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为了掌握郑州市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为奶牛隐性乳腺炎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结合LMT检测方法进行隐性乳腺炎细菌学分析,对郑州市泌乳期960头奶牛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感染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大肠杆菌、乳房链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和酵母菌等27个菌株,其中3个乳区为混合感染。结果显示,郑州市奶牛隐性乳腺炎感染普遍存在,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奶牛隐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对佳木斯市4所大型奶牛场17头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奶牛的不同乳区的20份乳汁样品进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和3组中药方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被检乳汁样品中共分离得到致病菌508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化脓链球菌,分别占致病菌总数的35.43%、10.63%、39.96%、11.22%、2.76%。药敏试验表明,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对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恩诺沙星最敏感,无乳链球菌对加替沙星最敏感;3组中药方剂中以方剂Ⅰ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腺炎是由病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乳腺疾病,严重危害奶牛健康和影响奶业发展。随着病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抗生素治疗奶牛乳腺炎的效果越来越不佳。因此,研究和使用疫苗预防奶牛乳腺炎越来越受到重视。引起奶牛乳腺炎的病原菌主要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埃希氏大肠杆菌等。能否从这些病原菌中寻找高度保守的共同蛋白质分子作为疫苗候选抗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延伸因子-Tu(Elongation factor Tu,EF-Tu)是存在于真核细胞和细菌细胞内参与RNA翻译的常见功能蛋白。研究表明,多种病原菌的EF-Tu作为抗原均能够诱导良好免疫保护作用。因此,研究对分离得到的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埃希氏大肠杆菌EF-Tu基因进行了Sanger法测序,然后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同源性、T细胞和B细胞表位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EF-Tu由398个氨基酸组成;金黄色葡萄球菌、埃希氏大肠杆菌EF-Tu分别由394、409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均为44 kda左右,且无规则卷曲占比较高;EF-Tu蛋白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对聊城市郊区三个不同规模奶牛场的29头奶牛115份奶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共分离出10种110株细菌,链球菌29株占25.22%;葡萄球菌26株占22.61%;肠杆菌19株占15.65%;酵母菌18株占16.52%;棒状杆菌8株占6.96%.奶样病原菌阳性率为79.13%,奶样混合感染率为20%.确定聊城市奶牛临床型乳房炎主要由链球菌、葡萄球菌、肠杆菌和酵母菌引起.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吉林地区两家大型乳业集团奶牛乳房炎病牛乳样进行分离鉴定,8份乳样共分离到62株菌,其中含51株4种主要病原菌。4种病原菌不同临床型的比例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6.36%、大肠杆菌占9.09%、无乳链球菌占27.27%、乳房链球菌占9.09%;隐性型中金黄葡萄球菌占38.89%、大肠杆菌占27.28%、无乳链球菌占11.11%、乳房链球菌占11.11%。  相似文献   

6.
奶牛乳腺炎是主要由病原菌感染引起的奶牛常见疾病,新型疫苗研发是防控奶牛乳腺炎的重要内容之一。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包括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它们都存在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C(GapC),且均能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但对链球菌和葡萄球菌GapC的交叉免疫原性分析和研究缺乏报道。研究从GenBank获取链球菌和葡萄球菌GapC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理化性质、同源性、T细胞和B细胞表位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病原菌GapC均由336个氨基酸组成的亲水性蛋白,且无规则卷曲占比较高,表明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三种链球菌与两种葡萄球菌之间GapC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67.8%~69.9%,存在4个共同线性B细胞表位、9个共同CD4+T细胞表位和9个共同CD8+T细胞表位,表明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原性,为进一步实验研究GapC交叉免疫原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奶牛隐性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2年10月起,应用LMT从西安及其周边地区184个乳区的1000头奶牛中抽取了48头,进行奶牛隐性乳腺炎的调查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患隐性乳腺炎奶牛占总头数的66.7W,患隐性乳腺炎乳区占总乳区的35.4%。4个乳区全阳性者占15.2%。共检出细菌67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总检出菌41.8%。链球菌占总检出菌29.9%。G^ 杆菌与G^-杆菌各3株,分别占总检出菌4.5%。  相似文献   

8.
石河子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中药抑菌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使用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52头奶牛的260份乳样,用乳腺炎诊断液(SMT)诊断奶牛乳房炎,并从奶样中分离鉴定出乳房炎病原菌;在此基础上,选取4株肠杆菌2、株链球菌和3株葡萄球菌进行中药及其复方的抑菌试验,根据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评价中药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从260份乳样中共分离出176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71株,占总数的40.34%,肠杆菌62株,占总数的35.23%,链球菌25株,占总数的14.21%,这3个细菌是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75.57%的乳房炎由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所致。[结论]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对单味中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中药复方的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奶牛乳腺炎最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影响奶业发展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临床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带菌率最高,其次是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等。本文就奶牛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其综合防治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新疆昌吉郊区部分奶牛场进行调查,从两个大型奶牛场集乳样,主要针对患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共采集120份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选择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导致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杆菌属,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共71株,占55.04%;牛链球菌18株,占13.95%;大肠杆菌1株,占0.78%。这些致病菌对环丙沙星、新生霉素等药物有很高的敏感性,而对青霉素、链霉素、杆菌肽和多粘菌素已经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病原菌分离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34份患临床型乳腺炎的乳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初步生化反应鉴定 ,检出肠科细菌 12株 ,检出率为 35 .3% ;球菌2 6株 ,检出率为 76 .5 % ;酵母菌 9株 ,检出率为 2 6 .5 % ;另有 7份乳样在分离培养过程中未见有细菌生长 ,占总检样的 2 0 .6 %。  相似文献   

12.
中原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0头泌乳奶牛进行乳房炎的CMT检测、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乳房炎的头发病率为68%,500个有效乳区中,隐性乳房炎的乳区有311个,乳区阳性率为62.2%。从102个待检乳汁样中共分离出96株细菌,经生化鉴定其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占总数的39.6%、27.1%、15.6%;致病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和环丙沙星还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药制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抑菌效果。[方法]根据中兽医学理论和中药特性,组成复方中药制剂"增乳健牛散"4种不同的方剂,制备水煎液对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4种不同的方剂水煎液都有抑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方剂3为极敏,其他3种不同的方剂为高敏;方剂3抑菌作用最强。[结论]该研究为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相关中草药方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及对治疗前的奶样进行DGGE追溯性分析,研究乳房炎奶样中微生物区系结构对乳房炎的治疗和复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克雷伯菌.通过对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奶样进行DGGE追溯性分析,发现乳房炎奶样中除大肠杆菌外,还有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链球菌、沙雷氏菌等其他的致病菌,并且奶样中微生物区系结构与奶牛乳房炎的治愈时间和乳房炎复发有着紧密的联系,区系结构越复杂,治愈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复发,引起后期乳房炎复发的病原菌包含在治疗前的奶样中.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阿米卡星和替米考星2种药物在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4种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联合药敏试验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阿米卡星与替米考星对各菌的MIC均在7.81~62.50μg/ml之间;二者联合后的FIC指数范围0.75~1.0;二者联合用药时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了抗菌活性强的乳酸环丙沙星、头孢氨苄、头孢三嗪和硫酸丁胺卡那霉素 (硫酸阿米卡星 )等药对 186例临床型乳腺炎进行临床治疗试验。结果 ,总有效率乳酸环丙沙星组为 87.0 % ,头孢氨苄组为 92 .1% ,头孢三嗪组为86 .7% ,硫酸丁胺卡那霉素组为 98.5 % ;痊愈率也以硫酸丁胺卡那霉素组最高为 86 .2 %。  相似文献   

17.
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培养基的筛选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制备奶牛乳房炎疫苗生产菌株的无乳链球菌最佳培养基。[方法]将培养好的无乳链球菌接种于舍不同浓度葡萄糖的改良肉汤、优化培养基和THB培养基中,培养过程中补加NaOH调节pH值,观察不同处理对无乳链球菌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无乳链球菌在优化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其次为THB培养基,改良肉汤不适合无乳链球菌生长。无乳链球菌在含10g/L葡萄糖的优化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在培养过程中的对数生长期内补加NaOH,调节pH值,能明显提高细菌的产量,并能延长其对数生长期。[结论]该研究为奶牛乳房炎多联苗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SMT检测法,对张家口地区108头泌乳奶牛进行乳房炎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47.33%,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为5.56%,乳区阳性率为40.99%(158/422).  相似文献   

19.
绵阳市奶牛乳房炎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临床调查、BMT法和苛性钠法对绵阳市6个不同规模奶牛场的乳房炎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为2%~11.67%(平均发病率为6.08%),隐性乳房炎的感染率为41.67%~86.40%(平均感染率为55.00%)。用SPSS统计软件对奶牛乳房炎各乳区之间的相关性及BMT和苛性钠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奶牛乳房炎各乳区之间的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乳房炎的发生与乳区之间无明显相关性;BMT和NaOH两种方法对乳房炎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这两种方法都可用于隐性乳房炎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