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色丘陵区几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可蚀性K值可为当地土壤流失量预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应评价提供依据。采用5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土壤可蚀性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符合该地区紫色土成土和侵蚀特点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结果表明:1)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地利用类型而言,5种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K值依次为:KEPICK修正诺谟K诺谟KShiraziKTorri,5种估算方法K值差异显著,其根本原因在于选择了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作为K值估算基础。紫花苜蓿地土壤可蚀性K值最小,说明选用紫花苜蓿等豆科植物作为坡耕地间、套作植物、绿篱建设植物,可有效降低旱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敏感性。2)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壤类型而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稳定性反应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紫花苜蓿地小麦地桑林地,对于存在经常性翻耕活动的各种坡耕地种植模式而言,各种估算方法的稳定性差别不大。3)在紫色丘陵区,诺谟法和EPIC法估算的K值与标准值最为接近,且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具有一定敏感性,因此在该地区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和土壤流失量预测时,可采用诺谟法和EPIC法进行K值估算。   相似文献   

2.
以吉林省水蚀区为研究区域,测定了不同土壤类型区内耕作土壤的基本性状特征,并采用Wischmeier和Smith关系式计算了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耕作土壤的K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粉砂粒含量和N1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壤类型间的K值分布特征:黑土黑钙土白浆土暗棕壤。  相似文献   

3.
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条件土壤的可蚀性K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侵蚀-生产力评价模型(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简称EPIC)模型对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估算,研究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的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是影响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可蚀性大小的主要因素,沙粒含量越高,土壤可蚀性K值愈大,粉粒、黏粒、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土壤可蚀性K值愈小;(2)流域中6种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可蚀性指标K均值排序为荒草地柑橘林地马尾松林地槐树林地甘薯地玉米地;(3)研究区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总体分布趋势是自东向西随着流域海拔的降低而降低,呈条带状分布,南北两侧高,中间低。随着海拔的降低,除槐树林外,5种地类的可蚀性指标K值大致呈减小趋势,表现为K_(上游)K_(中游)K_(下游);在槐树林地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表现为K_(上游)K_(中游)K_(下游)。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藏东南典型气候带土壤可蚀性强弱及K值分布特征,以色季拉山垂直气候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EPIC模型对该区域土壤可蚀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上升气候变化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后又减小的变化规律;通过EPIC计算发现土壤可蚀性K值主要分布在0. 322 9~0. 345 2,属高可蚀性;不同气候类型土壤可蚀性大小顺序依次为:山地温带-亚高山寒温带气候过渡带亚高山寒温带山地温带高山寒温带亚高山寒温带-高山寒温带气候过渡带。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大于0. 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大于0. 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水稳性指数、粉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 0. 05),与海拔、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0. 05),但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选取雅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巨柏群落、高山松群落、砂生槐群落、铁杆蒿4种典型植被,采集植被下0~20 cm土壤,对土壤可蚀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土壤可蚀性和物理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容重呈极显著差异,土壤主要以粉粒、砂粒为主,有机质含量为20.19~37.99 g/kg;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中,以0.25 mm粒径所占比例最大,经湿筛后,团聚体以0.25 mm粒级为主,团聚体破坏率在17.03%~24.95%。研究区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范围在0.156 3~0.223 0,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砂生槐高山松巨柏铁杆蒿。土壤可蚀性与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汀县朱溪流域实测118组土壤机械组成及有机质数据,使用EPIC模型、Torri.D模型、Shirazi公式3种算法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并基于半方差函数研究不同计算模型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各个模型计算得K值平均值为K_(shirazi)K_(EPIC)K_(Torri.D),均处于中等变异程度,K_(EPIC)变异程度最弱;(2)K_(EPIC)、K_(Torri.D)、K_(shirazi)均与砂粒、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而K_(EPIC)与粉粒呈极显著正相关,K_(Torri.D)、K_(Torri.D)均与黏粒呈显著正相关;(3)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块基比K_(EPIC)K_(Torri.D)K_(shirazi),K_(EPIC)空间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喀斯特山区有林地、灌木林地、灌丛、荒草地、退耕地和耕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颗粒组成,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分布、分形及可蚀性差异,并阐明土壤粒径分布特征与土壤可蚀性的关系。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分布均表现为粉粒、黏粒、砂粒质量分数依次减少,灌木林地和灌丛砂粒质量分数显著高于退耕地和耕地的,退耕地黏粒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灌木林地、灌丛及荒草地的;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分形维数为2.822~2.873,灌木林地、灌丛、荒草地、有林地、耕地、退耕地的土壤可蚀性大小依次降低;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砂粒和粉粒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与黏粒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可蚀性与土壤砂粒和粉粒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黏粒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黏粒质量分数的关系模型所得的土壤分形维数拟合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对误差最大为0.11%,最小为0.03%,说明该模型有较高程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用来代替实测法计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喀斯特山区的灌木林地和灌丛土壤最易受到侵蚀,应加强对其的防治,尤其是在坡度较大区域。  相似文献   

8.
贵州安顺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贵州安顺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蔬菜地、水田和林果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贵州安顺区土壤pH值偏小,整体上呈酸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差异较大,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大致表现为水田蔬菜地林果地,而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磷差异均不显著;土壤有效养分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均表现为水田蔬菜地林果地,并且土壤有效养分在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效养分空间变异系数高于土壤全量养分;土壤养分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量养分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性(P0.01),且土壤全量养分与有效养分均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不同土壤类型的产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伊宁、玛纳斯县3种土壤类型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野外调查采样与土壤样品室内理化性质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相同降雨条件下3种类型土壤的坡面侵蚀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的颗粒组成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可蚀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土壤中粉粒的含量越高,其含沙量、可蚀性K值愈大,越易发生侵蚀;土壤中粘粒含量越高,土壤含沙量、可蚀性K值越小,越易抵抗侵蚀。(2)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的径流速率和产沙量的相关系数为0.56,没有显著的相关性。(3)土壤的有机质和累积含沙总量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3。(4)通过打破土壤结构体,发现2 mm结构体土壤中,灰钙土的产流速率、产沙量及可蚀性K值均最小;2 mm土壤结构体中,棕钙土的产流速率、产沙量及可蚀性K值均最小,且2 mm土壤结构体比2 mm结构体的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大。  相似文献   

10.
Mehlich3通用浸提剂测定石灰性土壤中有效养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Mehlich3通用浸提剂测定了山西石灰性土壤中有效养分,与常规方法进行了比较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Mehlich3法与常规法测定的土壤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其测定值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并拟定了石灰性土壤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Mehlich3通用浸提剂的分级标准,Mehlich3通用浸提剂适用于山西石灰性土壤P、K、Mg、Na、Cu、Zn、Fe、Mn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紫色土是一种容易产生水力侵蚀的土壤类型,了解不同土地利用对紫色土抗蚀性的影响,可为贵州高原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习水县紫色土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指标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紫色土的抗蚀性.结果表明,水稳性团聚类、团聚体类和有机胶体类因子等3个主成分因子能够全面反映土壤抗蚀性能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排序为针叶林>疏幼林>梯坪地>阔叶林>坡耕地>水田>荒山.人类干扰会影响紫色土土壤抗蚀性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西藏尼洋河流域河谷地带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降低该区域土壤侵蚀风险提供参考。【方法】以位于藏东南尼洋河流域的冻融侵蚀区(海拔>4 200 m)、冻融水力侵蚀交错区(海拔3 800~4 200 m)和水力侵蚀区(海拔<3 800 m)为研究对象,共布设122个样地,测定流域内表层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在此基础上运用EPIC模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获取尼洋河流域河谷地带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图,并分析土壤可蚀性K值与海拔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①尼洋河流域冻融侵蚀区、冻融水力侵蚀交错区和水力侵蚀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冻融侵蚀区土壤体积质量最小,土壤孔隙度、含水率和有机质、粉粒、黏粒含量均最高。②冻融侵蚀区、冻融水力侵蚀交错区和水力侵蚀区的土壤可蚀性K值分别为0.263~0.431,0.218~0.374,0.104~0.409 t·hm2·h/(MJ·mm·hm2),3个研究区土壤可蚀性K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349,0.310,0.292 t·hm2·h/(MJ·mm·hm2),变异系数分别为11.7%,12.7%和21.5%,属于中等变异。尼洋河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呈降低趋势。在尼洋河流域,较低可蚀性、中可蚀性、较高可蚀性和高可蚀性土壤均有分布,但是主要土壤侵蚀类型在3个研究区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冻融侵蚀区,而较低可蚀性和中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水力侵蚀区和冻融水力侵蚀交错区。③土壤可蚀性K值与海拔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与砂粒、粉粒、黏粒含量的相关系数均较高,分别为-0.98,0.99和0.62。【结论】探明了西藏尼洋河流域河谷地带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机械组成是该流域可蚀性K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模型中植被因子C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人工降雨径流模拟试验法,重点研究了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植被与土壤侵蚀关系因子C值的地方适用性。初步估算出东北黑土农业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和非点源污染流失量化计算中的C值取值范围,进一步与国内其他地区应用的C值进行比较,得出了较满意的结果。其规律为本次试验C值普遍小于原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给出的经验C值。在此基础上,将试验C值应用于吉林二龙湖流域土壤侵蚀量研究中,并通过试验C值计算的土壤侵蚀量与其他方法计算结果相比较,验证估算值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为黑土丘陵区土壤侵蚀和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藏中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对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资源整合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藏中半干旱地区农耕地、人工林地、撂荒地和灌丛地等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个用于表征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可优化为0.25mm非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土壤容重、砾石含量、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6个指标;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出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依次为人工林地(3.55)农耕地(2.45)撂荒地(1.78)灌丛地(0.05)。但就整体而言,研究区土壤抗蚀性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建议该区在土壤改良过程中,加强人工林的抚育管理和农耕地的科学施肥,增强其水土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15.
程李  王小波  陈正刚  朱青  李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47-8249,8309
[目的]研究贵州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方法]针对贵州山区坡耕地,通过小区径流法和分析测试开展土壤可蚀性研究。[结果]用Sharply等提出的公式计算出的可蚀性K值变异系数小,K值相对稳定和精确,是贵州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的适宜方法。坡耕地A层的K值随着年份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整个土层可蚀性强、抗侵蚀弱,侵蚀的危害大。通过4年不同种植制度和利用类型的影响,不同土层的K值都下降,其中A层下降1.26%~12.34%,B层下降1.29%~13.80%,C层下降1.26%~10.80%,ABC三层平均下降3.17%~11.64%。除工程梯化处理外,草地、分带轮作、经果林、粮草间作、植物篱、混交林处理的K值下降幅度都高于农民处理,下降幅度的顺序是草地分带轮作经果林粮草间作植物篱混交林。[结论]种树种草有利于坡耕地可蚀性的改善和耕地质量的提高。玉米与其他植物间套作,提高覆盖度和增加生物种类,有利于坡耕地可蚀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退耕年限林地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及可蚀性因子( K)测定与分析,探讨东北典型黑土区退耕还林过程中表层土壤可蚀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增加,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0.25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团聚体比例)、粒径>1.00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和平均质量直径逐渐增大,团聚体破坏率、平均质量比表面积和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逐渐降低,且在前11 a内变化最显著,退耕36 a后呈不明显波动。退耕还林过程中,表层土壤团聚度逐渐增强,土壤可蚀性降低。退耕36 a后,土壤抗侵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土壤质量得到改善,并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比表面积、分形维数、平均质量直径和粒径>0.25、>1.00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均与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呈显著相关( p<0.05);其中,水稳性团聚体粒径>1.00 mm团聚体质量分数比粒径>0.25 mm团聚体质量分数与K值的相关性更为密切(p<0.01),是反映黑土土壤可蚀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日益加重,研究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交互作用,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内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横坡垄作方向与顺坡水线方向共布设25个采样点,并计算相应样点的土壤可蚀性K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土壤可蚀性K值的差异性,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横坡垄作方向,土壤可蚀性K值在垄台呈现从坡顶到坡足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坡足比坡顶减小幅度为6.2%;在垄沟呈现从坡肩到坡足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坡足比坡肩减小幅度为5.8%。顺坡水线方向,由于垄台对地表径流的阻挡作用,垄台和垄沟土壤可蚀性K值沿着坡面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横坡垄作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最大,其垄台和垄沟的解释率分别达51%和18%以上;横坡垄作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解释能力,特别是横坡垄作与地形的交互作用尤为明显。【结论】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交互作...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对典型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嫩江市鹤山农场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耕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湿筛及LB法测定并计算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采用静水崩解法测定并计算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指数和抗蚀指数,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稳定性及抗蚀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草地质量分数最高,分别较林地和耕地显著增加0.20、0.35倍,耕地粒径>0.25 mm机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最大,分别较林地和草地显著增加0.03、0.04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从大到小均为草地、林地、耕地,湿筛处理的草地平均质量直径比林地和耕地分别显著增加0.35、1.63倍,几何平均直径比林地和耕地分别显著增加0.72、1.85倍。LB法3种处理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团聚体的土壤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从大到小均为慢速湿润处理、预湿后扰动处理、快速湿润处理,说明草地团聚体稳定性最强,耕地最弱;土壤水稳性指数和土壤抗蚀指数从大到小均为草地、林地、耕地,其中草...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与稻谷吸收养分及其产量之间存在的相关性,1983—1985年间进行了本地区草甸型水稻土养分丰缺指标的研究。3年来试验结果表明,土壤速效 P、K 含量与不施 P、K 肥区稻谷相对产量之间相关性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土壤速效氮含量与不施 N 肥区稻谷相对产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延边地区草甸型水稻土的速效 P、K 含量指标暂定如表5所示(随文见)。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区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呼吸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基于洞庭湖区滩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时间尺度,分析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滩地土壤呼吸变化的机理及精确推算碳的排放。采用LI-8100气体分析仪对洞庭湖区滩地芦苇地、农田、杨树林地土壤呼吸动态进行野外测定,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并对土壤呼吸速率与近地表温度、0~5 cm土壤含水量、0~5 cm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和日变化比较明显,其动态均表现为单峰型,高峰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而最低值大致出现在凌晨5:00;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作用强弱表现为芦苇地〉杨树林地〉农田;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均与近地表温度、0~5 cm土壤含水量、0~5 cm土壤温度极显著相关(P〈0.01);杨树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空气湿度呈极显著相关。总之,土壤呼吸主要受到温度和0~5 cm土壤含水量的协同作用。图2表3参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