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浸提法,对色季拉山5种主要针叶林: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西藏红杉(Larix griffithiana)、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高山松(Pinus densata)和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地凋落物的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针叶林林下凋落物储量范围在8.48~19.2t/hm2,大小顺序表现为:高山松林急尖长苞冷杉林林芝云杉林方枝柏林西藏红杉林;最大持水量表现为:急尖长苞冷杉林高山松林西藏红杉林林芝云杉林方枝柏林;最大持水率为:西藏红杉林急尖长苞冷杉林林芝云杉林高山松林方枝柏林,且持水量、持水率与浸泡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凋落物吸水速率为:西藏红杉林急尖长苞冷杉林林芝云杉林高山松林方枝柏林,且与浸泡时间表现了明显的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森林涵养水源评价及水源涵养林的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选择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在海拔梯度上以群丛作为评价的基本单位,进行冷杉群落结构健康评价。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筛选主要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进行健康排序。结果表明,对冷杉林群落结构健康影响最大的因子依次为:年龄结构、灌木层盖度、乔木株数、更新数量、草本种类、郁闭度、草本层盖度、灌木种类、乔木种类和亚层数共10个因子。健康排序次序为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群丛、急尖长苞冷杉+忍冬群丛、急尖长苞冷杉+杜鹃群丛、急尖长苞冷杉+苔藓群丛。  相似文献   

3.
乌蒙——轿子山,海拔4200余米,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在海拔2400~3900米地段,可划分为苔藓-乳黄杜鹃-急尖长苞冷杉等六个群落。乌蒙山森林植被独具特色,冷杉是云南的最东分布线,大树杜鹃形成大面积纯林;名种杜鹃汇成上万亩灌丛;国家保护植物荟萃。  相似文献   

4.
依据《云南植被》编目系统,将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9个植被亚型,16个群系,20个群落,并对各植被类型的保护价值进行了数量化评价,在此基础上对保护价值较高的急尖长苞冷杉林、野八角一乳状石栎林、杜鹃矮林、杜鹃灌丛和元江栲林、高山柏灌丛等6个主要植被类型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对滇金丝猴栖息地60条样线和15个调查点的实地调查表明,箭竹是林下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所处的主要群落有云南铁杉-卵叶杜鹃林,长苞冷杉-亮叶杜鹃林,白柯-假乳黄杜鹃林,西南桦-五裂枫林,黄背栎林,华山松-麻栎林等。栖息地内的多数箭竹是滇金丝猴夏季的主要食物种类之一,箭竹属植物资源对保护金丝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王朗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野外调查的定量数据,进行几种不同排序技术处理,分析王朗森林植被,植物种群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王朗森林群落按一定的水分梯度和温度梯度格局呈有序分布.2.王朗森林群落在排序图上明显地呈大类,即针阔混交林;方枝柏—紫果云杉林;岷江冷杉林;亚高山灌丛草甸.此外,河阶地沙棘林及流石滩落叶松林在图中也反映在较突出的位置上.3.本文在排序图上对植物种群进行讨论发现,岷江冷杉,灌木,箭竹都和环境梯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些种群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藏东南亚高山暗针林2个主要植物种群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冷杉林是藏东南地区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主要类型之一。采用样地-样方法对藏东南工布自然保护区的云冷杉林进行群落调查,利用点格局分析法探讨了林芝云杉和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不同海拔不同尺度下,2个种群分布格局存在较大差异,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随海拔升高总体表现为:聚集分布(P1)→随机分布(P2)→聚集分布(P3)→随机分布(P4),并且聚集分布均是在小尺度范围下。而林芝云杉种群随海拔升高空间分布格局则呈现:随机分布(P1)→随机分布(P2)→聚集分布(P3)→聚集分布(P4),并且表现出低海拔小尺度下呈聚集分布,而高海拔需在大尺度下才呈现聚集分布;随海拔升高,2种群间关系总体表现为:相关性不显著(P1)→小尺度下显著负相关(P2)→大尺度下显著正相关(P3)→大尺度下显著负相关(P4)。研究结果可为云冷杉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8.
对丽江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3 100、3 250、3 400、3 550、3 700 m)梯度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分布于海拔3 100~3 800 m,不同海拔种群抗氧化酶APX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在海拔3 100~3 550 m条件下并无显著变化,而当海拔上升到3 700 m时,MDA含量、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以及游离脯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都显著高于其他海拔;此外,在海拔3 550 m环境下,急尖长苞冷杉叶片MDA含量、游离脯胺酸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都处于最低水平;海拔3 550 m环境因子最适宜于急尖长苞冷杉的生长,而较低海拔或较高海拔环境均不利于该植物的生长;当海拔上升到3 700 m时,植物体内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系统能力显著增强,以应对高海拔的逆境胁迫。  相似文献   

9.
地处祖国滇西北高原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有一件神奇的森林。这片森林在中国山地森林区划系统中属于青藏高原林带的川西南、滇西北高山针叶林区,又称金沙江中游林区。这片森林中的香格里拉原始森林叫人心往神迷、、。。、。在迪庆高原香格里拉峡谷群中,依次分布有哈拉、曲珍、布鲁。R拉、纳格拉、翁水、硕多岗等林区。莽莽林海中蕴藏着154科。2180余种高等植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秃杉zH级保护植物光叶棋桐、三尖杉、康定云杉、澜沧黄杉、蜗江相;三级保护植物长苞冷杉、垂枝云杉粽背杜鹃、似血杜鹃、硫磺杜鹃、雪山一枝蒿后马拉…  相似文献   

10.
风水林作为生境缺失和破碎化的产物,对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增城腊田埔的风水林以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为建群种.文章首次对分布于广州南亚热带低丘平地的翻白叶树林进行了群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组成种类复杂,1 200 m2样带内有维管植物41科62属80种,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属性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体现出群落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群落结构较复杂,分层现象不明显,冠层树冠不连续,DBH≥20 cm的大径级个体较多,形成群落极大的胸高断面积,达66.13 m2·hm-2;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该群落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4.655 7,符合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指数范围;基于样带面积统计的建群种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群落建群种属稳定进展种群,该群落将保持相当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风水林作为生境缺失和破碎化的产物,对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增城腊田埔的风水林以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为建群种。文章首次对分布于广州南亚热带低丘平地的翻白叶树林进行了群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组成种类复杂,1200m^2样带内有维管植物41科62属80种,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属性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体现出群落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群落结构较复杂,分层现象不明显,冠层树冠不连续,DBH≥120cm的大径级个体较多,形成群落极大的胸高断面积,达66.13m^2·hm^-2;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该群落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4.6557,符合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指数范围;基于样带面积统计的建群种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群落建群种属稳定进展种群,该群落将保持相当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3 700~4 200m海拔梯度上土壤物理性质、持水性能及土壤渗透性能进行测定,研究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特征。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容重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增大,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而减小。而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特征与土壤容重正好相反,其中海拔4 200m处0~1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最小,为0.561g/cm~3;海拔3 800m处、2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最大,为1.1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滞留水量、饱和贮水量均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土壤入渗性能指标(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总量)在同一海拔梯度不同土壤层次上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从不同海拔梯度看,4个入渗指标在海拔3 700m处呈现最大值,而在海拔4 200m处呈现最小值。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海拔4 100m处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涵养水源功能最强,而海拔4 200m和海拔3 900m处最弱。总的来说,林线植被生境的脆弱和人为干扰是影响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野外样方调查和主要环境因子测定的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和DCCA排序技术对新疆阿尔泰山小东沟林区的森林植被进行类型划分,并定量分析植被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聚类分析可将阿尔泰小东沟林区的木本植物群落划分为6个类型(灌丛、欧洲山杨林、苦杨林、疣枝桦林、新疆落叶松林和新疆落叶松与新疆冷杉、新疆云杉的针叶混交林)。DCCA排序分析表明,海拔和坡向等地形因子以及土壤类型、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水分含量和大石砾含量等土壤因子是影响阿尔泰林区植物分布的主要因子,林区不同群落类型的分布格局主要是由地形和土壤因子的共同作用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样方调查和主要环境因子测定的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和DCCA排序技术对新疆阿尔泰山小东沟林区的森林植被进行类型划分,并定量分析植被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聚类分析可将阿尔泰小东沟林区的木本植物群落划分为6个类型(灌丛、欧洲山杨林、苦杨林、疣枝桦林、新疆落叶松林和新疆落叶松与新疆冷杉、新疆云杉的针叶混交林)。DCCA排序分析表明,海拔和坡向等地形因子以及土壤类型、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水分含量和大石砾含量等土壤因子是影响阿尔泰林区植物分布的主要因子,林区不同群落类型的分布格局主要是由地形和土壤因子的共同作用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15.
选取高山灌丛(AS)、方枝柏(SS)、杜鹃林(RF)、急尖长苞冷杉林(AGSF)4种群落类群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NH_4~+-N、NO_3~--N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4种不同类型群落间NH_4~+-N为有效态氮的主要存在形式,而NO_3~--N居于较次要的地位,且含量远低于NH_4~+-N。4种不同类型群落间NH_4~+-N差异极显著(p0.05)。AS的NH_4~+-N含量最高,为84.981mg/kg,AGSF的含量最低,为48.337 mg/kg。不同类型间NO_3~--N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5)。AGSF的NO_3~--N含量最高,为2.753 mg/kg,AS为0.801 mg/kg。森林土壤中NO_3~--N的动态变化可能与不同的森林类型、土壤属性以及土壤的C/N比格局有关,此外还受到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制约。本研究初步探明了色季拉山东麓4种植被类型中的NH_4~+-N和NO_3~--N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进一步阐明全球变化对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无机N储量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林业资源管理》2015,(4):98-103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渗透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渗透性能指标(稳渗速率、初渗速率、渗透总量、平均渗透速率)在同一海拔梯度不同土壤层次上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从不同海拔梯度看,4个入渗指标在3 700m处呈现最大值,而在4 200m处呈现最小值。经主成分分析,得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壤层次的入渗性能排序,从综合平均得分来看,不同海拔梯度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渗透性能优劣顺序为3 900m>3 800m>4 200m>4 100m>4 000m>3 700m。土壤渗透指标与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无直接相关性,由此分析,建立土壤渗透性主导因子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内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应用植物群落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种子植物花卉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西坡有花卉植物52科,133属,219种;菊科和蔷薇科等是这一区域优势科,杜鹃属和忍冬属等是这一区域优势属;急尖长苞冷杉和杯萼忍冬分别是木本乔木类花卉和木本灌木类花卉中资源最优势且分布范围最广的花卉种,草本攀援类花卉呈现出资源相对优势的种分布较狭窄而分布广的种资源量较小的趋势;从垂直高度上看,海拔3 500 m附近的花卉平均物种数最多,海拔4 200 - 4 800 m带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花卉物种中有20种中国物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海拔梯度变化对表层土壤(0~20 cm)全量养分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的高山灌丛(AS)、杜鹃林(RF)、急尖长苞冷杉林(AGSF1-6)和林芝云杉林(PLLF)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易氧化态碳(R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色季拉山西坡,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表层土壤SOC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SOC最大的是AS,为77.167 g·kg-1,PLLF最低为22.351 g·kg-1.表层土壤TN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TN最大的是AS,为2.430g·kg-1,PLLF最低为0.830 g·kg-1.表层土壤C/N最大者为AGSF4,达到了43.57,最小者是PLLF为26.93.海拔和林分对土壤MBC和MBN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POC占TOC含量的比率从44.81%降至19.32%,ROC占TOC含量的比率从41.72%降至7.07%.不同林地POC和ROC含量与SOC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显著相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的相关性也比较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 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18.21 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为干>枝>叶>皮,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28%、26.88%、19.82%和10.02%.海拔2 720~2 9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3:2:1;海拔3 020~3 1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2:2:1.4)随着海拔升高,川滇高山栎优势单株地径、高度及生物量呈减小趋势.海拔2 720~2 920 m处,川滇高山栎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纺锤形分布,集中分布在株干高2.0~3.0 m处,约占总量的60%~70%;在海拔3 020~3120 m处或低海拔的干旱生境,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随树干的升高而降低,集中分布在0~1.0 m处,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0.0~2.0 m处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4%~99%.  相似文献   

20.
广西银杉林主要树种种群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广西银杉林不同生境的样地作为不同资源的综合体(资源位),以各物种的重要值作为资源位上的状态指标,定量分析银杉林各主要树种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1)银杉、变色杜鹃、华南五针松、五列木、绣球茜草具有较大的重要值和较宽的生态位宽度值,占据群落中的重要资源,在所调查的生境中具有更强适应能力,在银杉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含笑、大头茶、小花桤叶树等种群数量相对较少,分布范围较窄,生态位宽度较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比较弱。2)银杉林中各种物种之间的相似性比例值多数较大,多数物种间的生态学特性较相似或他们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较大。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和其他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大,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与其他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较小。3)银杉林中各主要树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低,各主要树种之间的相互竞争不高。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具有较大生态位重叠值,与其他物种利用或占有同一资源的概率大;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具有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小,与其他物种的占有或利用同一资源的概率小。4)银杉在各个样方中都占据较大重要值,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是银杉林的优势种和群落的建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