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粘土和花生粉为主原料制作人工种子,添加不同含量的蚕沙(5%、10%、20%、40%,分别记为SE5、SE10、SE20、SE40)模拟不同程度被昆虫取食损坏的种子,研究啮齿动物对昆虫取食损坏种子的取食和搬运行为策略。结果表明:1种子投放2 d后,纯粘土(NC)种子的留存率最高(92.9%),其次为蚕沙含量较低(SE5)的种子(47.1%),不含蚕沙种子(SE0)的留存率最低(36.1%);种子投放4 d后,NC种子和SE40种子留存率仍分别高达76.4%和60.8%;NC种子在投放10 d和17 d后仍分别有6.8%和5.6%留存,但其他类型种子留存率均为0。2NC种子被啮齿动物的就地取食率最高(63.2%),SE40种子次之(59.2%),且随种子蚕沙含量的减少呈波动性降低趋势;种子被搬运后的取食率以SE20种子最高(45.0%),SE0种子略低(33.7%),NC种子仅有4.1%;SE0和SE5种子被动物搬运后的贮藏率分别高达34.1%和22.9%,NC、SE20和SE40种子均低于1.5%;3SE0种子被动物搬运后取食和贮藏的平均距离最大(5.9 m),且随蚕沙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NC种子被动物搬运后取食和贮藏的距离均最小(分别为1.2 m和0.1 m)。  相似文献   

2.
蚂蚁在舞草种子传播及避免其被啮齿类取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英 《林业科学》2006,42(11):58-62
选择云南思茅地区景谷县和西双版纳勐仑镇,研究蚂蚁传播舞草种子及避免啮齿类取食种子的影响,以探讨蚂蚁在舞草种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蚂蚁传播舞草种子的距离一般较近,但均超过种子自身的扩散距离.几种主要蚂蚁的传播曲线显示:传播的距离各自都有一高峰,平均传播距离为0.93~2.53 m.阻止蚂蚁搬运,景谷和勐仑实验点啮齿类对舞草种子的取食率分别为28.3% 和16.5%;而阻止啮齿类取食,蚂蚁搬运的舞草种子率白天可达77%,晚上为35.7%.成熟的舞草种子日释放时间与蚂蚁活动的时间吻合,蚂蚁可先于啮齿类将种子搬走.这表明舞草与蚂蚁互惠共生,使其种子既得以扩散,又减少了啮齿类的取食,从而促进种群的繁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橡胶树种子中毒性氰苷类物质(HCN)的存在和含量变化对橡胶树种子捕食者取食行为的影响,将新鲜橡胶树种子置于室内自然放置不同天数,获得不同水分和氰苷含量的实验种子,并将其饲喂给野外半自然围栏场中的两种鼠类捕食者,观测其取食行为和格局。结果表明,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对放置时间少于30 d、水分和氰苷含量较高的种子主要进行分散贮藏(几乎100%);对放置30 d以上、水分和氰苷含量低的种子是以分散贮藏为主(33%~100%),同时也会进行部分搬运后取食和巢内贮藏;但相关性分析表明,黄胸鼠对橡胶树种子的取食数量与放置天数或与水分及氰苷含量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红刺鼠(R.surifer)对放置少于30 d水分和氰苷含量较高的种子更多是采取即时取食的方式,显然未受氰苷存在的影响;而对放置30 d以上、水分和氰苷含量低的种子则主要是进行贮藏,可能是因为这样的种子更利于保存。综上所述,黄胸鼠和红刺鼠对橡胶树种子的取食行为仍是受其各自取食习性主导的,氰化物的存在和含量变化并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型啮齿类对橡胶树种子的捕食格局和传播能力,为橡胶林管理和森林保护提供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毛竹种子为材料,进行生活力、发芽率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1 a左右种子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保存条件下,毛竹种子的发芽率均先下降后升高,但就近1a的保存效果来看,种子发芽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推测毛竹种子在贮藏过程中发生二次休眠.不同保存条件下毛竹种子的生活力与相对电导率呈负相关,与发芽率呈正相关.相对电导率和发芽率的负相关性较为明显,特别是在冷冻条件下,各指标相关性均较强.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毛竹种子相对电导率之间的差异最先表现出来,可能是反映毛竹种子质量的敏感指标.经过近1 a的贮藏,现有保存条件对毛竹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率影响较小,其保存效果还需要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对松赤枯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探索以调控空间结构指标为手段的松赤枯病生态控制技术,为营林实践提供指导。【方法】在昆嵛山天然赤松次生林中设立6 hm2样地,测定松赤枯病寄主树种赤松、黑松和多脂松的空间结构指标——树种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发病率,分析各空间结构指标与发病程度之间的关联性。以发病率作为松赤枯病的病害发生程度,对每个样株分上、中、下层,从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随机剪取1个枝条检查病斑,病害发病率直接采用病斑长度比值来计算。【结果】1)赤松的所有空间结构指标都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胸径大小比数(R2=0.962,P=0.003)和树高大小比数(R2=0.794,P=0.043)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相关性显著,而角尺度和混交度与其无显著相关性。2)黑松胸径大小比数和混交度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之间呈负相关性,树高大小比数和角尺度与其呈正相关性,但所有相关性均不显著。3)多脂松所有空间结构指标都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之间呈负相关性,其中只有混交度与其相关性显著(R2=0.810,P=0.037)。4)3个树种中赤松和多脂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与空间结构的相关性强于黑松;不同空间结构指标相比较,混交度和大小比数与赤枯病的相关性强于角尺度。【结论】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对昆嵛山松赤枯病的生态调控功效明显优于角尺度。森林经营实践中可通过尽量增大寄主松属树种大小比数和增加寄主松属树种的混交度,以达到控制松赤枯病的目的;而角尺度不宜作为调控指标。同时,针对3个树种对赤枯病的抗病差异性,对病害疫区进行林分改造时多选择种植黑松,控制多脂松的比例,以增强生态系统对赤枯病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造林树种的碳汇效应,采用生长锥取样法对黑龙江省5个造林树种进行含碳率分析,并考察了含碳率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造林树种含碳率在0.490±0.014(樟子松,S朝向)~0.439±0.018(杨树,N朝向)之间变化,在S(南)和N(北)朝向上,樟子松的含碳率均较高,其次为白桦和落叶松且含碳率相差不多,红松和杨树的含碳率较低。造林树种含碳率与土壤性质相关性研究表明:S朝向,樟子松含碳率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R=0.571,P0.05),与土壤总碳呈显著负相关(R=-0.552,P0.05);白桦含碳率与土壤总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58,P0.05)。  相似文献   

7.
野生香榧种实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徽黟县、浙江富阳市、建德市3个地区野生香榧种实形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香榧在产地间性状差异较小(仅鲜重出核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变异幅度最大的为建德地区,其次为黟县地区,富阳地区相对较小;(2)产地内株间各项性状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变异幅度最大的是单种重(CV=26.33%),其次为单核重(CV=27.20%),最小的为核径(CV=9.21%);(3)香榧种实的重量与长、径的大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与长径比相关性不显著;香榧种子的大小和重量与其出核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江西三清山黄杉林区耐性孢子与花旗松Pseudotsuga menziesii形成的菌根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形成的菌根真菌种类、幼苗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了菌根数量、侵染率、不同种类对幼苗生长以及土壤微环境对菌根群落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生菌根真菌的侵染可以有效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尤其是在两种菌种共存的情况下(地上:y=-0.010x2+0.042x+0.047,R2=0.308,P0.001;地下:y=-0.007x2+0.032x+0.048,R2=0.225,P0.001),其中菌种Meliniomyces sp.和Rhizopogon sp.对幼苗生长影响最为明显;菌根的侵染率与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存在正相关性(y=0.054+0.145x,R2=0.404,P0.001);在孢子群落中占优势地位,与宿主特异性共生,同时有效地促进宿主幼苗生长的菌种Rhizopogon sp.,可能是在黄杉林业重建中具有应用前景的菌根真菌;在所测定土壤因子中,K、OM、Cond以及p H值是影响菌根群落的主要因素。该研究结果为利用菌根技术进行林业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红松阔叶林和白桦次生林两种生境中人工模拟松鼠埋藏红松种子,研究种子消失率与鼠类及其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鼠类在10日内对人为埋藏红松种子的平均消耗率为74.7%±6.9%,红松阔叶林为92.5%±3.9%,白桦次生林为57%±10.9%,差异显著(t=-2.986,P<0.01);而种子消失率与啮齿类数量呈正相关(R2=0.742,P<0.01)。白桦次生林红松更新幼树为75~130株.hm-2,显著大于红松阔叶林的6~15株.hm-2,与鼠类消耗种子速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6个种源地砂生槐的种子进行了萌发研究,分析了种子大小、萌发特性与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每荚种子数变幅为2.96 4.50粒;种子千粒质量变幅为30.639 47.415 g;种子纵径变幅为4.3144.962 mm;种子横径变幅为3.244 3.693 mm;种子纵横径比变幅为1.306 1.383,差异较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源间每荚种子数(F=8.52**)、千粒质量(F=19.73**)、种子纵径(F=6.17**)和种子横径(F=5.79**)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种子纵径与横径的比值差异不显著(F=1.47)。2)6个种源砂生槐种子发芽率变幅为43.16%90.03%。其中萨迦种源发芽率90.03%为最高,最低是米瑞种源为43.16%。3)6个砂生槐种源的种子在发芽起始时间上仅差异1 d;萌发持续时间在14 23 d之间,种源间持续发芽时间差异最多达到9 d;萌发高峰期在17 27 d之间,种源间差异较大,其中萨迦种源最短,朗县种源最长。4)每荚种子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R=-0.844 3,P0.05),而种子千粒质量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升高(R=0.614 3,P0.05)。5)种子发芽起始时间与海拔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但不显著(R=-0.505 6,P0.05);种子萌发持续时间与海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883 6,P0.05),而种子发芽率则与海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04 7,P0.05)。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省遂昌县东京野茉莉新鲜种子为材料,通过对种子透水性、种被机械阻力、离体胚培养、发芽抑制物质提取及种子层积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并利用赤霉素(GA3)进行发芽前预处理,探讨种子休眠机理及破除方法。结果表明:1)离体胚并无休眠特性,胚外组织中也不存在发芽抑制物质。尽管种子透水性影响其发芽率,但胚乳和种壳的机械束缚是东京野茉莉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之一。2)层积后再机械处理可解除种子休眠。休眠能被赤霉素和(或)低温层积处理解除,说明种子同时存在生理抑制,其休眠类型属于综合性休眠。3)贮藏物质在层积过程中的动员与种子萌发率的提高密切相关,种内可溶性糖含量(R=0.885)、POD活性(R=0.658)与休眠的解除呈显著正相关。4)层积30 d后1 200 mg/L GA3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最高,为54%。胚的外覆物控制东京野茉莉的种子休眠,休眠解除的过程伴随种子内代谢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天然赤松次生林中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与森林空间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利用空间结构指标调控森林害虫的生态控制技术。【方法】在昆嵛山天然麻栎-赤松次生混交林中设置面积为6 hm2的样地,测定昆嵛山腮扁叶蜂寄主赤松、黑松、多脂松的空间结构指标树种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虫口密度,分析各指标与虫口密度之间的关联性。对每株样木分别从上、中、下层,东、南、西、北4个方向统计虫巢数量,以虫巢数的3倍作为株虫口密度。【结果】赤松上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与角尺度呈显著正相关(R~2=0.821,P=0.034),与胸径大小比数(R~2=0.903、P=0.013)和树高大小比数(R~2=0.906、P=0.013)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混交度相关性不显著(R~2=0.177、P=0.481);黑松上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与角尺度呈显著正相关(R~2=0.858,P=0.024),与胸径大小比数(R~2=0.043、P=0.739)、树高大小比数(R~2=0.237、P=0.406)均呈负向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与混交度相关性也不显著(R~2=0.251、P=0.390);多脂松上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与角尺度(R~2=0.032、P=0.772)、胸径大小比数(R~2=0.180、P=0.447)、树高大小比数(R~2=0.194、P=0.458)、混交度(R~2=0.653、P=0.098)等各空间结构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3个树种中,赤松和黑松的虫口密度与空间结构的相关性强于多脂松;不同空间结构指标相比较,虫口密度与角尺度和大小比数的相关性强于角尺度。【结论】空间结构指标角尺度和树种大小比数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的生态调控作用优于混交度。森林经营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与空间结构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尽量降低角尺度即营造均匀的松属树种林分以提高对虫害的抵御能力,同时尽量提高树种大小比数即改善林木生长状况以抑制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无损检测技术的湿地松生长及材性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湿地松活立木基本密度(ρ)、弹性模量(MOE)和生长量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遗传和表型相关关系,在保证生长量遗传改良的同时加强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选育力度,为速生优质湿地松人工林建设提供种质基础。【方法】以浙江杭州长乐林场22年生湿地松半同胞家系测定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木材阻力仪Pilodyn和应力波测量仪Hitman等无损检测仪器测定2 000多株湿地松活立木ρ、MOE等物理力学性状,采用测杆等标准测具测定对应单株的枝下高、冠幅、分枝大小、分枝角以及树高和胸径等形质和生长性状,并通过ASReml-R软件混合线性模型的限制性极大似然估计法(REML)对各性状进行方差分析、遗传力估算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弹性模量相对值MOEP与应力波速v之间呈极显著(P0.001)遗传相关(R=0.947 0±0.020 1)和表型相关(R=0.948 0±0.002 7),与基本密度相对值ρP之间呈显著(P0.01)遗传(R=-0.447 0±0.154 0)和表型(R=-0.538 0±0.019 1)相关,以v对MOEP进行间接选择,其有效性达到了97.42%。2)材性性状的遗传力在0.292 0~0.305 0之间,生长性状遗传力在0.062 5~0.216 0之间;以1%的选择强度计算,材积和MOE能获得30%的遗传增益。3)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和分枝大小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的(P0.05)遗传正相关关系,枝下高与树高正相关,分枝角与分枝大小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而胸径、树高、枝下高、材积、冠幅和分枝大小两两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表型正相关性;材性和生长性状之间普遍存在着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P0.05),但遗传相关不显著。【结论】仅利用应力波速v即能快速评估群体内每木弹性模量(MOE)相对大小,比传统上仅用木材基本密度(ρ)评估MOE效果更好;ρ和MOE受中等程度的遗传控制,其遗传力明显高于生长性状;材性与生长性状之间遗传相关不显著,能够实现两类性状的同步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源的核桃楸种子性状变异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8个种源的核桃楸种子为试材,对其外观形态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不同种源的核桃楸种子性状和遗传变异情况,并进行了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核桃楸种子的外观形态各指标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果实大小和单果重差异较明显,长白山种源的核桃楸种子最大(36.730 8 mm),单果重也最重(11.824 0 g),白家单株种源的核桃楸空仁率较高;核桃楸种子的腹径和缝径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875),缝径大的一般种子也较重(相关系数为0.823);对种子外观性状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显示,白家单株和铁岭的亲缘关系最近(欧式距离为2.510),长白山单独一类,且和苗圃单株的亲缘关系最远(欧氏距离为17.753)。通过研究了解核桃楸种子形态的变异规律,揭示其性状变异与不同种源的相关性,为优良种源的划分及沙地引种栽培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不同种群的种子萌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重庆特有濒危植物缙云卫矛7个相互间有不同程度空间隔离的种群,对其种子萌发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个种群的种子在实验室条件下萌发率差异极显著,种子萌发率与所处种群的大小呈极相关,大种群与小种群的种子萌发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各种群的种子萌发率与其所处生境的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各种群的平均种子质量与种群大小及土壤条件均无关,说明种群平均种子质量是一个较为稳定的不易受影响的参数.小种群低萌发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近交衰退带来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引起的,而不是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要长期保护这些小种群,应将种群统计因素与种群遗传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增加种群中个体数目,扩大种群,提高种子萌发率,促进种群更新,才能有效地维持这些小种群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分别在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沟谷和坡面调查了10个20m×50m的样地,研究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支柱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记录到DBH≥1cm的木质藤本植物402株(隶属于23种21属16科)和DBH≥10cm的林木1522株(隶属于47种30属15科);与其他亚热带森林比较,该森林中木质藤本植物物种较为丰富但多度较低;藤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和基面积在沟谷显著高于坡面,而林木的差异性不显著;木质藤本植物在支柱木上呈集群分布,并且不同种支柱木被藤本植物攀援的百分比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藤本植物的攀援对支柱木具有选择性;云南越桔、薄叶马银花和景东冬青等树种因其树皮光滑而不易被藤本植物攀援,而腾冲栲、七裂槭、山矾和多花山矾等则易于被藤本植物攀援;大径级支柱木被藤本植物攀援的比率高于小径级支柱木;茎缠绕和钩刺攀援藤本的胸径与支柱木胸径极显著相关(P0.001),根攀援和卷须攀援藤本的胸径与支柱木胸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木棉在热带雨林的湿润气候和极端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环境下均能生长、开花结实良好,其果实特性和种子萌发对干旱的响应是否存在差异值得研究。对干热河谷(元江)、湿热地区(西双版纳)和干旱地区(临沧)木棉果实特性进行调查和种子萌发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随PEG浓度增加,不同种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在0~0.2 g/L浓度下临沧种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较干热河谷和版纳高,当浓度大于0.2 g/L时,种子萌发率大小为干热河谷临沧版纳种源,且当浓度为0.3 g/L时,版纳种子不能萌发;2)临沧和干热河谷种子在土壤含水量大于10%时能萌发,而版纳需土壤含水量大于15%时才能萌发,表明临沧和干热河谷种子较版纳抗旱,版纳种子在土壤含水量为40%时萌发率最大,且在60%的土壤含水量时仍有7%的种子萌发,体现其更能适应湿润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油用牡丹种实性状的差异情况,为油用牡丹的引种栽培、良种选育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9个产地3个油用牡丹品种的9个种实性状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对9个种实性状指标间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产地之间油用牡丹蓇葖果和种子的各个性状指标测定值均存在差异。其中,陕西合阳的‘凤丹’Paeonia ostii‘Fengdan’和甘肃临洮的紫斑P. rockii其蓇葖果鲜质量、果长、种子粒数、种子鲜质量、种子千粒质量的测定值均最高。湖南邵东的‘凤丹’8个种实性状指标的测定值均高于同一产地‘香丹’P. suffruticosa ‘Xiangdan’的。‘凤丹’的9个种实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果长与蓇葖果鲜质量、果宽、种子粒数、种子鲜质量、种子干质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凤丹’的9个种实性状指标与其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种实性状主要受海拔和经度的影响,蓇葖果的出种率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 <0.05),种子的粒数、鲜质量、干质量与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 <0.05),种子的含水率与经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皱缩型收缩是低中等密度桉树人工林木材被用于实木产品加工时最难以克服的缺陷之一.为此,本研究对种植在广西国营东门林场的3种易皱缩桉树(尾叶桉,巨桉,尾巨桉)木材的基本密度,微纤丝角(MFA),纤维双倍壁厚(DWT), 射线薄壁组织率(RP), 单位胞壁收缩率,总收缩率和残余皱缩几个与皱缩相关的材性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单位胞壁收缩率与基本密度具有极强的线性正相关性,与纤维双倍壁厚表现出中等至强的线性正相关性,而与射线薄壁组织率和微纤丝角呈现弱至中等的线性负相关性.基本密度能作为单独因子很好的预测单位胞壁收缩率(R2≥0.9412); 2)总收缩率与基本密度、纤维双倍壁厚、射线薄壁组织率具有弱至中等的线性正相关性,与微纤丝角呈现线性弱的负相关性.基本密度和上述3个解剖指标均不能单独作为预测总收缩率的因子(R2≤0.5712); 3)残余皱缩与基本密度和纤维双倍壁厚表现弱的线性负相关性,与微纤丝角呈现弱的线性正相关性,与射线薄壁组织率则表现了强的线性正相关性.因此,射线薄壁组织率是较好的残余皱缩的预测因子(R2≥0.7454).  相似文献   

20.
长沙樟树人工林生长季土壤呼吸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LI-COR-6400-09测定并研究湖南长沙樟树人工林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分析土壤呼吸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樟树林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与5 cm深处土壤温度日变化相一致,2者呈显著指数相关,P=0.003;樟树林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显著,呈不规则曲线波动,平均呼吸速率为4.0 μmol CO2·m-2s-1,与5 cm深处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指数相关,拟合方程为Y=O.324 2e0.1064x,R2=0.903,P=0.001,与5 cm土壤湿度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模拟方程为Y=-0.026 1w2 1.869w-28.406,R2=0.436,P=0.05,土壤温度和湿度可以分别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90.3%和43.6%;由拟合的指数方程计算出樟树林生长季节的Q10值为2.9,4-6、7-8和9-10月Q10.值分别为3.08,1.59和2.72,呈现Q10.值随土壤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土壤呼吸速率同时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当土壤湿度小于35.8%时,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但当土壤含水量超过35.8%这个阈值,土壤湿度就成了土壤呼吸的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