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黄麻叶柄色、叶形、腋芽均属质量性状,据观察红叶柄、长叶形、有腋芽在F1代均呈显性。2.黄麻的叶柄色、叶形、腋芽在F2的分离规律是:一对相对性状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3:1;两对相对性状有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三对相对性状有八种表现型,比例为27:9:9:9:3:3:3:1。这是基本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同时也说明这些性状各为一对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四个性状不同,经多代自交的中国圆果黄麻品种为亲本,配制了四个杂交组合,对叶形、托叶形状二对性状的遗传关系和不定茅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形与托叶形状二对性状完全连锁或紧密连锁;有腋芽、无腋茅、不定茅的遗传涉及到二对基因的差异,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表现显性上位。  相似文献   

3.
水稻籼粳交F_2代结实率、株高、酚反应等性状分离的研究表明:①有广亲和粳稻亲本参与的籼粳交组合,F_2代的分离程度较小,③以02428作母本的籼粳交组合F_2代的稃尖色分离比例是1:1,与其它籼粳交组合不同;③本文所研究的几个籼粳交F_2代的稃尖色分离与结实率、株高、酚反应等性状分离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莱白花品系与黄花品系正反交F_1、F_2及BCF_1代花瓣颜色遗传表现,正反交F_1植株花色为乳白色,呈双亲中间型。F_2代分离出白、乳白和黄色三种花瓣色类型植株,白色和乳白色花植株数(311)与黄色花植株(117)数呈3:1分离。F_1与双亲回交后代分离出两种类型花色植株。与白花亲本回交后分离出白和乳白两种花色植株;与黄色亲本回交后,分离出乳白和黄花两种花色植株,且均呈1:1分离。表明,本文所应用的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对黄花呈不完全显性遗传。甘蓝型油菜的花瓣色受一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阔心形叶品种C11为母本,披针形叶品种C22为父本进行杂交,对其F1代群体的性状分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观赏性状方面,根据叶形,F1代群体分为阔心形和披针形2个组群,分离比率为1∶1。根据叶色,分为4个组群,分离比率为3∶2∶2∶1。第1组群,整个叶片粉色至红色,与父本相似,但叶色更加鲜艳;第2组群叶片中间粉色至白色斑点,与母本相似;第3组群,叶片中间红色,外围绿色;第4组群,整个叶片绿色,主脉红色。母本的主脉色为红色,父本为白色,获得的杂交后代主脉色为红色和绿色,分离比率为3∶1,绿色主脉与斑点色紧密连锁。母本的叶柄色为褐色,父本为粉色,杂交后代的叶柄均为红色。在数量性状方面,F1代的芽数、叶片数、块茎数和块茎直径表现为中亲优势,其中芽数和叶片数表现为高亲优势。因此,采用Cal.11和Cal.22作为亲本,产生的杂交后代变异丰富,可从中筛选出叶色更鲜艳、块茎产量更高、叶片数和芽数更多的优选单株。  相似文献   

6.
大豆不同叶形的品种间杂交后代叶形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叶形指数对5个长叶和圆叶品种杂交的F_1和F_2代的叶形表现的统计分析表明,F_1代叶形指数与长叶亲本比没有杂种优势,与圆叶亲本的杂种优势为119—133%,F_1代叶形指数与双亲中值呈显著的正相关(r=0.2913~*,与圆叶亲本的叶形指数差值最小,说明F_1代叶形接近双亲中值,而偏向圆叶亲本。并求得粒重与叶长的相关系数为-0.110,与叶宽为0.583~(**),与叶形指数为-0.440~(**)。叶面积为0.537~(**)。F_2代叶形的分离出现两个峰值,叶形指数分别为1.4—2.2和2.21—3.6,经卡方测验叶形指数1.4—2.2的分离株数对2.21—3.6为3:1的分离比率,在此范围内叶形的遗传属质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7.
大豆杂种后代的子粒性状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不同花色、粒形、粒重和脐色的48个品种配制成24个杂交组合,研究其后代子粒性状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近圆形×椭圆形,其F_1代为椭圆形,粒形指数和百粒重略高于中亲值;双亲花色相同而脐色不同的组合,无色脐×褐脐(或无色脐),F_1代均为无色脐,无色脐为显性,褐脐为隐性,其F_2代无色脐和褐脐的分离比例为3:1;双亲花色不同而种脐均无色的组合,F_1代为无色脐或蓝脐,蓝脐主要是白花亲本携带R基因所致,其F_2代蓝脐与无色脐的分离比例为9:7。种皮光泽度不同的品种杂交,F_1代种皮光泽度介于双亲中间,无显隐性之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双列杂交对花生叶片形状的遗传属性及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窄叶性状受显性基因控制,F_2代窄叶与宽叶的分离符合一对基因遗传(3:1)的分离比例。在不含典型窄叶亲本的组合中,叶片宽度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但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大于特殊配合力效应,说明叶形指数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遗传力较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圆果种黄麻品种不同形态特征与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带型的关系。实验表明,供试圆果种黄麻不同品种的体细胞染色体2n=14,具有一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核型均为中部着丝点。主要带型是着丝点带(即 c 带)、全带(即 w带)。有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四对染色体上,无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二对染色体上。随体的大小,以红茎、红叶柄品种的随体大,绿茎、绿叶柄品种的随体小,其中以红茎、红叶柄、无腋芽品种的随体最大(1.090μ×0.926μ),绿茎、绿叶柄、有腋芽品种的随体最小(0.722μ×0.660μ)。结构异染色质百分含量,以有腋芽品种的含量平均值高,无腋芽品种的含量平均值低,其中以绿茎、绿叶柄、有腋芽类型品种最高,平均为71.14%,红茎、红叶柄、无腋芽类型品种最低,平均为51.78%。初步认为圆果种黄麻品种间染色体的核型和 Giemsa 带型与其外部形态特征有着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于田间以种植感病品种病粒为感染行,并以田间采集的菌孢子进行接种的方法,对1984年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和1988年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与5个回交组合的F_1、F_2、F_3和B_1代抗感病性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表明:大豆霜霉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F_1代抗病性为完全显性,F_2代抗病单株与感病单株按3:1分离F_3代出现抗病系和抗病分离系,两类系的比例为1:2。F_1代与感病亲本回交,回交一代抗病与感病单株分离比例为1:1。F_1代与抗病亲本回交,回交一代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11.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抗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的品种(系)吉林21号、公交8107—12和公交8045—524—2与感病品种吉林20号杂交,研究抗病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吉林21、公交8107—12对SMV1号毒系的抗性是由两对互补基因决定的,F_1表现感病,F_2呈9感:7抗的分离比例。三个抗病亲本对SMY2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F_2呈3抗:1感的分离比例对SMV3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表现为隐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8个杂交组合F_1、F_2、F_3和B_1代的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大豆对灰斑病抗病性的遗传。结果表明:F_1代抗灰斑病为完全显性;F_2代抗病与感病按3:1比例分离;F_2代抗病单株后代(F_3代)即出现一定比例的抗病系。抗病性分离系与抗病系分离比例为2:1。F_1代以抗病亲本回交所产生的B_1代,均表现抗病;以感病亲本回交的B_1代,抗病与感病的分离比例为1:1。因此,大豆对灰斑病抗病性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  相似文献   

13.
棉花的表现型性状,即我们所能看到,或通过其他手段可以测试出来的性状,也象其他生物体一样,大致可分成两类,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质量性状一般是受少数一、两个基因控制的,遗传行为简单,杂交后F_2代分离时呈明显的不连续变异,基本上符合盂德尔遗传定律。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较多,遗传行为比较复杂,杂交后F_2代的分离差异不明显,而且呈连续状态,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遗传规律一般采用统计学来分  相似文献   

14.
小麦醇溶蛋白组分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醇溶蛋白在小麦杂种后代的遗传特点,选用2个小麦杂交组合(苏引10号×晋农190、晋麦47×晋农190),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pH 3.1)对其亲本及后代材料(F_1、F_2代)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醇溶蛋白在F_1代表现出共显性和倾母性(剂量效应)遗传特点;F_2代蛋白谱带发生分离,具体表现为:Gli-13.9、23.2、26.0、34.8、40.2、46.2、50.0、71.5、73.8等9个组分的分离符合一对基因的分离规律,而Gli-12.7、15.7、16.5、19.1、26.9、30.5、30.8、32.2、76.8等9个组分的分离符合两对基因的分离规律;Gli-17.8既不符合一对基因的分离规律,又不符合两对基因的分离规律.这表明前9种蛋白受控于一对基因,后9种蛋白受控于两对基因;最后一种蛋白尚无法确定,需借助双向电泳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花生辐射突变体质量性状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Gamma射线辐照花生产生的叶片白叶脉、叶较小突变体后代的遗传。结果表明,叶片白叶脉、叶片较小突变体后代分离出3种表现型:①所有性状与辐照前原品种相同;②所有性状与叶片白叶脉、叶较小突变体相同;③叶片白叶脉、叶极小、植株极矮、不结果。相应3种表现型的分离比例为1:2:1。认为白叶脉、叶片大小和植株高度是由同一基因位点控制的。高株对极矮株为显性,分离比例为3:1;白叶脉对黄叶脉是显性,分离比例为3:1;叶片大小是不完全显性效应,分离比例为1:2:1。叶片叶绿素含量与白叶脉无关,但与株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麦山农066559的紫粒、紫色花药和紫色叶鞘三个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山农066559和普通小麦SN1391为亲本材料,分析其不同杂交世代(正反交F1、F2、F3和回交世代BC1F1、BC1F2)的性状表型,进行紫色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籽粒而言,F3中紫色与白色的分离比符合9∶7,在BC1 F2中,该比例为1∶3,说明紫色籽粒由两对独立的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对于花药而言,F2中紫色与黄色的分离比符合1∶3,在BC1F1中,该比例是1∶1,说明紫色花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对于叶鞘而言,F2中紫色与白色符合3∶1的比例,在BC1F1中,该比例为1∶1,说明紫色叶鞘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此外,三个性状的联合遗传分析表明,紫粒与紫花药的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紫粒的一个基因与紫叶鞘基因之间存在连锁和互换现象.可见小麦山农066559的紫色籽粒、花药和叶鞘性状,具有不同的遗传控制基因和遗传规律,这些基因之间具有不同的连锁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以花色、花斑类型、花朵质地、株型大小、花朵大小等为蝴蝶兰杂交育种的目标性状,对Phalaenopsis‘Frigdaas Oxford’和Phal.SH49及其正反交后代群体的观赏性状进行分析,研究育种目标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与分离。结果表明:正反交F_1代的分离规律和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据主要花部性状特点分为4个组群(G01~G04),杂交F_1代在9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值表现均较中亲值明显降低,适合选育小株型或小花型后代个体;杂交F_1代在花底色、花斑类型、花朵材质等质量性状上变化丰富,不同花色的遗传能力与覆盖能力有所差别,存在较深花斑色覆盖遮挡住较浅花底色的花色表现,且出现了亲本没有的花斑变化,这些性状的分离特征和遗传倾向将给今后新个体或新单株的目标性状预测筛选提供更多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肖瑞芝 《中国麻作》1986,(3):1-4,F003
本文研究圆果种黄麻品种不同形态特征与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带型的关系。实验表明,供试圆果种黄麻不同品种的体细胞染色体2n=14,具有一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核型均为中部着丝点。主要带型是着丝点带(即c带)、全带(即w带)。有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四对染色体上,无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二对染色体上。随体的大小,以红茎、红叶柄品种的随体大,绿茎、绿叶柄品种的随体小,  相似文献   

19.
采用广义法、F_2代群体分离法和回交法估算圆果种黄麻开花期等性状遗传力、遗传进度,遗传变异系数与诸性状的相关系数以及该性状控制基因数目。结果表明,黄麻开花期性状在测试诸性状中遗传力最高,因遗传引起的变化或是环境条件影响程度最小。该性状最小控制基因数目为3对、呈不完全显性,分离规律呈偏斜常态分布,分离群体植株开花期居中间偏早的多,超亲频率约1.5~3%。开花期性状较强的世代传递力和早期稳定性,说明在低世代对该性状的严格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黄芥(Brassica juncea L.)与两个不同来源的褐籽类型芥菜型油菜杂交,研究黄芥黄色种皮的遗传。结果表明:黄芥的粒色主要受母体基因型控制,褐色对黄色为显性;F2和BC1世代株间乃至株内颜色不尽一致,但黄色单株和褐色单株能够明显区分,褐色和黄色的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例,证明黄芥的粒色主要受一对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修饰基因和环境的影响。黄籽和褐籽杂交F2代粒色与几个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证明除含油量与粒色密切相关外,其脂肪酸组分的平均值与种皮颜色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