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1.生育期提前。暖冬年份小麦冬前生长快,叶龄平均8~8.6,小麦提早拔节。冬季叶龄较常年多0.6~1,小麦拔节期提前15~18天,抽穗期提前5~10天,成熟期提前3~5天,生育进程显著提前。2.个体偏旺,群体质量下降。暖冬年份冬前有效积温增加,加快了小麦  相似文献   

2.
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   综合生产实际和理论探索,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有四个方面。   1生育过程与季节不同步   暖冬年秋冬气温持续偏高,增加有效积温 150℃以上,冬前生长快,叶龄平均 4 15叶左右,提早拔节。冬季叶龄较常年多 1张~ 1 5张,越冬期平均缩短 10天~ 12天,小麦拔节期提前 20天左右,抽穗期提早 5天~ 7天,成熟期早 3天~ 5天,生育进程显著超前,致使生育进程与季节不同步,最佳气候不能充分利用,避不开灾害性天气对小麦的危害。   2个体偏旺,群体质量下降   暖冬年冬前积温增加…  相似文献   

3.
小麦"矮苗壮"拌种的生理特点及使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暖冬"现象以及"倒春寒"天气频发,小麦越冬期不明显,生育进程加快,容易造成旺长,冬春冻害时有发生。特别是播种偏早的稻套麦,前期旺长过早拔节的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安全生产。"矮苗壮"(系多效唑与强力增产素的复配剂)应用于小麦拌种,可以有效控制麦苗旺  相似文献   

4.
刘自成  杨虓  李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180-12183
利用庆阳市气象局气象资料和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冬小麦试验田试验资料,分析2003~2010年庆阳市冬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对该试验区域冬小麦各生育阶段主要气象因素与小麦产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气象因素变化最大的是降水量,其次是日照和积温,其中底墒水的变幅最大,其次是后期降水;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而言,前中期日照不足,前期气温偏高(即暖冬),后期降水过多,气温偏低,以及前期干旱、后期大风雨天气均对小麦生产不利,反之则有利.  相似文献   

5.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暖冬明显,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为确保小麦持续高产稳产,我们近两年围绕暖冬对我地区麦作影响以及暖冬年景小麦应变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梁雪莲  杨文钰 《农业与技术》2004,24(3):121-124,128
本文阐述了目前在小麦生产上暖冬或早播的普遍情况及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提出应用植物生长延缓荆的意义,并综述了植物生长延缓荆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植物生长延缓刑对目前暖冬或早播小麦前期控制旺长后期抗(避)冷的生理机理。探祈其拌种形成大穗提高产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郭静  黄义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475-11477
[目的]研究暖冬对淮北地区小麦生育中后期若干指标的影响。[方法]试验设施氮和密度2个因素,均设4个水平。施氯量在165~255kg/hm^2,基本苗在90万~270万/hm^2。肥料运筹为氮肥按基肥:拔节肥:孕穗肥=6:2:2的比例进行,磷酸二铵用量为225kg/hm^2,硫酸钾用量为135kg/hm^2。磷钾肥分基肥、拔节孕穗肥2次按7:3施用。[结果]暖冬天气下小麦中后期群体茎蘖数偏大,有效分蘖整齐度差,茎蘖成穗率低;病虫害发生旱且严重,后期倒伏;穗后干物质积累量低于正常年份,产量降低。但暖冬天气可提高小麦较小群体的生产能力。[结论]为实现暖冬趋势下小麦的稳产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试验,设置人工撒播、条播、穴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扬麦19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撒播最大,条播其次,穴播最小。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的最高分蘖数撒播最大,穴播最小,小麦的茎蘖成穗率撒播要明显小于条播和穴播。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叶面积指数,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叶面积指数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条播小麦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撒播和穴播增加3.0%和9.1%。条播使小麦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条播显著增加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对条播小麦产量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经济系数,条播小麦略低于撒播小麦和穴播小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总体而言,生育前期撒播小麦茎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高,群体相对较大;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累积量大,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一、灾害性天气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影响灾害性天气导致小麦不能正常生长的现象主要反映在内部生长不协调、外部发生非生理性变化上.各生育时期的表现有下列情况:一是秋末冬初乃至整个冬季持续干旱不能壮苗越冬,年前分蘖少、年后分蘖成穗率低导致每667m2成穗不足,影响产量构成,如2011年.二是暖冬年份雨水充足发生旺长,甚至拔节,年后突遭冻害,如2005年、2006年、2007年.  相似文献   

10.
郭永生  王熙晴  袁贵林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108-108,136
本文通过对小麦的苗情监测,记载各个生育阶段的叶龄,根据小麦叶龄模式理论,在小麦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结合小麦不同品种品质的要求,采取相应的"促、控"技术措施,以保证小麦前期壮苗早发,中期稳长壮秆,后期老健不衰,使小麦既高产又优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寻求适合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需水规律的灌水模式。[方法]以郑麦98为供试品种,对冬小麦6个不同生育期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旱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冬小麦株高、分蘖、叶面积及干物质累积量影响不同。冬小麦生长前期(苗期、越冬期和返青期)亏水后恢复正常灌溉,对株高、最终的分蘖、叶面积及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不大。在冬小麦生长前期灌水控制下限为45%田间持水量,在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灌水下限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70%和65%,是适合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需水规律的灌水模式。[结论]该研究提出的灌水模式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张有菊  张春  祝伟  张悦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5):169-170,230
利用山东省济阳国家农气基本站2016-2017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的实测资料,探讨了冬小麦主要发育期有利气象条件,评价了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17年度济阳越冬前积温足,墒情好,冬小麦平均分蘖和次生根较上一年偏多,小麦安全越冬;返青后至抽穗期间气温偏高,光照足,降水多,利于冬小麦返青后快速生长;灌浆期间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灌浆和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杨好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640-6641
[目的]探讨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农大8539"为试材,在小麦的生育前期、中期、后期分别设置3个水分梯度,控制降水,称重法计算供水量,测量了小麦叶片的渗透势、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结果]在土壤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土壤水分的递增,小麦叶片细胞渗透势明显增加;在土壤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叶片细胞渗透势随土壤水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很小。返青-拔节和孕穗-开花,开花-孕穗期叶片核酸总含量随干旱程度加剧而下降的趋势不是十分明显,叶片蛋白质含量下降明显。[结论]随干旱程度的加重,冬小麦叶片内蛋白质含量对水分胁迫反应敏感,而核酸含量反应迟纯。  相似文献   

14.
采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那氏 778诱导剂浸种对冬小麦14 C同化物的生产及运转分配的影响 ,结果表明 ,那氏 778诱导剂浸种可显著提高冬小麦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各器官及整株的相对光合速率和同化量 ,生育前期主要以提高小麦展开叶片和小麦冠层上部的光合速率和同化量为主 ,生育后期其冠层下部同化量的提高更为明显 ;那氏 778诱导剂浸种提高了冬小麦各营养器官向穗部和根系输入的比例 ,有利于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为小麦的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汉浸  高翀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09-1210
[目的]分析2012年濮阳市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和实地调查,分析了2012年度濮阳市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气象条件,总体上概括了小麦发育期内的有利、不利气象条件,探讨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2011年10~11月份气温偏高,越冬期推迟,冬前分蘖多,小麦苗情发育较充分;越冬后,小麦苗情转化升级较快,对小麦高产、稳产有一定贡献。2012年小麦播种—成熟前期,日照偏少,降水分布不均,气温波动较大。[结论]2012年濮阳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因素对全市冬小麦各发育期的生长需求和产量贡献有利有弊,从总体气象因素来看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郑旱一号等小麦品种幼穗分化发育的观察研究,明确了郑旱一号幼穗分化发育的特点。结果表明,郑旱一号的幼穗分化表现为单棱期长,二棱期短,主要以单棱期越冬,属冬性品种;郑旱一号的小穗数、分化小花数、穗粒数少于参照品种,但其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分蘖成穗数高于参照品种,千粒重的优势则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济宁市2004-2005年气候条件对冬小麦苗情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年济宁市小麦播种以来至2005年3月底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通过与历年对比的方式,分析了此期的气候特点及其对济宁市小麦生长的影响。前期气候温暖,后期天气寒冷,越冬期温度骤降且低温持续时间较长,使冬前小麦旺长现象明显,冬后小麦普遍受冻害,影响了返青后麦苗的生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晋中晚熟冬麦区不同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选用2种不同穗型品种,在播量一致的前提下,分别采用10 cm和20 cm两种行距配置,研究群体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平均叶倾角(MLIA)、群体直接辐射透过系数(TCRP)、消光系数(K)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20 cm (B6)行距配置相比,采用10 cm (B3)行距配置提高了2个小麦品种全生育期总LAI值、灌浆中期K和产量;降低了2个小麦品种开花期和灌浆期的MLIA。多穗型品种全生育期总LAI值高于大穗型品种。B3处理的2个生育时期MLIA表现为A1>A2。随着天顶角增加,各处理TCRP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大穗型品种‘山农9-1’(A1)B3处理的TCRP均值和极差均较B6减小,且均值差异显著。多穗型品种‘山农9801’(A2)B3处理TCRP均值和极差均较B6增加,均值差异不显著。B3处理对多穗型小麦的增产作用更明显。B3行距配置改善了晋中晚熟冬麦区群体冠层结构,适用于北方晚熟冬麦区。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冬小麦生育期内不同灾害发生规律,以河北省冬小麦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8年灾情数据分析各灾害时空特征,估算主要灾害减产比例。结果表明:1)冬小麦旱灾发生频繁,拔节期和抽穗期旱灾频率最高分别为0.7和0.6;研究期内风雹灾共计54次,主要发生在抽穗期(21次)、乳熟期(11次)和成熟期(19次);低温冻害共计27次,主要发生在分蘖期(10次)和拔节期(14次);干热风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病虫害多出现在抽穗期。2)1990—2018年,冬小麦生育期内旱灾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风雹灾次数与干热风日数呈现增长趋势,低温冻害次数与病虫害受灾程度持续下降。3)小麦生育期内旱灾频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中南部更易出现旱灾;风雹灾随冬小麦生育期由南向北推进;西部地区全生育期内低温冻害次数较多,南部地区拔节期低温冻害次数较多;干热风年均日数由北向南递增;南部地区病虫害年均发生率较高。4)旱灾减产贡献率最大,低温冻害贡献率较低,中南部冬小麦减产水平较高,石家庄市和廊坊市减产比例均在6%以上,其他地区在5%左右。因此,为降低冬小麦灾损率,各地应根据灾害发生规律在现有减灾措施基础上进一步重视风雹灾及干热风对冬小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