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5年北京三元集团公司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产业结构向以“四大板块”为主的格局转变;产权结构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公司治理结构向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转变。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预计实现总收入29.0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333万元。实现上述目标需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2.
地方治理中府际权责配比关系关乎政府乃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治理要求转变传统政府管理逻辑,寻求府际关系向法治化、分权化、合作化转变。梳理了地方治理中府际关系的历史沿革,分析当下府际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治理中府际关系的改革路径:完善府际关系的法律规范;合理划分府际间职权;探索行政架构改革;促进政府间合作,构建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历史演进可以分为四大阶段,1949-1978年第一阶段,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巩固时期;1978-1992年第二阶段,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逐渐解体时期;1992-2002年第三阶段,政府主导型社会管理体制向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演进时期;2002年十六大以来第四阶段,现代社会治理体制的构建和发展新时期。演变的原因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成分多元化导致利益分化加剧;社会组织大量出现,公民社会兴起;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式面临社会管理新情况的新挑战。全球化时代风险社会对社会管理提出新要求;信息时代和网络虚拟社会的兴起。其演进的趋势:社会治理的主体从一元化到多元化、协同治理转变;从原来的国家和社会高度合一到逐步分离;体现为政府自身的变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互动;社会治理的手段复合化;社会治理体制的体系化。其当代启示有:社会治理体制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成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政府主导下的多中心社会治理模式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最佳选择;社会治理创新中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新时期社会治理体制应该遵循法治、服务、民本、参与和协商治理的理念;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联合国3大机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和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仍然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以20国集团(G20)、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非洲联盟为代表的区域和多边体系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美国仍致力于提升其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已从被动参与者向主动建设者转变、从粮食受援国向粮食援助国转变、从净引资国向净投资国转变,其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持续上升。面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新形势、新目标,中国要进一步加快角色转变,更加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加大对外农业合作与援助,提高欠发达国家的粮食供给能力;加强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升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治理中引入信息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是转变乡村治理范式、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实现野乡村善治冶的有效途径。乡村治理信息化促进基层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治理权力的多中心、网络化以及以服务为导向的基层观念转变。分析广东省的农村信息化推广实践袁发现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乡村治理相结合存在着形式主义、服务效能不佳、建设资源配置不足以及治理主体素质不高等嵌入困境遥要解决这一困境,实现“乡村信息化善治”,应从转变治理理念,以治理主体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引入社会资本夯实信息化建设物质基础以及提升农民信息化素质5个维度进行路径构建。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19,(11)
<正>乡村全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点上治理"向"全域治理"转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顺应社会治理规律、切合鄞州区情的全域治理和乡村善治之路,即"一核、三治、五共"的全域治理模式。该模式主要内容为:"一核",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三治",坚持自治、法  相似文献   

7.
农民合作社作为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大亮点。截至2014年底,农民合作社达到128.9万家,比上年底增长31.1%;入社农户超过9200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5.5%,比上年底提高7个百分点。农民合作社呈现出由数量增长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由注重生产联合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转变,由单一要素合作向劳动、技术、资金、土地等多要素合作转变的趋势,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合作社规模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指明了农村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的实现路径:树立正确政绩观,调整农村社会治理方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农村社会治理共识;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增强农村社会治理力量;贯彻群众路线,改进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作风;运用和规范网络信息,克服农村社会治理本领恐慌。  相似文献   

9.
种植业污染治理是推进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选取2001—2019年我国中央层级出台的154份种植业污染治理政策,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现有政策聚焦点进行总结,构建了“政策工具—客体—时间”三维分析框架对我国种植业污染治理政策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种植业污染治理政策主要关注改善农户施肥行为、绿色生产技术以及相关试点项目的示范与推广等;政策工具类型及其具体手段多样却分布不均,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自愿环境管制型3种政策工具使用比例为16.20∶15.33∶68.47;政策客体分布逐渐均衡但协同性有待加强,多政策客体频数占比相对较少,为22.64%;各政策客体选用的政策工具类型逐渐向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10.
李登瑞 《甘肃农业》2014,(17):55-55
彭阳县南山流域是2010年立项的生态经济型示范流域,该流域治理及建设重点是由生态型流域治理向生态经济型流域治理转变,让生态建设的效益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保到2002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3万吨、42万吨、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到2020年达到60%的战略目标,济南市畜牧业在内部结构调整中,明确提出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分散的粗放饲养向集约化规模饲养转变,由外延扩大数量型向内涵挖潜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资源无限使用向资源合理配置利用转变。  相似文献   

12.
依据2000-2010 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缓冲区分析识别道路网络的影响范围,在不同尺度下,基于该影响域范围,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多尺度下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转换的地形特征,得到了路网密度影响土地利用转变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1 000 m,并且福建省道路建设是导致林地、灌丛、湿地和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多尺度下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地形特征来看,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230~360 m,灌丛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00~180 m,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60~100 m,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10~200 m;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坡度7°以下;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南坡。从多尺度下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路网密度阈值来看,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1.98~2.27 km·km-2;灌丛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9~2.92 km·km-2;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61~3.01 km·km-2;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3~2.98 km·km-2。  相似文献   

13.
畜禽粪污治理政策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逐渐成为畜禽养殖产业不可忽视的部分,其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显现。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分析中国畜禽粪污治理相关政策的演化过程,对中国畜禽粪污治理相关政策进行阶段划分,结合中国现行畜禽粪污治理政策,分析畜禽粪污治理政策演变的动因,探讨畜禽粪污治理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畜禽粪污治理政策可分为粪污治理空白阶段、分散型自发综合利用阶段、强制治理与意识形成阶段、技术规范与理念普及阶段、综合治污与资源化利用5个阶段。推动政策演化的主体逐渐从政府向社会公众转变,政策演化方式逐渐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变,政策逐渐从笼统性、原则性向针对性、可操作性转变的特征。但是,政策系统性有待完善、治理主体间制衡关系较为复杂、政策执行与落实不到位、畜禽粪污治理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从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两个角度提出完善政策系统性、明确利益制衡关系、加强政策落实和促进畜禽粪污治理市场体系形成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内蒙古农牧业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区各级农牧业部门在2005年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通知要求,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要坚持“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和属地化管理原则,上下联动,打假扶优。要从加强源头治理、狠抓市场监管、强化服务指导和加强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入手,严把生产、流通和使用三个关口,努力推动农资打假工作,实现三个转变,即由重点抓市场检查向抓源头治理和市场检查并重转变,由重点抓案件查处向全程监管和案件查处并重转变,由重点抓打…  相似文献   

15.
水土流失防治是我区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南部山区八县(区)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近几年,坚持“垫淤结合,以垫为主、快速整平”和“山、水、田、林、草、牧”综合治理,基本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集中连片治理、由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榆林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几十年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由沙进人退转变为人进沙退"。荒沙地治理主要采用植物治理和搭沙障、设障蔽治理这两种方法,适地适树、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本土树种,合理栽植以达到防风固沙、治理沙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以来中央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新部署、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的新要求,值得每个城市深入思考与探索。本文积极适应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新常态,以宜春市袁州区灵泉街道灵泉社区为例,深入调研、分析典型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现状,查找制约中小城市网格化管理发展的问题症结,寻找实现从网格化管理向网格化治理转变、提升中小城市网格化治理水平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新"生产力的代表,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际化、信息化、绿色化、生态化、组织融合化等新特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制度绩效,并从生产关系方面引起了乡村治理主体及其结构的变化。传统基本主体"村民"向"职业农民"转变,"同质化"向"异质化""多元化"转变,治理格局向"一元主导多元参与"转变。这些发展变化反映了乡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运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治理主体及其结构体系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变。粮食生产在解决数量问题后向讲求品质质量方向转变;农业生产由单一粮食生产实现了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多业经营转变;农业由粗放式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是现阶段现代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利工作正在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传统封闭式的管理向现代开放式的科学管理转变;从侧重局部建设向注重提高整体效益转变;从偏重为防汛抗旱服务向多领域服务转变,从偏重实时原始数据的提供向注重水利数据深加工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