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稻渔(蟹)共作系统内稻蟹生育与季节的优化同步,要求水稻的栽插期不仅要考虑到其相应的栽培管理和水稻群体的形成,为河蟹的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还要考虑到水稻本身的安全生育及高产优质。本研究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稻蟹生育与季节优化同步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稻渔(蟹)共作水稻的施肥关键在于用好基蘖肥主攻穗数,产量9.0t/hm^2左右的优质粳稻总施氮量以225kg/hm^2为宜,追肥以分蘖肥为宜,分蘖肥早施,可保证足够穗数并获高产;腐植酸类生物有机肥黑丰佳一次性基施不仅可提高稻渔(蟹)共作水稻的产量,对稻米的品质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在基施黑丰佳的基础上于分蘖期追施适量尿素更有利于稻渔(蟹)共作水稻产量的提高,其中黑丰佳控制在总施氮量的50%~70%为宜,对稻米的品质改善也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从水稻生育进程、茎蘖消长、干物质积累动态、株型特征、产量及其结构以及米质性状等方面,比较分析了稻渔(蟹)共作系统中育秧移栽与直播水稻的栽培特点,进而提出了不同稻作方式因地制宜应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与常规稻田相比,稻渔(蟹)共作稻田纹枯病、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等发生危害均较轻,条纹叶枯病发生略重于常规稻田,三化螟发生较为严重,草害发生较轻.稻渔(蟹)共作稻田具备较多农业防治的便利条件,耕翻灭茬、春季灌水可有效压低越冬及冬后三化螟残留基数;选用抗病避虫品种可有效抵御条纹叶枯病等常见病虫的危害.在药剂防治方面,应注重浸种与秧田期防治,狠压移栽前病虫基数;在大田期放松对次要病虫害的防治标准;乙酰甲胺磷及其与印楝素复配使用,可有效防治三代三化螟.  相似文献   

5.
与常规稻田相比,稻渔(蟹)共作稻田纹枯病、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等发生危害均较轻,条纹叶枯病发生略重于常规稻田,三化螟发生较为严重,草害发生较轻。稻渔(蟹)共作稻田具备较多农业防治的便利条件,耕翻灭茬、春季灌水可有效压低越冬及冬后三化螟残留基数;选用抗病避虫品种可有效抵御条纹叶枯病等常见病虫的危害。在药剂防治方面,应注重浸种与秧田期防治,狠压移栽前病虫基数;在大田期放松对次要病虫害的防治标准;乙酰甲胺磷及其与印楝素复配使用,可有效防治三代三化螟。  相似文献   

6.
以同期播种的常规栽培水稻为对照,对稻渔共作生态系统中栽培的水稻进行比较研究,其生长发育的特征特性表现为:①营养生长充分,全长育期延长。②叶片与节间数增多,抗倒性增强。③病虫草害总体发生轻,但少数病虫危害大。④穗粒结构“二增二减,”单产水平持平略低。以苏香粳1号为研究材料,设置相关的密度、肥料、灌溉、病虫防治试验等,逐步形成稻渔共作水稻定量化栽培技术体系,包括品种选用、早播早栽、稀行大棵、前促后控、早发稳长、浅水分蘖、深水控蘖、综合治理病虫草害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稻渔共作水稻生育特点及产量形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同期播种的常规栽培水稻为对照,研究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动态、株型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稻渔共作具有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状,延长水稻生育期,增加群体各生育期生物量,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叶片的面积,延缓后期功能叶片衰老,增大茎秆粗度,促进根系发育及伸长节上须根发生等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稻株基部节间长度增大,节间数增多,植株重心上移,后期根系活力降低等特征。在产量及其结构方面表现为茎蘖成穗率、穗粒数和结实率下降,粒重增加,若品种选择与栽培控制得当,可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并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潜江作为虾稻产业的发源地和标杆地,“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农产品地理标志优势凸显。为了进一步筛选适合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21年按照品种合法性、优质性原则选择了33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优质稻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好、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适合于虾稻共作模式建议推广的杂交稻品种有7个;综合评价较好、丰产性一般、适合于虾稻共作模式可推广的杂交稻品种有7个;综合评价较好、丰产性一般、适合于虾稻共作模式优质大米订单种植的早熟常规稻品种有8个。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19年对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16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居前5位的依次为嘉丰优2号(10 095 kg/hm~2)、隆晶优2号(9 510 kg/hm~2)、丰优香占(9 300 kg/hm~2)、Y两优1998(9 090 kg/hm~2)、兆优5455(9 015 kg/hm~2);综合性状好且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为隆晶优2号、丰优香占、兆优5455、万象优982。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宁夏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探索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模式,于2018年开展低洼盐碱地区的稻渔共作试验研究.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稻-蟹(大眼幼体)、稻-鱼(鲤)2种不同稻渔共作种养模式,以单作水稻为对照,测定水稻农艺性状和土壤pH,从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等方面来探讨盐碱地的稻渔共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蟹、稻-鱼共作...  相似文献   

11.
兴化市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地势低洼,境内河沟纵横交错,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利用丰富的湿地资源,因势利导地发展稻渔共作生态农业,是兴化农业的一大特色。稻渔共作是通过对普通稻田进行微型田间工程改造,形成沟、凼、田、堤相结合的生态环境,集水稻生产和水产养殖于一体,互利共生,优势互补,相互作用,综合提高农业效益。稻渔共作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一个复合生产体系,它不仅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还涉及到环境资源学科以及工程学科等多个学科,因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研究难度大。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作作为一项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技术,是对我国传统稻田养鸭技术的继承与发展.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在探索实践稻鸭生态种养模式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文选取了 3个镇4个村共4户采用稻鸭共作生产方式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并对其稻米产量及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模式下水稻产量较常规水稻种植低,但由于...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适合江汉平原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20年在江汉平原种子市场上筛选了3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前6位的品种依次为九优粤禾丝苗、巨两优60、深两优534、兆优6377、深两优1133、皖两优华占,分别为658.0 kg/亩、635.0 kg/亩、612.0 kg/亩、60...  相似文献   

14.
稻蟹共作水稻产量形成及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蟹共作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本文以同期播种的水稻为对照,对稻蟹共作产量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穗粒结构"二增二减",单产水平降低,但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并且对其配套技术进行细致研究,稻蟹共作效益稳定,具有很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万象优111是江西红一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万象A与恢复系中恢111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该品种育期适中、生长平衡、秆青籽黄、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抗病抗倒能力强,既可以作为有机绿色稻米大面积单季稻栽培,又可以作为“稻虾共作”绿色高效种养模式适宜品种,稳产、丰产、品质好,种养并行,生态效益高。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水稻的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充分发挥了稻鸭共作的除草、治虫、肥田、刺激水稻生长等优势,实现生态无公害优质产品生产。以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为平台,开展效益分析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技术应用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总结稻鸭共作的配套关键技术,以促进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渔稻共作模式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策略,本研究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鳅共作为对象,从品种选择的科学性、养殖技术的可行性及效益情况等方面逐一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在改变红河哈尼梯田传统的单季稻种植、其余时间空闲的情况下,采用一季稻、两茬鳅的共作模式,充分利用梯田资源,可以将每公顷梯田的产出从原来的10500~12000元提高到45000~90000元。通过稻鳅共作,有效提高了梯田效益,从而使红河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并对哈尼梯田的可持续保护工作提出了有益的示范。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传统农业技术,虽然在目前推广应用受诸多因素制约,但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提升,在水稻主产区仍然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实践总结,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完全有可能成为特色农业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9.
在广泛调查长江下游地区稻渔共作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稻渔共作生态模式下中华绒螯蟹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蟹苗放养主要以1龄蟹种与Ⅴ期幼蟹为主,体重绝对生长曲线均呈"S"形,1龄蟹种体重随体宽的增加呈指数式生长;1龄蟹种与Ⅴ期幼蟹的环境适应期分别约为1个月、2个月,增重最快期分别为9月、8月;河蟹放养规格不同时,其日增重与体重的增加随放养规格的提高而提高,Ⅴ期幼蟹的回捕率与产量比1龄蟹种分别高17.58%、13.20%;栽培植物为常优1号水稻时,Ⅴ期幼蟹的回捕率与商品蟹规格最高,分别为58.2%、72.5 g/只。蟹产量以种植水草为高;稻渔(蟹)共作各模式的纯收入差异显著,以"常优1号 1龄蟹种"模式为最高,达2.507万元/hm2。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盐城地区的土壤、气候、耕作制度等因素,进行绿色高效虾稻共作模式技术试验、研究,并进行组装。总结出了盐城地区“虾稻共作”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生产技术要点,包括选择与改造稻田、准备放养、放养虾苗、小龙虾生产管理、栽培水稻、起捕小龙虾、产业化前景等一系列生产管理技术要点。以期为盐城地区及我国相似生态区推广应用“虾稻共作”生产模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