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防风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防风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防风的挥发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实验,研究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对防风挥发油提取得率的影响以及提取防风挥发油的最佳工艺。[结果]在防风挥发油的提取过程中,浸泡时间是影响防风挥发油提取率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提取时间,最后是加水量。正交实验表明,防风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8 h、浸泡时间2 h、加水量700 ml,在此工艺条件下,防风挥发油的平均提取率为0.25%。用DPPH法对挥发油自由基进行清除率测定,获得清除率为45%。[结论]防风挥发油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2.
李贵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53-19754
[目的]优选采用压力共沸精馏装置提取连钱草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连钱草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选用L9(3^4)正交试验表;考察影响挥发油收率的浸泡时间(A)、料液比(B)、提取时间(C)、NaCl浓度(D)4个因素,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结果]连钱草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6 h,料液比1∶16(g/ml),提取时间4 h,NaCl浓度为0;在此条件下连钱草精油的得率为0.03%。[结论]该方法可靠、快捷,准确度高,可用于连钱草挥发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3.
李付惠  李正权  王昌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850+3853-3850,3853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草果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提取过程中的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进行比较,优选草果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影响草果挥发油得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加水量、蒸馏时间和浸泡时间.正交试验法优选得出草果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A2B1C2,即:料液比1∶6(g/ml),浸泡时间1h,蒸馏时间7h.[结论]该方法优选了草果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条件,为草果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柳叶蜡梅叶挥发油的工艺,并研究柳叶蜡梅叶挥发油对脂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以超声时间、提取时间、料液比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获得柳叶蜡梅叶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以25%挥发油为原料、1.00 mg/ml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研究挥发油对脂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柳叶蜡梅叶挥发油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 h、提取时间8 h、料液比1∶9g/ml,得率达1.67%。挥发油对脂自由基清除作用的IC50值为208.09μl。[结论]柳叶蜡梅叶挥发油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脂自由基清除能力,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土荆芥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土荆芥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对土荆芥中挥发油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实验表明,随着提取时间、加水量、浸泡时间的增加,土荆芥中挥发油的提取得率逐渐增加,当提取时间接近5h、加水量700ml、浸泡时间75min时,土荆芥中挥发油的提取得率达到最大值。影响土荆芥中挥发油提取得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提取时间,其次是浸泡时间,两者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加水量的影响最小,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75min,提取时间6h、加水量700ml,该条件下,土荆芥中挥发油的提取得率达2.18%。  相似文献   

6.
马萍  吴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272-7273
[目的]确定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 Maxim)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选取提取时间(A)、浸泡时间(B)和加水倍数(C)3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试验,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筛选水蒸气蒸馏法的最佳条件。[结果]3个因素对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提取时间〉浸泡时间〉加水倍数,最优组合为A2B2C1,即加水倍数8倍,提取时间3.0h,浸泡时间2.0h。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所得挥发油提取量最高,为1.5%,RSD值为0.066%,表明优选的方法准确可靠。[结论]该研究优化的提取方法易于控制,仪器简单,为头花杜鹃的生产和广泛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马尾松松针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马尾松松针挥发油,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液料比、提取时间、浸泡时间对马尾松松针挥发油提取得率的影响,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马尾松松针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9:1,提取时间3h,浸泡时间7h。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马尾松松针挥发油中分离出96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5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离子流的93.13%,主要成分是单萜和倍半萜,以及少量萜烯的醇、酯类化合物。[结论]该研究为马尾松松针的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松松针挥发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松松针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挥发油得油率为指标,考察投放原料质量、浸泡时间、料液比、蒸馏时间等影响因素。[结果]最佳提取条件是投放原料150 g、料液比1∶9、浸泡12 h、蒸馏提取时间5 h,平均得油率为0.323%,RSD为6.87%。[结论]该研究为松针挥发油提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洪阳  承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289-3291
[目的]优选超临界CO2流体提取法提取川楝子中的川楝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乙醇为提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乙醇浓度、浸泡时间、提取压力和提取时间等参数对川楝素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温度为45℃、压力为30 MPa、时间为4 h、原料粒径为24目,夹带剂为浓度75%乙醇;在此条件下,川楝素的提取率为0.522%。[结论]该方法筛选出了川楝子中的川楝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川楝子的提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甘松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粒径、料液比、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对甘松挥发油含量的影响,选定工艺参数和变化水平。采用Box-Benhnken响应面法,以甘松挥发油含量为评价指标,建立数学回归模型。[结果]粒径527μm、料液比1∶10.2(g∶mL)、提取时间10.9 h为最佳提取工艺,挥发油含量为4.12%。[结论]在该条件下甘松挥发油提取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超临界CO2萃取当归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对当归挥发油的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纸片扩散法对提取的挥发油对的抑菌效果进行考察。[结果]当归挥发油的最优提取工艺为:萃取温度44.4℃、萃取压力32.37 MPa、萃取时间1.48 h;在此条件下,萃取率可达2.083 3%。当归挥发油对部分常见的细菌和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MIC值在1.25~5.00 mg/ml范围内。[结论]超临界CO2萃取当归油工艺稳定,提取率较高;当归油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将为当归挥发油在抑菌制剂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正交设计法提取蝴蝶果茎挥发油。[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以得油率为指标,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结果表明,蝴蝶果茎浸泡0 h,加水量为15倍,提取4 h时得油率最高。[结论]该工艺为蝴蝶果茎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3.
康旭  袁江兰  孟鸳  邓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87-788,791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C-CO2)提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工艺,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绿芦笋粉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评价指标,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工艺条件,利用GC-MS对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最佳条件为:CO2流量20 L/h,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绿芦笋粉挥发油的提取率达到98%;主要包括37种化合物,其中以烷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醛类和酯类。[结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SC-CO2萃取绿芦笋粉挥发油的提取率高,这为绿芦笋粉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基原的郁金类药材中郁金多糖的含量,为郁金类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郁金粗多糖,经过纯化得到郁金多糖,然后采用分光光度法,经苯酚-硫酸显色后,在489 nm波长处测定其总糖、还原糖及多糖的含量。[结果]不同基原的郁金中多糖的含量不同;3个不同基原的郁金药材中,以绿丝郁金多糖含量最大,其多糖的平均含量为25.775%;桂郁金的次之,其多糖含量为3.955%;黄丝郁金的多糖含量最低,为2.69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好,可用于郁金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李晓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4851-4853
[目的]探讨浸提法提取橘皮中叶黄素的工艺。[方法]以提取配料比(25∶1、75∶2、50∶1),提取温度(30、45、60℃),提取时间(48、72、96 h)为3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四氢呋喃的最佳提取条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提取液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度A,确定最佳的提取溶剂和最佳提取条件。[结果]从干燥柑橘皮中提取叶黄素粗品的最佳溶剂为四氢呋喃;其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72 h,物料比(柑橘皮∶四氢呋喃m/V)27∶5;确定了从浸提液浓缩精制为粗产品的工艺,采用四氢呋喃提取液过柱洗脱获得的叶黄素含量达到50%以上,表明四氢呋喃对柑橘皮中叶黄素的提取能力较强。[结论]采用浸提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适合农产品的粗加工。  相似文献   

16.
林雪容  殷希  王艳艳  纪明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38-19739
[目的]研究微波辅助环己烷提取鸡屎藤茎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通过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挥发油成分及含量,为科学利用鸡屎藤提供参考。[方法]用微波辅助环己烷提取鸡屎藤茎挥发油,并用GC-MS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利用正交试验筛选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微波辅助环己烷提取鸡屎藤茎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M鸡屎藤茎∶V环己烷=2∶60(g/ml),微波提取10min,微波功率800 W,微波温度50℃,挥发油收率可达1.32%。通过GC-MS技术从微波辅助提取的鸡屎藤茎提取物中共检测出10种组分,鉴定出7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0.690%,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为n-棕榈酸(18.424%)、邻苯二甲酸异丁基壬酯(24.243%)和油酸(15.131%)。[结论]微波辅助环己烷提取鸡屎藤茎挥发油提取速率快,出油率高,但是分离鉴定出的组分太少,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2种不同方法提取湖南干艾叶中的挥发油,并用GC-MS技术鉴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中的挥发油,考察料液比、药材粉碎度、提取时间和浸泡时间4个参数对提取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选出最佳工艺;同时,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出艾叶中的挥发油。[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率为2.0~4.0 mg/g。GC-MS技术鉴定出其主要成分是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十一烷-4-烯(C15H24),含量为14.76%。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率为:6.0~10.0 mg/g。GC-MS技术鉴定出主要成分是丁香烯环氧物(C15H24O),含量为7.25%。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是:剪碎药材(100 g),料液比为1∶10(W/V,g/ml,下同),浸泡时间1 h,蒸馏5 h。[结论]相比较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选薰衣草精油的制备及其微胶囊化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薰衣草精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精油的提取率为指标,考察原料粒度、料液比、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对薰衣草精油制备工艺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薰衣草精油的主体呈香成分及含量;采用大豆分离蛋白、β-环糊精和麦芽糊精包埋薰衣草精油。[结果]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薰衣草精油的最优条件为原料粒度60目、料液比1∶15(g∶m L)、浸泡时间1.5 h、提取时间4.0 h,精油的平均提取率为2.34%;经GC-MS分析,薰衣草精油的主体呈香成分为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主要有芳樟醇(34.81%)、乙酸芳樟酯(22.44%)等,占精油中挥发性成分的93.48%;最优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β-环糊精和麦芽糊精的薰衣草精油包埋率分别为64.40%、43.95%和60.84%,大豆分离蛋白的包埋效果最佳。[结论]水蒸气蒸馏法可用于薰衣草精油的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可作为薰衣草精油的天然包埋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