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合作,研究出了“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后,1980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之一。几年来,我省不少单位对这个小麦高产稳产的科学管理方法进行学习推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增产效果。但是,由于部分单位对此法领会得不好,对本地不同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得不够,因而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为了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相似文献
5.
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小麦器官建成的同伸规律与肥水效应等有关研究资料,在进行验证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研究了小麦不同叶龄与穗分化进程的对应关系,提出以“叶龄余数”做为鉴定穗分化和同伸器官的生长发育进程的外部形态指标;并在总结研究北京郊区和全国小麦高产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W型和V型两套“叶龄指标促控法”,1975年以来在北京郊区推广,获得了较显著的增产效果,并逐步纳入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1980年“叶龄指标促控法”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 相似文献
6.
<正> 为充分挖掘玉米生产潜力,潜江市推出了玉米叶龄促控高产栽培新技术,力争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全年粮食增产挑重担。玉米叶龄促控高产栽培方法,是根据玉米的外部长相(叶片生长)与内部分化(穗部发育)的关系来确定栽培措施的一项新技术。近几年来,通过对紧凑型杂交玉米叶片生长规律的系统观察和研究,发现玉米叶片生长与根、茎、叶、节、穗和粒等器官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同伸关系,在栽培上根据叶龄的不同差数期,既可判断植侏体内器官的发育进程,又可将不同差数期的形态指标,作为促控管理的诊断标志,采取相应的农艺措施,实现促控器官的相应效益。自1991年以来,潜江市在春、夏和秋种玉米生产上,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8万公顷,平均单产9772公斤/公顷,分别比常规栽培方法增产25.3%。1996年,笔者与王场、高石碑、张金等镇农技站举办的1033.4公顷春、秋玉米连作示范样板,平均单产11250公斤/公顷。与园林办事处举办的春玉米高产田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叶龄不但与分蘖的生出有明显的同伸关系,与茎的伸长与次生根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关系。例如当主茎第四叶的叶片伸长时,第三片叶的叶鞘,第二片叶着生的节间以及第一片叶叶鞘茎部的分蘖和节根也都同时伸长,这就是同 相似文献
8.
玉米叶龄促控栽培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叶片生长同其他器官的生长发育明显相关,根据叶龄的不同差数期,即可判断植株体内器官的发育进程,利用叶龄差数指标确定的促控栽培措施,具有直观、准确和易被生产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11.
《中国农业信息》编辑部 《中国农业信息》2007,(4):5
1.1~5叶期要早施分蘖肥,可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在第一片真叶未展开时施用(未用种肥的每667m2施尿素6~8kg),能促使3~4叶的分蘖多生快发。 相似文献
12.
开春以后,合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进行化学调控,可以调节麦株的生长发育,增强抗逆能力,促进早熟,确保优质高产。现将笔者总结出的小麦开春后化控“一二三四”喷法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高产小麦生产实践的体会,结合1992年的麦播基础,对我省高产小麦提出“三促两控”栽培管理法,现予以简要介绍,供小麦高产开发田田间管理参考。一.“三促两控”的依据“三促”,是指促穗数、促粒数、促粒重。“两控”,即为控无效分蘖、控贪青晚熟。小麦亩产量是由每亩成穗数、单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组成。在一定条件下,三因素的发展往往是相互制约的。只有当它们相互协调,达到最佳状态时,才能造就高水平的产量。这个最佳状态的组合,必须按照高产小麦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为的加以调 相似文献
14.
15.
选用3个有代表性的弱春性小麦品种,在河南省18个试验点种植,研究了冬前积温(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及冬前壮苗叶龄指标的确定。结果表明,冬前积温与小麦产量存在二次回归关系,冬前积温在590℃时产量最高,表明此积温下的播期是河南省弱春性小麦的适宜播期。随冬前积温增加(播期提早),弱春性小麦冬前长1片叶子所需要积温增加,冬前积温350~770℃,长1片叶子所需要的积温在57~84℃。根据适宜冬前积温长1片叶子所需积温推算,河南省弱春性小麦冬前应处于六叶一心期,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冬前积温获得高产,又能保证弱春性小麦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不同小麦品种经济合理肥水指标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不同小麦品种对肥水的经济利用各有自己的合理指标。本文研究了耐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不同水分处理的反应,从产量构成因素、养分吸收及耗水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并对各处理进行了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为小麦生产合理选用品种及经济合理用水提供了有关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