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四种秋色叶树种转色期叶色变化的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秋色叶变黄的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银杏(Ginkgo biloba)和秋色叶变红的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为试验材料,测定观察其9月22日到10月20日秋冬转色期色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色变化情况,探讨其秋冬转色期叶色变化的生理特性,并确定其最佳的观赏时期。结果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在不同叶色的树种间差异较大,但整个变色期变化趋势较平缓。叶绿素含量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比值变化均呈下降趋势。秋色叶变红树种中花色素苷的含量显著高于秋色叶变黄树种。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单峰曲线,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可以促进花色素苷的合成。花色素苷与叶绿素含量之比均呈上升趋势。秋色叶变黄的白蜡和银杏在10月13日左右为最佳的观赏时期,秋色叶变红的元宝枫和火炬树分别在10月6日左右和10月下旬呈现出最佳的观赏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秋色叶树种元宝枫为例,测定转色期内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可溶性糖含量及p H值,分析各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绿素质量分数在转色期内整体呈下降趋势,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下降趋势具有同步性;类胡萝卜素变化趋势较为平稳;花青苷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变色后期上升速率大于初期,末期相对变化较为平稳;叶片中p H值变化趋势不大,均在4~5.5之间,后期p H值小于前期;秋色叶树种叶色的表达,不仅取决于各质体色素含量的变化,同时与不同色素间比例变化情况有关;叶绿素a与叶绿素总量、叶绿素b与叶绿素总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与花青苷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短序润楠(Machilus breviflora)是华南地区的乡土树种,其春叶观赏期呈现艳丽的彩叶景观且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园林应用前景。为进一步筛选和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优良的乡土彩叶树种,通过测定春叶不同新叶期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等色素含量及叶片pH值,以探讨新叶不同时期及种内不同个体间的色素种类及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短序润楠不同植株之间的色素含量存在差异;短序润楠春叶的叶色变化主要由叶绿素a和花色素苷含量决定,花色素苷含量的高低及降解速度一定程度决定春叶颜色和观赏期长短;类胡萝卜素在春叶期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且对春叶期彩叶色影响较小;叶片pH值与花色素苷的呈色有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光质处理对翠云草叶色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半年生长势良好的盆栽翠云草为试材,设绿色光质处理R_1、红色光质处理R_2、黄色光质处理R_3、紫色光质处理R_4共4个处理,以白色光质处理R0为对照,进行不同光质处理6个月后,比较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含量变化,研究不同光质处理对翠云草叶色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光质处理R_1下花色苷含量最高,叶色表现出特殊的蓝绿色;白色光质处理R_0下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而花色苷含量最低,说明翠云草叶片受到胁迫,叶片呈现的红色是类胡萝卜素的颜色而不是花色苷的颜色。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光质处理对翠云草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影响极显著,而对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早熟桃夏季红叶现象的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早熟桃夏季红叶现象的生理机制,以采果后叶色变红现象明显的‘早美’和‘春蕾’两个早熟桃品种为试材,分析夏季叶色转变过程中叶片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花色素苷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净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早熟桃果实采收后叶片可溶性糖大量积累,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等花色素苷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增加。叶片转色初期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变化较小,与叶片花色素苷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叶色转红之后PAL 和CHI 活性与叶片花色素苷含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境条件下山麻杆叶片色素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山麻杆新叶为材料,测定了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山麻杆新叶中各色素含量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其中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升高,花色素苷的含量则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花色素苷在山麻杆叶片呈色中起主导作用。在全光照条件下,山麻杆新叶观赏价值高,且观赏期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石榴品种发育期果实品质和叶片指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为有效调控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石榴品种‘泰山红’和‘泰山三白甜’为试材,利用滴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对其发育期果实品质和叶片指标进行测定。【结果】2个品种发育期果实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两个品种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P0.05)。两个品种维生素C含量随果实发育均逐渐增加,‘泰山红’发育后期(9月15日后)维生素C含量迅速升高,高于‘泰山三白甜’,与其差异极显著(P0.01)。‘泰山红’发育期花青苷含量逐渐升高,9月5日后进入迅速增长期,一直高于‘泰山三白甜’,后者花青苷含量变化幅度较小。两个品种总黄酮含量均在幼果期(7月15日)和成熟期(10月5日)出现峰值。两个品种发育期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可溶性糖、花青苷和总黄酮含量整体上逐渐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发育后期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两个品种果实中可溶性糖与花青苷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与花青苷、总黄酮呈显著正相关,花青苷与总黄酮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花青苷与果实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固酸比呈显著负相关,叶片总黄酮含量与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石榴品种发育期果实品质和叶片指标差异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有利于果实中花青苷的合成。叶绿素含量增加有利于叶片中花青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形成。不同石榴品种果实品质和叶片指标相关程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植物叶色呈色机理及化学物质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片细胞内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这几种色素在叶片中的含量、比例、分布决定着叶片颜色。蔗糖、柠檬酸、水杨酸、赤霉素等化学物质对植物叶色的呈色和观赏期有一定的影响。现从植物叶色呈色机理、化学物质对植物叶色的调控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化学物质对叶色呈色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紫薇品种‘金薇’和‘金薇’野生型为试材,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比较了供试‘金薇’及其野生型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测定了不同时期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的含量。结果表明:‘金薇’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均呈现异常,叶绿体内基粒和基粒片层较少,线粒体内部有空腔,嵴发育不完全;‘金薇’叶片内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等4种色素的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总叶绿素含量减少的程度大于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低至2.0左右,这是导致‘金薇’叶片呈现黄色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义  刘敏 《北方园艺》2012,(10):16-19
从6~8月各品种果实着色前夕开始,每隔7d采摘红色的"大红李"、青色的"萘李"和黑色的"黑宝石"3个品种的果实,测定并比较了各品种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果皮色素变化的差异及与果肉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黑宝石"和"大红李"花青苷含量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呈略微下降趋势;"萘李"的花青苷含量极低,且变化不大,叶绿素含量则先升后降;3个品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均缓慢上升。"萘李"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一直极显著或显著地高于"大红李"和"黑宝石",而花青苷则极显著或显著地低于2个品种。"黑宝石"和"大红李"花青苷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而与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个品种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酸含量间相关性表现不一致;2个品种叶绿素含量与糖、酸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萘李"3种色素的含量与糖、酸含量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说明"大红李"和"黑宝石"着色可能由花青苷含量决定,而青色的"萘李"则由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决定。  相似文献   

11.
越橘叶片秋季变色期间花青苷和叶绿素的变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彬  杨俊枫  高源  潘美娜  侯智霞 《园艺学报》2017,44(12):2361-2371
以4年生‘北陆’越橘为试材,对秋季叶色变化期间花青苷和叶绿素的含量和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色变化,花青苷总量升高,越到后期增幅越大,叶绿素总量下降,初期降幅较大;全绿叶片中解析出5种花青苷组分,随叶色变化组分增多,全红叶片中解析出11种组分,分别属于飞燕草素、牵牛花素、锦葵色素和矢车菊素;飞燕草素–3–O–阿拉伯糖苷、牵牛花素–3–O–葡萄糖苷和牵牛花素–3–O–半乳糖苷是主要的花青苷组分,共同主导了花青苷总量的变化趋势;飞燕草素和牵牛花素总量随叶色变化增加,但比值不变;叶绿素a与叶绿素b变化趋势一致,但叶绿素a含量较高,变化幅度较大。综合分析认为,花青苷积累量的增加和叶绿素积累量的减少是叶片变色的关键因素;飞燕草素与牵牛花素是主要的两类花青素,其含量和配比可能决定了叶片的红色;‘北陆’叶色变化过程中主要积累3种花青苷组分:飞燕草素–3–O–阿拉伯糖苷、牵牛花素–3–O–半乳糖苷和牵牛花素–3–O–葡萄糖苷,影响了花青苷总量及主要色素的配比,进一步影响了叶片颜色。  相似文献   

12.
以凤仙花的9种花色株系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测定花瓣、叶片和茎干的色素物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可滴定酸含量,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瓣越红,花青苷含量越高,且差异显著;橙色、浅红和白色花瓣的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显著低于深红色系花瓣;粉红、浅红和紫红色花瓣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色系花瓣;但紫色花瓣中花青苷含量较低,说明其主要色素物质可能不是花青苷.此外,在叶片和茎干内也检测到了少量的花青苷,花色越红其含量越高.各试材间叶片叶绿素a含量差异不大,而红色花瓣的株系叶片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显著高于白色和浅红色株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瓣可溶性糖含量与花青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类黄酮含量与叶片淀粉和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花瓣总酚含量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片可滴定酸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茎千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对黄皮果实3个发育阶段的部分生理指标进行了检测,发现叶绿素、可溶性蛋白随着果实成熟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先降低后升高,到达风味最好的褐色时含量最高。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在绿色果实中含量最高,分别为0.171mg/g和170.86μg/g,而在黄色果实中的含量最低,分别为0.052mg/g和126.1μg/g;花色素苷含量在果实从绿色到褐色的整个发育过程变化量较少,在0.046~0.052mg/g之间。初步推断,黄皮果实着色可能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而与花色素苷的合成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14.
苹果果实发育期果皮色泽与色素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色泽野生种质"东北黄海棠Malus.prunifolia(Willd.)Borkh.""冬红果M.prunifolia(Willd.)Borkh.""早白海棠M.asiatica Nakai"果实为试材,对果实发育不同时期果皮色泽、果皮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类黄酮和总酚等色素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果皮色素、色差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种质苹果发育过程中果皮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总酚和类黄酮整体呈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在东北黄海棠近成熟期含量略有上升,总酚和类黄酮在东北黄海棠花后50d到成熟期含量逐渐上升;冬红果近成熟期果实果皮花青苷含量增加,其他2个种质花青苷含量变化呈略微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花青苷、类黄酮、总酚以及L*值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叶绿素与类黄酮、总酚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L*值与花青苷、总酚、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不同种质苹果皮色差值、各色素之间的相关性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兰叶色突变体生理生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兰春剑‘隆昌素’和其叶色突变体‘叶艺隆昌素’为试材,通过测定组培苗叶片及根状茎增殖重量、分化率及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了生理生化特性对叶色突变体增殖与分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叶艺突变体根状茎增殖、分化能力及分化苗平均株高均降低。叶色突变体试管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6.71%、15.86%、16.49%,且在叶色突变体根状茎分化成苗的过程中,叶绿素b含量增加,而叶绿素a含量降低,而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高。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升高;活性氧清除酶系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可见叶色突变体的增殖与分化效率与其生理生化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吴江  程建徽  杨夫臣  谢鸣  雷鸣 《果树学报》2007,24(4):444-448
以红色类型红地球和白色类型无核白鸡心为试材,研究了南方设施栽培条件下欧亚种葡萄果实着色与糖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果实成熟过程中,2种颜色类型葡萄果皮与果肉中均以己糖(葡萄糖、果糖)积累为主,2者比例呈下降趋势,浆果成熟后2者含量大致相同,糖是葡萄果实着色的重要影响因子;红地球果皮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与果皮、果肉中糖积累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花色素苷的形成与果皮、果肉中葡萄糖的积累正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白色类型无核白鸡心果皮中不积累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的变化与果皮、果肉中糖积累相关性相对较高,其中与果皮中葡萄糖的积累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生态因子及矿质元素对红花槭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晓  陈刚  张冬梅 《北方园艺》2012,(13):86-88
分别对不同时期红花槭叶片中的色素含量及矿质元素(包括全N、全P、全K、全Cu、全Fe、全Zn)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生态因子(温度、湿度等)对红花槭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色素苷含量在红花槭变色期大幅增加,是导致其变色的主要色素;大量元素含量7~9月变化相对稳定,是进行叶分析的最佳时期;花色素苷与全P、全Fe、全Zn和昼夜温差呈显著正相关,有计划地提高P和Fe、Zn的施入量以及加大温差,可以促进花色素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观赏海棠叶色变化规律与色素组分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9个观赏海棠品种的叶片为试验材料,在7—9月利用色差计对其叶色参数(色彩亮度L*、色彩饱和度C*、色相角h°)进行测定,并观察叶色变化,分析观赏海棠品种的叶片色彩在CIELCH色空间中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品种间的叶色变化及其变化规律,为优良育种工作及园林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并利用光谱仪对色素组分(花青素Anth、类胡萝卜素Car、叶绿素Chl)进行测定,研究不同的海棠品种在7—9月的色素组分动态规律,为海棠观叶时期的筛选以及改良叶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7—9月,海棠各品种在色彩参数L*、C*、h°维度方向上主要表现为7月最为集中,9月局部分散,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多数品种的L*和C*随时间逐步上升,在色度角h°的方向上,呈现整体上移的趋势,并且大多处于90°左右,即分布于h°的黄色区域。在7—9月,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三大色素中叶绿素所占比重最高。由此可见,叶绿素主要决定了海棠叶片色彩的基调,而花青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高低给叶片色彩增加了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基因型茄子果实发育过程中色素与可溶性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茄子果实颜色不同的4个品种为试材,测定了茄子果实发育过程中花青素苷、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并分析了色素和可溶性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茄子果色由花青素苷和叶绿素共同作用,各色素含量因基因型而异,紫色茄子花青素苷在果实形成后期迅速增加,叶绿素递减,绿色茄子则相反。茄子果实中蔗糖和葡萄糖等还原糖是主要的可溶性糖。在果实形成后期蔗糖、葡萄糖和总还原糖都是紫色茄子大于绿色茄子。紫色茄子果实的花青素苷与蔗糖、还原糖及低聚糖的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绿色茄子果实叶绿素和总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茄子果实花青素苷和叶绿素的积累是两个独立过程,两者的积累都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密切相关,而且相关性存在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20.
银川市常见园林树木落叶物候观察及叶片变色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丽华  石雯 《北方园艺》2010,(2):119-123
对20种常见绿化树种进行落叶物候观察及不同时期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花青素相对含量的测定,探讨了叶色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物候的变化,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急剧下降,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花青素相对含量升高,并且叶片绿色逐渐褪去,各色素的相对含量在不同时期均呈现极显著差异。因此,树木落叶物候期及叶色变化与叶片中色素含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