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切实做好洱海综合治理保护,进一步控制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在不断减少农业化肥使用量的同时,努力提升大理市稻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保护与发展互利互赢,结合大理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及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现状,打造大理市各有特色农业品牌,积极探索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洱海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全面减少洱海流域氮磷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2.
洱海是大理市的主要饮用水源,但近年来污染日趋严重。本文针对主要污染因子富营养化,综合分析其演化进程及成因,并提出污染治理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花卉产业在大理市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型产业,专业户、企业、个人种花、售花蔚然成风。花卉姹紫嫣红,香气四溢,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农业面源污染减量行动是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关系到洱海保护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全市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因此,对花卉生态种植技术的要求更显重要。从大理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出发,结合多年从事花卉种植的试验、示范,提出"大理市花卉生态化种植技术指导意见"。目的是提升花卉生态种植水平,切实达到削减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1998-2016年洱海流域磷素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通过输出系数模型计算1998、2005、2010、2016年洱海磷污染负荷,以细化磷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998-2016年,洱海总磷污染负荷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流域内点源污染增加、面源污染减少,但面源污染仍是主要污染源。其中,1998年洱海流域总磷污染负荷为390.273 t,2005年为402.150 t,2010年为398.879t,2016年达到最高值429.451 t。农业面源、畜禽养殖粪便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是洱海流域三大污染来源,其产生平均负荷分别占总磷污染负荷的48%、18%、15%。洱源县总磷污染负荷达205.608 t,大于大理市污染负荷。洱海子流域总磷单位面积负荷集中于86.027~540.519 kg·km^-2·a^-1,其中子流域1~14变化明显。今后流域治理过程中可通过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实现畜禽粪便科学还田、合理施用化肥等方式,减少磷素向水体中的排放量,从而实现流域内磷素的合理循环。  相似文献   

5.
加强洱海周围的生态农业建设,切实保护洱海是大理市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本文分析了环洱海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环洱海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作者阐述了大理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洱海,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同样值得重视。2015年,习近平考察云南省大理市时明确提出要改善洱海水质。近年来,大理市对洱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洱海周边农村发展对洱海生态保护带来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如何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实现百姓富、生态美,进而实现对洱海的生态保护及促进周边农村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洱海流域基本情况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保护洱海是全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洱海就是保护大理发展的根基。洱海流域具有城郊型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科学种田水平较高,区位优势突出,是大理州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主产区。流域辖大理市、洱源县的16个乡(镇)和大理经济开发区、大理旅游度假区,土地总面积2 565 km2。2009年末有农户16.71万户,农村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农业部6月6日全国集中"放鱼日"统一安排部署,6月23日,由云南省农业厅、大理州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渔业局、大理州农业局、大理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7年全国"放鱼日"——云南分会场·洱海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大理市满江玉白菜湿地公园举行。  相似文献   

10.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和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近年来,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加,旅游业和农业等行业的发展,洱海水质逐年恶化。2016年11月,面对洱海水质下降的严峻趋势,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的重大决策部署,动员一切力量,采取一切措施,拉开全力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的序幕。文中结合畜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理市的城镇化加速和乡村旅游发展,洱海湖滨传统村落正在经历巨大变迁。采用空间句法,对大理市国家级传统村落龙下登村由“农业村”向“旅游村”转型过程中的空间形态演变进行了量化运算解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村落集成度提升显著,村落封闭性被打破,集聚能力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和洱海生态廊道的修建提高了村落整体的空间可选择性;村落空间发展趋向单核心,空间整体性增强;村落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低,游客很难对村落整体空间结构做出认知。依据研究结果,提出转型期洱海湖滨村落景观空间管理应严格控制村落空间规模和建筑高度,进行局部空间文化营造,增设路标和绿植以增强人们对村落的空间感知,保护好传统民居建筑与村落景观标志物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大理市扎染行业的实际情况,对大理市扎染行业的废水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大理市扎染废水污染状况,找出现阶段大理市扎染废水的主要工艺污染源,分析出废水的主要污染成分、危害并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理市地处云贵高原西部,东临洱海,西倚苍山,海拔1 900~2 100 m,常年平均气温为15.1℃,年平均降雨量1 078.9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276.6 h,全年积温5 509℃,无霜期230 d.土壤肥沃,保水保肥性好,通透性好,适宜种植蔬菜.大理市种植百合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4.
游洱海,品白族“三道茶”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王永厚盛夏七月,位于云贵高原的大理市,依然凉风习习,气候宜人。大理是白族自治州首府,素以“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四绝”而驰名遗迹,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我从数千里之遥的...  相似文献   

15.
<正>洱海位于云南西北部,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属澜沧江—眉公河水系。洱海湖滨区因其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沛,区位优势突出,是云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蔬菜主产区。洱海湖滨区包括大理市的12个镇区,现有耕地面积超过11 000hm~2,自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作物布局、种植制度、施肥结构、耕作方式等发生了较大改变,耕地养分亦发生了较大变化。摸清和掌握耕地养分状况和变化情况,因  相似文献   

16.
为大幅削减洱海流域化肥污染负荷,大理市洱海流域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因此,以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理镇南门进行了7个处理,3次重复的秋马铃薯生物有机肥试验,探索在不施化肥的情况下,种植秋马铃薯时生物有机肥的最适用量。通过对7个处理的株高、茎粗、产量、肥料农学效率和效益等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每亩施700 kg生物有机肥产量居试验第2位,扣除肥料成本后产值最高,肥料农学效率也较高。因此认为在本试验肥力条件下,种植秋马铃薯最适的生物有机肥用量为每亩700 kg。  相似文献   

17.
《安徽农业科学》2020,(2):73-74
茭田水体富营养化和秸秆不合理处置是茭白面源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茭白产业可持续发展。介绍了茭白水旱间作种植模式的技术操作要点,分析了水旱间作模式在茭田节水、改良土壤、秸秆无害化利用、清洁田园、节本增效等方面的作用,为茭白产业面源污染防治探索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哲边 《新农村》2011,(3):44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境内,是白族人民的"母亲湖",白族先民称之为"金月亮"。洱海以湖形如耳,浪大如海,故名,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等,是由西洱河塌陷形成的高原湖泊,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自古以来被称作"群山间的无瑕美玉"。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与SWAT的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海峰  杨昆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47-6750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我国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数学模型是研究流域污染、水质分析与预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在综合分析目前非点源污染模型的优缺点后,选取当前较为先进和完善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借助GIS、RS技术,开展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了解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状况,为洱海流域的综合治理和规划提供合理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洱海保护治理重要指示精神和云南省政府关于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洱海的部署要求,深入强化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全面推进"三禁四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全力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难题,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洱海保护治理与农业绿色发展双赢,积极探索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以科技创新助推洱海保护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