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CIMH1株捕食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研究首次对国内土壤中分离出的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CIMH1株(Arthrobotrysoligosporastrain:CIMH1)捕食马线虫第3期幼虫的活性、效力及杀虫机理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菌株生长环境对其捕食活性有很大影响。在20℃、有氧条件、玉米粉浓度相对较低(0.4g/L)、菌丝生长较稀疏的CMA培养基中,捕食活性最佳。捕食线虫时,在虫体运动刺激及虫体内部某些物质诱导下,菌株会产生一些特殊捕食性结构,如粘性菌丝(Stickybranches)、粘性菌环(Stickyrings)和粘性菌网(Stickynetworks)等。通过这些功能性构造,菌株将线虫捕获并杀死消化。少孢节丛孢菌CIMH1株在最佳条件下,对马线虫第3期幼虫的平均捕食效力为78.15±3.8%。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5,(11):6-9
采用玉米粉琼脂培养法,从高原地区(海拔2 000~3 000 m)土壤分离得到一株捕食线虫性真菌,根据其菌丝形态、分生孢子和捕食器官形态等结构特征,鉴定其为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为了进一步了解少孢节丛孢菌形态学特征,对少孢节丛孢菌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该菌有隔膜,主干菌丝上隔的分布较密集,分布距离不等,分生孢子梗不分支。菌环是由瘤状突起延伸形成弧形而形成,多个菌环接连形成菌网,线虫幼虫是被捕食器菌环或菌网捕获致死。  相似文献   

3.
以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第三期幼虫作为诱饵线虫,利用撒布分离法,对土壤中的食线虫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从不同的土样中分离到了棣属于2个属,7个种的26株捕食线虫真菌。7个真菌种分别为寡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 oligospora),指状节丛孢菌(A.dactylodes),蠕虫节丛孢菌(A.vermicola),圆锥节丛孢菌(A.conoides),白色单顶孢菌(Monacrospori  相似文献   

4.
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菌株进行了临床杀家畜寄生性线虫幼虫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的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经口饲喂动物后,对粪便中线虫幼虫的杀虫率分别可达96.3%(羊)、96.5%(牛)和97.4%(马)。说明少孢节丛孢菌菌株分生孢子可通过家畜消化道,并保持了其捕食寄生性线虫的能力。研究结果为捕食线虫性真菌的临床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11种氨基酸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产生捕食器及对线虫第3期幼虫捕食睛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可以诱导少孢节丛孢菌产生捕食器,且不同种类氨基酸对其产生捕食器的影响表现不同,各个浓度之间差异明显,其中以浓度为0.05g/L的L-苯丙氨酸(L—Phe)、L-蛋氨酸(L—Met)、DL-缬氨酸(DL—Val)的诱导效果较好;L-苏氨酸(L—Thr)、L-异亮氨酸(L—Leu)、L-亮氨酸(L—Leu)、L-色氨酸(L—Trp)和L-缬氨酸(L—Val)属于中等;L-赖氨酸(L—Lys)、L-谷氨酸(L—Gin)和L-组氨酸(L—His)表现较差。于菌丝生长初期、中期、后期分别加入氨基酸时,不同时期捕食器的产生差异也较为显著,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加入氨基酸的试验组捕食器产生良好;前者又明显好于后者。上述现象提示,少孢节丛孢茵在没有线虫诱导的情况下,加入一定浓度的某些种类氨基酸,同样可以刺激其产生大量捕食器。而且捕食情况表明这些捕食器与线虫诱导刺激产生的捕食器一样,完全可以捕食线虫幼虫。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新疆地区捕食线虫性真菌的生物活性,本实验采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培养分离自新疆不同地区的捕食线虫性真菌,通过对分离株纯培养物的形态学观察和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4株少孢节丛孢菌,分别命名为XA3、XA6、XD1和XD4。18S rDN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表明,XA3、XA6、XD1和XD4新疆分离株之间同源性较高,与GenBank登录的少孢节丛孢菌CBS289.82株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6%、99.5%、99.1%和98.9%,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捕食线虫活性测定试验表明,4个分离株在CMA中的捕食率为92.8%~97.6%;体外对绵羊粪便中线虫幼虫的捕食率为90.7%~95.4%,均具有很强的捕食活性。本研究为研究绵羊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控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获取理想的生物防治捕食线虫性真菌菌株,达到利用自然天敌有效控制家畜寄生性线虫病的目的,作者利用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胞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分生孢子,测定分生孢子萌发后菌丝的生长速度、产孢能力及菌株对线虫幼虫的捕食率,筛选正突变株。结果表明,低能氮离子束具有诱变少孢节丛孢菌的潜能,诱变后的1株少孢节丛孢菌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对线虫幼虫的捕食率呈现出了正突变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1分离株(Arthrobotrys oligospora A1)的18S rDNA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18S rDNA全基因序列为1769bp,在进化树上与同种国外分离株A.oligospora var oligospora 1最为接近,同源性为94.7%。这与二者都具有捕食性结构—菌网的特点相一致。证实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捕食性结构与捕食线虫性真菌种系发生有关。从少孢节丛孢菌3个分离菌株(Arthrobotrys oligospora A1、A.oligospora 1、A.oligospora2)的进化树及同源性来看。不同国家地区的丛孢菌属(Arthrobotrys)分离株确实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观察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不同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性及生长情况,将少孢节丛孢菌分离株DH 066和F 107接种于10g/L麸皮琼脂(WBA)培养基、10g/L玉米粉琼脂(CMA)培养基、20g/L葡萄糖离子琼脂(DIA)培养基和20g/L葡萄糖琼脂(DA)培养基中,置于25℃恒温箱培养,观察不同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性并测定其产孢量。对2个分离株在6种不同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长度每天进行定时测量。结果表明,该菌在4种培养基中的特征为分生孢子梨形至倒卵形,1个分隔,偶见2个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分隔,偶见分枝,分生孢子在10g/L WBA产量最大。此外,对2个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速度研究表明,该菌在10g/L麸皮自来水琼脂(WBWA)培养基和10g/L玉米粉自来水琼脂(CMWA)培养基中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0.
节丛孢属食线虫真菌对体外奥斯特线虫幼虫的捕食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了几株节丛孢菌食线虫真菌(5株寡节丛孢菌和2株葡萄串状节丛孢菌)在体外对山羊奥斯特线虫第3期幼虫的捕食效果。结果表明:7株真菌对奥斯特线虫幼虫的捕获率分别在75.0% ̄96.4%之间,具有较高的捕杀线虫能力,食线虫真菌对线虫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线虫周围形成菌网。  相似文献   

11.
12.
类圆线虫病是广西水牛的常见寄生虫病之一,本文作者通过光镜观察,我们确认广西水牛类圆线虫病的病原体即为乳突类圆线虫。本文首次记述该虫种第四期幼虫的形态。在扫描电镜下,虫卵表面光滑,近似椭圆形。丝状蚴头端钝圆,口孔裂隙状,左右为2唇片,每唇片似分3小叶;体表两侧自劲部开始,各有2条纵嵴,延续至尾端,称为双翼膜(double alae),这是该期虫体独有的构造;丝状蚴尾端分叉。自由生活成虫具6片唇,各唇上有1个唇乳突;口孔内沿有一排锥状齿,共9枚;头端两侧各具1个半球形的头感器;头端背腹面的两侧各具1个头乳突,共4个,锥形。自由生活雄虫的泄殖腔处明显地突出于虫体表面,其周围有7对性乳突。自由生活雌虫的阴门横裂,肛门呈半月形。寄生生活雌虫头端截平,4个唇片由口缘伸向口孔,唇片近口孔中央向上翻卷,唇片上各有1个唇乳突;口孔呈倾斜(45°)的马耳他“十”字形;头感器1对,头乳突4个;阴门横裂,阴门部有1对阴侧感觉窝和1对阴后乳突;肛门横裂,突起;尾部自肛门后突然收缩,呈指状。在宿主体内未见到寄生生活雄虫。  相似文献   

13.
14.
鸡胚法氏囊的组织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通过对孵化至13-21日龄的鸡胚法氏囊进行组织学的连续性动态观察,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早日龄鸡胚法氏囊的组织学分化发育过程。实验结果显示,直至出壳胶鸡胚法氏囊尚未形成较完整的能组织起 体液免疫促进作用的组织基础结构,其完善的形态结构需在后天环境中分化和发育。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实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一种既符合我国市场竞争规则,又符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造价模式,是我国建设市场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阐述了在我国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重大意义,探讨了现阶段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关系到市场的健康发展,但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质量难言满意等。根据证券法修订草案中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应修改内容,应用XBRL技术加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多管齐下改善披露质量:引入做空机制是一个优选;加重违反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上市公司的法律责任;加大信息披露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