇科大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达20%,术前术后均采取不同护理干预,其效果不理想(对照组);2012年1月引进下肢梯度运动挤压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将两组采取不同护理干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两组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术后应用梯度运动挤压仪,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运动训练综合护理干预比单纯采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更显著。结论:应用梯度运动挤压仪对预防妇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对5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预防及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 5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平均住院(25.2±3.7)d,均治愈出院。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积极的物理及药物治疗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可导致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后遗症[1]。没有进行有效治疗和良好控制的下肢静脉血栓病人中至少会有1/3发生恶化,甚至形成肺栓塞,因此积极治疗非常重要,尤其下肢静脉血栓的急性期后抗凝时间长短的选择,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复发,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和护理体会。方法:对病程〈1月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2例采用抗凝、溶栓和祛聚治疗。结果:42例中,基本痊愈26例,好转16例,其中病程〈7d的22例中,基本痊愈16例好转6例。结论:应用中、大剂量尿激溶栓治疗可有效溶解血栓,结合抗凝祛聚治疗可防止血栓的蔓延及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牵引治疗的功能锻炼指导及护理体会。方法2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折经手法复位后,在无菌技术操作下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术,护理人员指导功能锻炼及精心护理。结果280例中,平均住院45 d,无1例发生并发症,且功能恢复快,免除手术痛苦。结论做好功能锻炼及护理可以有效预防褥疮、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僵直、泌尿系结石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从而达到护理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下肢闭合骨折围术期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77例围术期行患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的下肢闭合骨折患者并发DVT(包括髂外脉血栓、股静脉血栓、腘静脉血栓、胫后静脉血栓、比目鱼肌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共发现DVT193例(占17.9%);术前发现171例(占88.6%),其中的126例(占73.7%)患者坚持手术治疗。DVT发生情况:(1)急性和亚急性血栓138例(占71.5%),血栓慢性期30例(占15.5%),混合期血栓25例(占13.0%);(2)DVT多部位同时存在152例(占78.8%),单发仅41例;(3)96.4%的急性和亚急性期血栓发生在髂外静脉至胫后、腓静脉上段水平,90.0%的血栓慢性期发生在小腿肌肉丛静脉;(4)82.4%的血栓致深静脉大部分或完全阻塞,17.6%的血栓致深静脉小部分阻塞;(5)患者年龄70岁以上60例占31.1%;(6)骨折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和冠心病等共75例占39.0%;(7)多发骨折101例,单发骨折92例;(8)下肢骨折后7~14d发生DVT102例占52.8%。结论下肢闭合骨折围术期并发DVT较多见,尤以术前更多见;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梗死等是下肢骨折术前并发DVT的易感因素;下肢骨折手术前应进行CDFI排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系统化干预方案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干预方案不同分为干预组及常规组各42例.干预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系统化干预措施,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干预,比较2组患者PLT、FIB、TT、APTT变化;使用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术前应用弹力绷带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 00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弹力绷带,比较两组术后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实验组2例发生DV...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超声检查在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前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01-2022-04月收治的1 000例髋部骨折患者,其中粗隆间骨折498例(男261例,女237例)、股骨颈骨折502例(男201例,女301例)。术前常规行双侧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判断其有无下肢DVT形成。结果 术前粗隆间骨折患者DVT阳性率为21.89%(109/498),股骨颈骨折患者DVT阳性率18.92%(95/502)。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前实施下腔静脉造影滤器植入术16例,股骨颈骨折术前实施下腔静脉造影滤器植入术14例,总植入滤器比例3.0%。结论 髋部骨折患者易发生DVT,术前常规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及时准确检出DVT部位,对术前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358例,术后均通过超声检查下肢静脉,主要观察双侧下肢深静脉的结构及形态,静脉内部回声、多普勒血液流动频谱,以及彩色血流影像图。结果:358例中经超声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39例(血栓组),未发现任何血栓者219例(对照组),均诊断为周围性血栓;两组患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基于股、腘静脉管内直径、血流变情况,血栓组患者分别高于或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下肢静脉血栓敏感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著优于D-二聚体检测,临床检测准确率较好。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明显判断是否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者,还能判断血栓形成程度、阻塞波及范围情况,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