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田杂草是农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揭示杂草种群对养分管理模式的响应及其机制是进一步通过科学的养分管理来实现防控农田杂草的关键。为此,作者总结了农田养分管理与杂草的关系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农田杂草的重点防控对象、农田优势杂草种群和竞争临界期的确定以及杂草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等方面对杂草生态防控策略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土壤营养调控假设,期望为制定农田杂草综合管理策略以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摸清潜江市玉米作物三要素(氮、磷、钾)肥料养分与作物产量效应关系,参考"3414"肥效试验设计,在有代表性的玉米种植区进行了春玉米不同氮肥施用量效应试验。初步弄清了潜江市春玉米作物产量与氮要素肥料养分的效应关系,得出了所试区域春玉米作物的氮肥推荐施用量,为进一步优化潜江市玉米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养分施肥推荐指标体系,促进肥料养分合理平衡施用和减肥增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数学模型在杂草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早在1965年,荷兰人deWit就提出了一个杂草与作物竞争的数学模型,其研究竞争关系的"置换试验法"至今仍被杂草科学工作者所采用。近年来,国际上数学模型在杂草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已极其普遍。运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定量地来分析杂草的发生、生长、分布,及其对作物产量的损失,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杂草防除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和筛选,以求最终提出既能满足经济利益。又能满足生态效益的杂草综合管理体系。本文旨在对此方面的工作作一概述,以供杂草科学工作者参考。一、杂草种群动态模型和空间分布规律杂草种群不仅会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鲁南地区(山东省临沂市)主要农田杂草的发生特点及不同作物田杂草群落的发生演变,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今后应开展对该农田杂草演变动态研究,保护生态环境及作物正常生长。为科学选用除草剂,指导农民正确掌握农田除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田杂草种子库研究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杂草种子库作为潜在的杂草群落,是未来地上部杂草发生的源泉,研究杂草种子库有其基本方法体系。本文从土样获取方法开始,介绍比较了目前最常用的杂草种子库研究方法-诱萌法、淘洗法、漂浮法,以及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为开展对农田杂草种子库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摸清我市夏玉米作物三要素(氮、磷、钾)肥料养分与作物产量效应关系,参考"3414"肥效试验设计,我们在有代表性的玉米种植区进行了夏玉米氮、磷、钾各因子不同施用量效应试验。初步摸清了我市夏玉米作物产量与氮、磷、钾三要素肥料养分的效应关系,得出了所试区域夏玉米作物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养分推荐施用量,为进一步优化我市玉米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养分施肥推荐指标体系,促进肥料养分合理平衡施用和减肥增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半湿润区中等肥力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作物及杂草的样品,研究不同施肥及杂草处理对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氮肥损失及氮素平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残留NO3--N累积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H4 -N累积量随施氮量变化不显著,总矿质氮随施氮量的变化趋势与硝态氮基本一致;农田系统中杂草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体残留矿质氮(Nmin)累积量,且在高施氮处理下影响较大;在全生育期不清除杂草(A)、越冬前清除杂草(B)、返青期清除杂草(C)和拔节期清除杂草(D)等杂草处理下,杂草吸氮量平均值分别为2.38、1.60、4.72和4.54 kg N/hm2,占农田植物地上部分(作物 杂草)总吸氮量的1.97%、1.38%、3.98%和3.76%,返青期杂草吸氮量最高,其值是越冬期杂草吸氮量的2.94倍;氮肥损失随施氮量增加而呈线性相关,考虑杂草时,相关系数R2=0.9802。不同杂草处理间氮素表观损失量为59.9~96.1 kg/hm2,不同施氮处理间表观损失量为32.9~128.0 kg/hm2;不同时期清除杂草对氮损失和氮肥利用率影响显著,而越冬期清除杂草的影响效果最大;本试验条件下,杂草的存在对氮素平衡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阈值参量的确定是解决农田杂草防除阈问题的关键,本文从杂草危害作物的生态学机制和田间试验结果两文献讨论了密度阈值体系的缺陷,拟提出以系统序参量作为阈值参量。生态经济阈值以作物生长后期的序参量(q2)表示;生态经济除草阈值以作物与杂草竞争临界期的序参量(q1)表示,从而对生态经济(除草)阈值的概念进行了修正,并在夏大豆田杂草防除阈值的初步研究中进行实践检验。得出夏大豆田生态经济阈值为16.9~64.7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了解绿洲农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利用长期定位实验的方法,初步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绿洲农田的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中,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无肥CK处理养分含量最低,尤其是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有机质、全N和碱解氮分别比对照区平均高1.5 g/kg0、.19 g/kg和10.5 mg/kg,其他各处理养分含量处于二者之间。结果还表明,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尤其是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的含量关系密切,制约产量的首要养分因素是N素,其次是P素。CK处理由于连年作物吸收及收获带走养分,使土壤的有效养分库消耗很快,致使作物产量逐渐降低。P、K处理作物产量变化趋势和CK处理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了N素是影响绿洲农田作物产量的首要因素。对各处理的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变化研究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作物产量最高,平均为4 010.8 kg/hm2,因此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能是提高绿洲农田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最佳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0.
阈值参量的确定是解决农田杂草防除阈值问题的关键。本文从杂草危害作物的生态学机制和田间试验结果两方面讨论了密度阈值体系的缺陷,拟提出以系统序参量作为阈值参量。生态经济阈值以作物生长后期的序参量(q2)表示;生态经济除草阈值以作物与杂草竞争临界期的序参量(q1)表示,从而对生态经济(除草)阈值的概念进行了修正,并在夏大豆田杂草防除阈值的初步研究中进行实践检验。得出夏大豆田生态经济阈值为16.9~64.7,生态经济除草阈值为9.1~21.1。  相似文献   

11.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农田杂草在农田生态环境的竞争中占优势,成为农业生产中一大敌害,灭草就成为生产上的重要技术环节。 牡丹江市为低山丘岭,年降水量466.2~594.0毫米,稳定通过10℃积温2062~2745℃。在作物生长季节内农田杂草普遍发生,且其种类及为害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根据农田杂草的发生和严重为害时期,分其为春、夏、秋季杂草。  相似文献   

12.
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介绍青海省农田杂草种类,分析农田杂草特点及发生与危害,结合作者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以期为青海省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草甘膦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农药,因为在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田中过度依赖其除草,耐草甘膦杂草将演替成优势种群。耐受性杂草不但增加了杂草防除难度和成本,而且还会导致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因过量使用草甘膦而出现一系列生态风险问题。本文通过对草甘膦特性、耐草甘膦杂草现状和耐受机制等进行较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抗除草剂作物商业化种植后制定杂草治理策略奠定基础,也为草甘膦在转基因作物田高效安全地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疆干旱区灰漠土农田养分平衡与养分消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灰漠土的氮养分的自然供给力基本在 35 %以下 ,属于较低水平 ,因此氮肥的施入对作物的产量影响很明显。磷素自然供给力由 74.2 %下降到 5 0 % -60 % ;钾素自然供给力由 92 .2 %下降到 70 % - 80 %。农田养分平衡盈亏及其变化决定了土壤养分消长规律 ,其中有效磷的消长与磷素盈亏的相关模型为 Y=1 .72 7+ 0 .1 6X  相似文献   

15.
以大气氮素沉降为例,对环境养分的概念、研究方法、数量及其与人为活性氮排放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总结文献资料发现,大气氮素干湿沉降等环境养分已经成为我国农田及自然生态系统一项重要的养分资源,其数量高达1.8×107t/a,相当于全国氮肥用量的60%.因此,通过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充分利用好这一环境养分资源是实现我国农田及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农田杂草发生概况,包括主要作物的草害种类、分布与演变,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农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措施.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农田化学除草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农田杂草生理生态及群落形成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施肥对农田杂草群落及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并探讨施肥可显著改变农田杂草发生的原因,论证合理的施肥能改善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有效控制一些恶性杂草的发生,保持生物多样性。梳理了农田杂草研究的一些新的发展方向,并认为农业生态系统中施肥对杂草群落的演替、优势杂草种群的确定及其生理生态和遗传进化规律的影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免耕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测定分析,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区施肥对旱作免耕农田土壤酶活性、CO2排放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为提高土壤质量、实现固碳减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免耕施肥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高于不施肥处理;氮肥对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的增加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钾肥最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受钾肥影响最大,磷肥次之,氮肥最小;氮磷或氮磷钾肥配施更能增加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单施钾肥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氮磷肥配施。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CO2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CO2排放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黑龙港地区旱田中作物-杂草群落的季相变化和群落演替现象。群落演替在不同作物农田有所区别,它是多种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旱田杂草群落演替的意义,在于月目的地通过人为活动,干扰杂草群落演替方向,使其朝着有利于获得高产和对杂草的综合治理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我国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我国杂草科学的研究水平,由中国农科院科技开发中心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研究会共同举办的杂草科学讲习班,于1988年1月4日至23日在北京举办。讲习班邀请了全国科研、教学等系统从事农田杂草科学及防除研究的11位知名专家、教授授课。参加讲习班的有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