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半湿润偏旱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 于2007-2010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渭北旱塬旱农试验站, 研究了不同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3个沟垄集雨处理, 分别是垄上覆盖地膜+沟内不覆盖(P1)、沟内覆盖小麦秸秆(P2)、沟内覆盖液体地膜(P3)处理, 以传统平作(CK)为对照。P1、P2和P3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前期0~20 cm和20~100 cm的土壤贮水量, 其中以P2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显著, P3处理由于液态地膜的降解, 仅在小麦生长前期有一定的蓄水保墒作用, 在小麦的生长后期与P1处理无显著差异;各沟垄集雨处理100~200 cm土壤贮水量与CK无差异。P2处理对冬小麦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影响最大, 3年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6.7%和60.3%。以P2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 3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对照提高39.3%和35.6%;且P1和P3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 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二元沟垄集雨覆盖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适宜在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6月2日,我所与襄汾县农委、农发办、农机局组织襄汾县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手160余人,对我所承担的"临汾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新品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高产样板田进行田间观摩,同时进行了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田间作业及室内技术培训。项目推广的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技术,小麦增产效果明显。通过田间调查和测产,150亩小麦高产田,田间亩穗数53.6万穗,比传统行播增加8万穗,产量达630公斤,增产15%左右;使用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实现秸秆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不同田间持水量对马铃薯根系生长的影响,提高西北地区马铃薯产量。于2018在大田遮雨棚内进行,以马铃薯品种海斯薯为试验材料,采用膜下滴灌的灌溉方式。根据不同田间持水量梯度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T1:85%~95%、T2:75%~85%、T3:65%~75%、T4:55%~65%、T5:45%~55%和T6:不灌水处理),研究不同田间持水量对马铃薯根系特性、产量及其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田间持水量的下降根系分布逐渐加深,在田间持水量大于45%,根系主要分布在垄面0~10 cm处;当田间持水量小于45%时,根系主要分布在垄侧20~40 cm处。持水量高于65%处理下的块茎产量和大薯率高于其他处理,补偿效应显著(P<0.05);其中,持水量75%~85%处理下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884.06 g/株,较T6处理增产257.61%。相关性分析发现,田间持水量与垄面根长、根表面积、大薯率和块茎产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垄面根系长度和表面积与马铃薯块茎产量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田间持水量大于65%时,能显著提高垄面的根长、根表面积和产量,其中,持...  相似文献   

4.
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红 《科学种养》2010,(1):14-14
<正>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可分为以下3种模式:一是大垄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模式即将原来的两条宽为65厘米的小垄改为畦面宽为130厘米的1条大垄,在大垄上种植两行玉米,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90厘米,垄间形成自然通风透光的通道,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田间郁闭的问题,而且还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主栽作物(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和花生)采用垄膜沟种田间微集水栽培方式,使自然降雨向沟内富集,能够改善作物根区土壤水分环境,提高农田降水资源利用率。垄膜具有产流和控制农田土壤水分蒸发的双重作用,既可增加土壤贮水量,又能减少作物棵间蒸发,有效抑制了农田水分的非目标性输出。通过2018—2019年垄膜沟种田间微集水栽培方式,春玉米增产19.36%、高粱增产38.24%、大豆增产30.44%、谷子增产19.33%、花生增产3.46%。垄膜沟种田间微集水栽培方式对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增产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且田间微集水栽培省工省时,一年挖沟可多年利用,该项技术还有减少地表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增加地温、减少田间杂草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光照强度对东北春玉米土壤物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改变玉米垄向栽培,明确不同光照强度对玉米高光效生产差异性。此试验通过设计东西垄、南北垄、东南西北垄、西南东北垄四种垄向(4种不同光照强度),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玉米垄体温度、垄沟温度、土壤相对含水量及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4种光照强度对垄体温度总体表现南北垄>东西垄>东南西北>西南东北,垄沟温度总体表现东南西北>南北垄>东西垄>西南东北,土壤相对含水量总体表现南北垄>东南西北>东西垄>西南东北,产量总体表现西南东北>南北垄>东西垄>东南西北,但所有测试指标处理间均未达差异显著水平,说明垄向栽培方式不是影响土壤物理指标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试验数据和生产实践,黑龙江省采取南北垄和东西垄更有利于田间作业,降低作业成本。  相似文献   

7.
以3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起垄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栽培可以提高灌浆初期小麦旗叶及子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灌浆后期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含量,但不同基因型品种之间存在差异。起垄栽培可以显著提高藁麦8901和郑麦975子粒蛋白质含量,而对弱筋品种豫麦50号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纪耀坤 《种子科技》2023,(23):43-45
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增效明显的高产栽培技术,主要体现在扩大播幅、增加播种行距、精准控制播种量、籽粒播种均匀等方面,可有效改善传统小麦条播缺苗、缺垄、麦田通风等问题,促使小麦健壮生长。从冬小麦宽幅播种前期准备、宽幅播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田间管理三方面入手,围绕选种、整地、播种、水肥、病虫害等环节介绍播种管理技术,以期为实现冬小麦增量提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在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水稻秧苗两两成组,整齐地排列在田间。和传统的种植方式不同,这些水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这正是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在当地大力推行的"高光效种植模式"。这种看似简单的栽种技术却能够有效提高粮食产量,被不少农业专家直呼为"耕作革命"。高光效种植模式就是将田地的垄向调整至磁场南偏西18~20度,以达到最佳光照。同时,采取宽窄行组合垄种植法,可以提高垄间透光率。  相似文献   

10.
作物生长模型是在田间尺度上开发的,而区域尺度上的作物生长信息更受决策部门的关注。作物模拟从单点研究发展到区域应用需要解决升尺度连接(Scaling-up)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本文利用以经纬度为权重的IDW空间插值法对气象数据和与温度有关的作物参数进行空间插值;根据华北冬小麦的品种地带性分布特点进行了冬小麦品种参数  相似文献   

11.
旱地冬小麦膜侧沟播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主要技术,主要采用单垄全地膜覆盖、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通风透光为一体,最大限度集雨、保墒、增温、增光、通风,是旱作农业中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探寻黄淮海平原井灌区冬小麦适宜的调亏灌溉控制指标,通过3季(2015-2017年)不同灌水下限与灌水定额(30、60、90、120和180mm)2因素组合试验,研究调亏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灌水下限分别为:轻旱(LD),冬小麦苗期至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田间持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FC)的50%、55%、60%和50%;中旱(MD),冬小麦苗期至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田间持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40%、50%、55%和45%。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水定额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90mm灌水定额下,随灌水下限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基于CRITIC赋权的TOPSIS法构建冬小麦综合效益多目标优化模型获得的结果与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析法获得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均表明LD60处理最优。综合考虑,为实现本地区冬小麦稳产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双重目标,冬小麦适宜采用轻旱胁迫下灌水定额为60mm的调亏灌溉控制指标。本结论可为黄淮海平原井灌区冬小麦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北部垄膜沟植田间集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土高原北部,采用起垄覆膜(垄上覆膜种植马铃薯,垄沟种植谷子)的垄沟间作田间集雨补灌栽培并结合增施氮、磷、钾化肥,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该技术可大大提高化肥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有明显的集雨增墒效果,同时采用起垄覆膜种植马铃薯与垄沟种植谷子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工程集雨,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进行节约化农业经营。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不降低玉米整体种植密度的条件下降低倒伏率和含水量,同时增加玉米产量,研究了玉米田的三空栽培模式技术,即:间隔空垄、割秆空顶、横向空地相结合的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间隔空垄数:播种垄数=2:12,割秆处理垄数:未割秆处理垄数=2:4,垄长大于1000 m,每隔500 m,田间垂直于垄向空地2 m的三空栽培模式下,玉米倒伏率降低11个百分点,玉米籽粒含水量降低9个百分点,玉米增产20.32%。玉米三空栽培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玉米倒伏率和籽粒含水量,同时增加玉米产量。玉米三空栽培模式是适宜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省是冬小麦生产大省,随着冬小麦的发展,我省小麦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在小麦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小麦田间野杂麦和杂草的发生面积很大,加大了生产成本,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一、冬小麦田间野杂麦和杂草的概念、特点。麦田野杂麦是指具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区生产上常因夏玉米收获较晚而导致冬小麦播种亦较晚,进而引起小麦产量降低的问题,探讨山西省南部播期配套播种方式的最优模式。研究基于山西省垣曲县晋垣惠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旱作麦田,研究了3种播种处理10月13日+小麦宽窄行机械化探墒沟播,10月23日+机械化垄盖地膜沟播,11月7日+机械化露地条播对小麦品种烟农21农艺性状、产量及干物质累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垄盖地膜沟播有利于促根生蘖积累干物质,然后依次是探墒沟播和露地条播;灌浆期,探墒沟播小麦的茎高明显高于垄盖地膜沟播和露地条播,随灌浆进程推进,探墒沟播小麦的功能绿叶面积持续时间长,且灌浆高峰开始早,因而利于增加小麦穗粒质量,提高产量,比露地条播增产53%。探墒沟播方式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区的旱地麦田具有推广应用潜力。为我国一年两作区旱地冬小麦建立一套适合的高产高效播种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北方冬小麦产区,水资源普遍短缺。随着产量的提高,迫切要求掌握高产冬小麦的需水量。为了准确确定冬小麦需水量,以陕西省宝鸡峡试验站冬小麦田间和蒸渗器试验资料为基础,并收集了大量有关资料,分析研究得出了中壤土等冬小麦的需水量与其产量的关系。其在最高产量15000kg/hm~2以下近似呈直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以及作物对重金属吸收的敏感期,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进行不同浓度Cd微污染水灌溉,分析Cd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含量及其随生育期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与清水相比,含Cd微污染水灌溉显著性增加冬小麦表层0~10 cm土壤Cd含量,冬小麦地上部分带走量远小于灌溉输入量,影响土壤Cd平衡;灌浆期是冬小麦吸收Cd的敏感期,不适宜微污染水灌溉;含Cd微污染水灌溉降低冬小麦籽粒的饱满度,显著降低冬小麦的产量。总之,含Cd微污染水灌溉尤其在灌浆期显著性影响土壤-作物系统Cd平衡。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抗寒性鉴定方法有计算枯株、死茎的百分率法和田间目测法.通过2003-2004年度冬小麦的抗寒性试验,鉴别出14个供试的冬小麦的抗寒性能,从而筛选出适宜在天津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20.
微喷补灌对麦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昕楠  林祥  谷淑波  王东 《作物学报》2019,45(6):879-892
黄淮海麦区水资源短缺,探明畦灌和微喷补灌对麦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调节的差异,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2016—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设置畦灌和微喷补灌两处理,研究其对麦田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率,及冬小麦各生育阶段棵间蒸发量、蒸腾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补灌处理与畦灌处理相比, 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率增加;冬小麦返青后春季分蘖明显减少,返青至拔节期的棵间蒸发量和蒸腾量及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均显著减少;籽粒产量无明显变化,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说明微喷补灌可以改善麦田土壤物理性状,优化冬小麦群体结构,通过减少棵间蒸发和植株无效蒸腾降低麦田耗水量,从而在维持高产水平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