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松梢木蠢象是云南松的重要害虫.在我省的盐源、越西、喜德、昭觉、石棉、沪定、甘洛等林区发生.近年来,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日益严重,致使云南松生长衰弱或枯死,是当前云南松幼林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根据观察、试验,提出防治途径,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树皮象属HylobiusGermar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树皮象亚科Hylobinae〔1〕。该属昆虫大多数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1~7,18~20〕,它们以幼虫、成虫危害松柏科植物,主要是松属Pinus、冷...  相似文献   

3.
危害针叶树的象虫—树皮象属Hylobius Germa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粗刻点木蠹象和云南木蠹象的雌雄成虫在外部形态上相似度很高,难以区分.文章介绍了2种区分方法.一是在解剖镜下通过观察象虫腹部背板末节上的特征准确区分活体雌雄成虫;二是通过肉眼观察象虫腹部第1节中间部位的特征快速区分活体雌雄成虫,可作为1种简便的野外区分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者总结了云南木蠹象和华山松木蠹象大面积防治和药物筛选试验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套包括防治思路、防治策略、药物防治、蠹害木清理和危害木处理在内的大面积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云南木蠹象和华山松木蠹象大面积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瑆 《云南林业》2004,25(5):19-20
云南木蠹象和华山松木蠹象(以下简称两虫)都是危害云南省松林资源的主要蛀干性害虫,它们对云南省松林资源所造成的危害仅次干纵坑切梢小蠹虫。由于受气候变暖,中幼林抚育跟不上和大面积防治技术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两虫危害呈现出上升趋势。在我省,两虫主要分布在丽江、曲靖、玉溪、昆明、临沧、保山、昭通等地市,发生面积分别达到了1.1万hm^2和2.3万hm^2。如何尽快地控制两虫的扩散蔓延,已经成为我省  相似文献   

7.
1976—1978年,在四川省盐源县棉桠林场以及林区沿盐源到木里公路一带,对云南松梢木蠹象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棉桠林场位于北纬27°35′,东经101°20′,海拔高2500米,盐源县的年平均温度为12.2℃,年平均降水量为800毫米左右。1978年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元宝区的白乌公社。现将所得的部分资料整理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8.
云南木蠹象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s的生物学特性,采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写PRA)方法,从该虫的分布状况、潜在危险性和寄主的经济重要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危险性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在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中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9.
亚美尼亚木蠹蛾Cossus Cossus armeniaca Rthsch.1912(Daniel,1956),模式标本原产于苏联亚美尼亚的Hadjin。1982年6月在我国新疆阿尔泰首次采到该亚种标本,雌雄虫均小于模式标本。 雄虫体大型,呈灰褐色。体长24毫米,翅展60毫米。触角为单栉状,伸达前翅前缘几乎1/2处,鞭节为66节,端部节明显细短。下唇须灰褐色,长不过复眼前缘。头顶毛丛及领片为灰色,肩片为杂色。前胸后缘毛黄白色;中胸背板灰色,  相似文献   

10.
云南松梢木蠹象是我省西部飞播林区特大虫害之一,发生面积二十九万亩,危害极为严重,在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初期,省林科所、凉山自治州林料所和盐源林业部门,曾先后两次在盐源县飞播林区开展过人工防治和多种农药防治试验,但未有效地控制虫灾,防治技术亦未作鉴定和推广.现为查明各种防治技术的科学性及其经济效益,为今后全面开展防治作出决策,省林学会和林业厅联合组织我省科研、教学、生产部门从事森保的科技工作者22人由省林学会森保专业委员会牵头,历时13天,到云南松梢木蠹象危害严重的盐源、布施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防治技术论证.考察和论证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昆明市云南松梢木蠹象危害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松梢木蠹象(Pissodes sp.)主要危害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树,目前仅在昆明市嵩明县大哨乡海拔2 200~2 600m范围内的云南松纯林以及混交林幼林中发生.通过3年的调查,基本掌握了该虫的危害程度及危害特点.调查结果表明大哨乡云南松梢木蠹象危害严重时期松林受害面积达351hm2,其补充营养株率、枝干受害株率、危害指数分别为90.5%、37.1%、42.1%;枝干受害株率和危害指数与该虫补充营养株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云南木蠹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木蠹象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成虫触角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脚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端指形感器的数量较多;此外,雌成虫触角还有双芽形感器,雄成虫触角上还有耳形感器.与端指形感器、脚形感器、双芽形感器结构相同的感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对云南木蠹象触角不同种类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3.
云南木蠹象对云南松幼树的危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该文研究了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s Longer对云南松的危害特征,探讨了云南木蠹象在云南松幼树上的虫口密度,提出了相应的防治中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榉木蠹象(Pissodes sp.)主要危害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幼树。目前仅在昆明市嵩明县大哨乡海拔2200-2600m范围内的云南松纯林以及混交林幼林中发生,通过3年的调查,基本掌握了该虫的危害程度及危害特点,调查结果表明:大哨乡云南松榉木蠹象危害严重时期松林受害面积达351hm^2,其补充营养株率,枝干受害株率,危险指数分别为90.5%,37.1%,42.1%,枝干受害株率和危害指数与该虫补充营养株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壬酸对云南木蠹象的拒食活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壬酸在24,48 h的拒食效果更为稳定.在田间试验中,2%壬酸酒精溶液拒食效果较好,平均拒食率为54.34%.而0.5%,8%浓度的壬酸酒精溶液表现为促食作用,平均拒食率分别为-56.56%和-19.57%.  相似文献   

16.
云南木蠹象是鞘翅目象甲科的一种蛀干害虫,危害健康云南松。2002年在贵州威宁暴发危害,当时除了人工清理枯死枝条、枯死植株外,无有效防治措施。在羽化期喷施1000倍40%速扑杀乳油两次后,云南木蠹象的危害指数平均下降11.08,防治效果可达50.6﹪。通过试验,我们认为速扑杀可用在虫源地控制虫口密度,连续2 ̄3年使用可以抑制虫害蔓延扩散。  相似文献   

17.
木蠹象属是以松树木蠹象为模式种建立的属,是鞘翅目、象虫科、木蠹象亚科的唯一属.该属目前已记录种类46种,29种分布于美洲,18种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其中耐猛木蠹象是美洲、欧洲和亚洲共有的种类,它分布于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俄罗斯和亚洲的日本.木蠹象属许多种类是针叶树的重要害虫,且极易通过人为携带传播扩散.有3种分布区跨越欧洲和亚洲,葛氏木蠹象分布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德国和瑞典,亚洲的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西伯利亚);圆角木蠹象分布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中国;樟子松木蠹象分布于法国和中国.木蠹象属的寄主植物均为针叶树,包括5属39种,以松属为寄主植物的有26种木蠹象,以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和黄杉属为寄主植物的木蠹象分别为9、5、4和1种.分布于中国的木蠹象有7种,其中粗刻点木蠹象和云南松木蠹象是特有种类,葛氏木蠹象、圆角木蠹象和樟子松木蠹象是与欧洲共有的种类,黑木蠹象、葛氏木蠹象和红木蠹象与日本共有,红木蠹象与韩国共有.分布于日本的耐猛木蠹象和瘤木蠹象、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凸眼木蠹象以及日本、俄罗斯和韩国均有发生的黄星木蠹象,以及在中国均没有分布的美洲的29种木蠹象,都属于应加强检疫的对象,防止人为携带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8.
钻具木蠹蛾在内蒙古危害山杨十分严重。过去国内未见报道。从1981—1984年,对其生物学和防治进行了研究。证明该虫在赤峰地区两年发生1代。幼虫经两次越冬,于5、6月份化蛹、羽化成虫。防治试验,用60%敌马合剂乳剂1000倍液,喷树干杀卵率为100%,杀初孵幼虫死亡率为86.9%;对已蛀入树干的幼虫,向虫孔注射上述农药30倍液,死亡率为70%以上。黑光灯诱杀成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华山松木蠹象(Pissodes)是华山松蛀干害虫。主要为害华山松主干及其枝稍,造成受害株轻者影响生长,重者整株死亡。在受害区被害株率高达100%,一般都在30%以上,年死亡率达5%左右。该虫蔓延很快。如个旧市白云山林区,1964年发生面积仅六百余亩,到1979年蔓延到二万余亩。  相似文献   

20.
木蠹象类害虫危害特点及其防治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蠹象Pissodes spp.主要危害松科植物,但大多数种类的寄主范围相对较窄,较少跨属危害;该虫可致木材生产量降低、材质变劣,甚至全株死亡,有些种类还可能传播林木病害;大多数种类1a发生1代,但成虫期及产卵期长,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不同种类在不同寄主植物、地理环境及林分条件下,发生发展及危害程度都有可能不同。对该虫的治理策略包括预防监测、人工清除、物理捕杀、药剂防治、营林管理、天敌保护及利用、害虫诱捕及检疫等,今后在实践中要加强害虫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