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荞麦的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来进行杂草管理。结果表明,在同一播种方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杂草株数和鲜重减少,荞麦产量增加,但荞麦各农艺性状的表现值在不同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下没有显著差异;另外,撒播的荞麦抑制杂草能力及产量都大于条播和塘播。可见,在粗放管理条件下撒播可抑制杂草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使用农艺措施调控农田杂草的发生和生长是生态控草的重要研究内容,为明确玉米种植密度、耕作模式和水分管理对田间杂草的影响,将玉米种植密度分别设置为6.0万、7.5万株/hm~2,耕作模式分别设置为翻耕、免耕,水分管理分别设置为玉米播种前浇水、玉米播种后浇水,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调查杂草的数量和鲜质量。结果表明,与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时相比,玉米在7.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杂草的密度和杂草地上部鲜质量均有下降的趋势。翻耕模式下,水分管理对杂草密度的影响不显著,玉米播种后浇水处理比播种前浇水处理的杂草鲜质量减少26.4%;免耕模式下,玉米播种后浇水处理的杂草密度和鲜质量均显著低于玉米播种前浇水处理(P0.05),前者杂草密度、地上部鲜质量分别比后者减少36.7%、30.9%。研究表明,玉米播种密度增加,田间杂草密度和鲜质量均有减少的趋势,但不显著;无论是翻耕还是免耕,玉米播种前浇水均有利于杂草获得竞争优势,杂草鲜质量显著高于玉米播种后浇水。  相似文献   

3.
玉米不同密度下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贵州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黔单16和大豆品种黔豆2号为材料,开展不同密度下玉米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在4.2万~5.55万株/hm~2按1∶1间作大豆对杂草的株抑制率为37.43%~50.30%,鲜质量抑制率47.79%~52.96%,在该密度范围内,抑制效果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玉米单作下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330.07~698.13μmol/(m~2·s);间作模式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73.27~108.33μmol/(m~2·s);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各种植模式田间光合有效辐射(PAR)逐渐降低,间作模式光合有效辐射(PAR)普遍高于玉米单作模式,这可能是抑制田间杂草生长的主要原因。在产量上,玉米单作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产量相对稳定,大豆产量随玉米密度增加而增加。在玉米种植高密度下玉米单作产量高于间作模式,但间作模式经济效益高于玉米单作种植模式,以玉米-大豆5.55万株/hm~2密度下田间作物产量经济效益最高。因此,作物合理间作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控制杂草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田杂草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39 000~63 000株/hm~2对春玉米和夏玉米田间杂草数量和生物量、玉米株高、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春玉米田总杂草的数量,春玉米田和夏玉米田总杂草的生物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春玉米的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夏玉米的株高变化不明显;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的产量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种植密度较低时,春玉米的产量增幅明显。因此,在四川省适当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既可以降低田间杂草发生量,又可以增加玉米产量,但春玉米种植密度不宜高于57 000株/hm~2,夏玉米最高可达63 000株/hm~2。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荞麦秸秆还田条件下荞麦田杂草治理技术,通过2个不同种植区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荞麦田杂草抑制及苦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杂草抑制及苦荞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当荞麦秸秆还田量从1 200 kg/hm2增至4 800 kg/hm2时,禾本草及阔叶草的株数及鲜质量较对照明显下降,防除效应明显增高。大山包种植区秸秆还田量为4 800 kg/hm2、安宁种植区秸秆还田量为3 600 kg/hm2时杂草防效、苦荞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整体上大于其他处理,最高产量分别达到1 714.0、1 262.3 kg/hm2,比对照分别增加74.3%、41.0%。综上所述,在大山包种植区4 800 kg/hm2的秸秆还田量及安宁种植区3 600 kg/hm2的秸秆还田量具有良好的杂草抑制效应及苦荞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同的种植方式(一穴单株和一穴双株)、不同的栽培密度,比较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我区的高产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方式和密度下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表现不一样。等行距70cm、9万株/hm~2,一穴双株种植条件下的玉米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施肥量对长江中下游稻茬冬小麦田当季杂草群落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条件下冬小麦田间杂草群落的组成以及在4个生育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穗期)田间杂草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冬小麦越冬期,3种不同施肥量处理(氮磷钾复合肥562.5、750 kg/hm~2、937.5 kg/hm~2;复合肥的N、P_2O_5、K_2O含量均为16%)对当季麦田主要杂草密度和鲜生物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从小麦返青期到穗期,在供肥更充足的937.5 kg/hm~2处理中杂草的总密度和总鲜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较低施肥量处理。3种不同施肥量对冬小麦产量、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的影响差异显著,对千粒质量的影响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苦荞田中适宜的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和种植密度的配置,以云荞1号为材料,设置人工除草(CK1)、不除草(CK2)以及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分别为750 mL/hm~2(C1)、1 050 mL/hm~2(C2)、1 350 mL/hm~2(C3)、1 650 mL/hm~2(C4)]和种植密度[95万株/hm~2(A1)、145万株/hm~2(A2)、195万株/hm~2(A3)]配置处理,研究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不同剂量和种植密度对苦荞田中的除草效应及苦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的增加,禾本科草和阔叶草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表现值增大,并且对禾本科草的防效大于阔叶草。当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为C3和C4时,各种植密度下禾本科草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大于50%,能抑制苦荞出苗并影响其产量。当种植密度达到A3时,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为C3和C4下的苦荞产量很高,并且显著高于人工除草对照处理;但考虑到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会导致农药残留,建议使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C3剂量。由于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用量与土壤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不同地区要选好适合当地土壤的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用量。  相似文献   

9.
于2021—2022年在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下,采用裂区设计,设种植密度为主因素,分别为15.00(M1)、20.25(M2)、25.50万株·hm-2(M3);缩节胺用量为副因素,分别为195 (D1)、390 (D2)、585 g·hm-2(D3),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棉花株型结构、籽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筛选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棉花产量提高的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组合。结果表明:缩节胺用量相同时,降低种植密度会提高棉花株高7.09%~21.66%、茎粗4.36%~13.02%、株宽5.76%~18.69%,增加果枝始节高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数和果枝长度;种植密度对果枝始节位与果枝夹角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相同时,降低缩节胺用量会增加棉花株高7.01%~21.83%、株宽4.61%~9.01%、果枝数1~2台,并有效增加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位、主茎节间长度、果枝长度与果枝夹角,但会降低棉花茎粗3.39%~8.30%。籽棉产量随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M2D2处理籽棉产量最高,两年分别为6 6...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玉米最佳种植行距,通过设置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D10:10 cm、D20:20 cm、D45:45 cm、D60:60 cm、D70:70 cm),研究不同玉米种植行距对作物产量、体系生产力、种间相对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行距改变不影响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大豆产量随之下降,间作玉米产量随之升高,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on,SP)随之提升;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间作大豆的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单株结荚数从D10处理的38.5荚·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15.8荚·株-1,单株粒数从D10处理的66.6粒·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26.4粒·株-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玉米穗粒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D60处理穗粒数最大,达606粒;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种间相对竞争力,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的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sm逐渐弱化,竞争力平衡点出现在D45处理,采样期平均Asm为0.01。因此,综合考虑间作体系产量,作物产量和种间竞争力,D45处理为大豆/玉米间作体系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1.
选用黑河45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5.5×10~5株·hm~(-2)密度下,设置等行距:30 cm(A)、40 cm(B)、60 cm(C)和宽窄行:"15 cm+30 cm"(D)、"15 cm+15 cm+60 cm"(E)5种种植方式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夏大豆鼓粒期叶片光合能力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宽窄行处理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比等行距处理分别增加16.92%~72.22%,12.50%~69.23%,7.73%~34.80%,1.13%~33.88%,5.87%~47.70%。宽窄行处理的籽粒阶段积累量、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时间平均值也高于等行距处理平均值。宽窄行处理的产量均高于等行距处理,宽窄行处理的平均产量比等行距处理的平均值增产24.51%。因此,宽窄行是促进复播大豆产量提高的最佳种植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结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棉95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5个不同密度水平(3.0、5.0、7.0、9.0与11.0万株/hm~2)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高呈增加趋势,果枝台数与果节数呈降低趋势;单株内围铃、外围铃、下部铃、中部铃、上部铃的成铃数呈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的成铃数,内围铃呈递增趋势,外围铃、下部铃、中部铃与上部铃则先增后减。不同处理之间的子棉产量差异达极显著,单位面积干物重与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之间的棉花纤维品质只有马克隆值差异显著,其他指标如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和伸长率差异均不显著。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验证了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对水稻旱直播田杂草的防效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药后15、45 d,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705~1 410 g a.i./hm~2播后苗前喷雾处理后对稗属杂草、千金子、马唐、鳢肠、耳叶水苋、异型莎草、碎米莎草等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达90%以上,水稻的株高和茎蘖数与人工除草处理无显著差异;收获时测产,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705~1 410 g a.i./hm~2播后苗前喷雾处理后,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理论产量与人工除草处理无显著差异。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705~1 410 g a.i./hm~2播后苗前喷雾处理可有效防除水稻旱直播田多种杂草,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盐碱地栽培密度对蓖麻生长和产量变化的影响,研究了4种栽培密度下株高、茎粗、单株有效穗数、百粒重等产量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蓖麻产量增加,单株平均穗数降低,平均株粒重降低。密度从31 250株·hm~(-2)增加到41 667株·hm~(-2),产量增加不显著。蓖麻籽百粒重在31 250株·hm~(-2)时达到最大,为30.85 g。主穗出籽率在31 250株·hm~(-2)时达到最大值87.7%。主穗产量在单株总产中的占比在31 250株·hm~(-2)时达到最高,一级穗产量在41 667株·hm~(-2)时最高。蓖麻在41 667株·hm~(-2)的栽培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干物质向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在25 000株·hm~(-2)时达到67.3%。  相似文献   

15.
以阿瓦提1号为材料,研究新疆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鹰嘴豆植株性状、干物质积累量、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生育期提前,株高增高,叶面积指数上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单株荚数随着密度增大极显著减少。每荚粒数、粒重等与密度的关系不大。蛋白质含量、亚麻酸含量和廿碳烯酸含量都呈现增加的趋势。种植密度对鹰嘴豆维生素B1和油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以44.5万株/hm2处理的表现最佳,产量达5946.09 kg/hm2,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6.
在甘肃庆阳市开展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及产量相关因子的影响试验,以探讨旱地玉米的高产栽培模式。试验以5个优良品种:郑单958(C1)、东单13号(C2)、登海1号(C3)、登海3521(C4)、先玉335(C5)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在膜侧种植(A1),膜上种植(A2),露地种植(A3)3种不同种植方式和35 cm(B1),20 cm和50 cm交替使用(B2)2种株距条件下,对种植方式、株距、品种及三者之间互作效应与玉米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对玉米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侧种植(A1)、膜上种植(A2)与露地种植(A3)比玉米各生育期显著提前,出苗期分别提前2.0 d和1.2 d,成熟期则分别提前7.4 d和11.4 d。两种株距对生育期影响不大。膜侧种植(A1)、膜上种植(A2)玉米产量及百粒重显著高于露地种植(A3),分别增产543.0 kg·hm~(-2)和432.6 kg·hm~(-2),百粒重分别提高了2.36 g和1.82 g。5个品种中登海3521在两年试验中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平均产量达到11 051.15 kg·hm~(-2)。总种植密度不变情况下,株距与品种之间表现出交互作用,B1×C4连续两年获得高产,平均产量达到11 039.7 kg·hm~(-2),不等距种植可以使玉米增产,但不是适用于所有品种,大穗稀植型品种登海3521(C4)在等距种植条件下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杂草稻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杂草稻对水稻生长、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影响。水稻营养生长期,不同杂草稻密度对水稻基本苗、株高、单株鲜重、分蘖、倒二叶长与宽均没有影响。而水稻株高、有效穗数、穗长、一次枝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实际产量等均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杂草稻密度为1株/m2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9.15%,当杂草稻密度达7株/m2时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50%以上,杂草稻密度达到12株/m2时水稻产量损失可高达72.29%。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安全高效的甘薯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选择5种不同除草剂,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索不同施药时期、不同混用组合对甘薯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甘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30 g/L二甲戊灵乳油4.5 L/hm~2于甘薯栽种后土壤封闭处理45 d和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0.75 L/hm~2+10%乙羧氟草醚乳油0.75 L/hm~2茎叶处理35 d对甘薯田杂草总体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可有效降低杂草危害,提高甘薯的产量,甘薯产量均较空白对照区增加20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北方旱寒区不同生态条件下开展了冬油菜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生育期、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率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密度对生育期存在一定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分枝部位增高,株高、植株总分枝数、主花序长度、千粒重、单株产量均降低.角粒数也受种植密度影响,随密度增大,角粒数基本呈抛物线状变化.冬油菜在新疆、酒泉、靖远和北京地区适宜种植密度范围不同,分别为60 ~ 120、60~75、60 ~ 90万株/hm2和60~90万株/hm2.北方旱寒区冬油菜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在60 ~ 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在农田杂草的治理中,结合农艺措施来治理草害的发生,可有效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实现草害的综合治理。本文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棉隆土壤消毒联合油菜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田主要杂草野燕麦Avena fatua、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的防除效果,及杂草对氮、磷、钾及水分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消毒联合种植密度对油菜田杂草防除效果显著,对野燕麦、苦苣菜均有良好防效,总鲜重防效达到89.8%~100.0%。采取防除措施后,杂草对田间氮、磷、钾和水分的消耗量减少85%以上,有效改善了田间的水肥和光照条件。土壤消毒联合种植密度不同处理的油菜籽产量达到3 155.0~4 920.5 kg/hm2,增产效果显著,产量较未消毒土壤区增加13.3%~76.8%,增收1 857.3~10 684.8元/hm2。研究表明采用土壤消毒结合种植密度对油菜田杂草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适度增加油菜种植密度既能保证对杂草防效,同时也能保证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