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云南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1年内有4次危害:a.1~2月在海拔1600m以下,越冬代粘虫危害玉米、小麦、黄豆和绿肥;b.4~5月,海拔1300~2000m范围内,1代粘虫危害小麦;c.6~7月,海拔1000~3200m地区,2代粘虫危害水稻、玉米、陆稻、小麦、青棵和燕麦等;d.8~9月,海拔1000m以下,3代粘虫危害晚稻。一般来说,4~5月麦子正处于成熟期,故云南对1代粘虫往往不予防治。因此,仅对越冬代、2代和3代粘虫的预测预报技术进行了研究。为了提高粘虫的预测预报水平和适时防治其危害,试将越冬代、2代和3代粘虫发生趋势的回归统计预测预报研究予以总结。为方便有关生产单位应用这些研究结果,所有的回归预测式均已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2.
玉米在我国得到广泛的种植,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市场前景一直看好,近年来仍有不断扩大种植的趋势,而玉米的连片种植给病虫害的大规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一些迁移性害虫的发生,一旦爆发,危害十分严重。本文主要针对玉米粘虫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在消除玉米粘虫,保证玉米稳产高产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是我市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70万亩左右。近年来,玉米螟、粘虫、甜菜夜蛾在我市的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成为我市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一般会导致出现10%左右减产,严重者可造成减产幅度进一步增大,约为20%~40%。1发生现状玉米螟、粘虫、甜菜夜蛾在我市玉米田混合发生危害,常年发生面积在30万亩左右,占我市玉米种植面积的45%左右。危害严重地块,虫株率可达50%以上;一般发生地块,虫株率  相似文献   

4.
<正>粘虫又名剃枝虫、五彩虫、行军虫、夜盗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暴发性、迁飞性害虫,近年来已成为危害玉米的一种主要害虫,特别是今年,由于气候条件的关系,粘虫在我县大发生。笔者所在永寿县地处渭北旱塬西部,玉米是我地第二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6万余亩。经过近几年的系统监测和分析,初步掌握了该害虫的为害特征和发生因素,总结出适合本地的防治对策。1、形态特征玉米粘虫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相似文献   

5.
草地螟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草地螟是北温带干旱少雨气候区的一种暴发性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区是东北、西北及华北地区。草地螟食性及杂,嗜好甜菜与豆科植物,对麻类、马铃薯、瓜类、玉米、高粱等作物均能危害。草地螟和粘虫一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同属迁飞性害虫。而草地螟能够在黑龙江越冬,本地虫源是翌年发生的虫源来源之一,但经过  相似文献   

6.
粘虫是危害葫芦岛市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每年因粘虫危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率在15%左右。葫芦岛地区同省内各地相比较粘虫虫源相同、发生世代相同,不同的是葫芦岛地区二、三代粘虫均为主要危害世代,而沈阳地区则以二代粘虫为主、三代偶有发生,朝阳地区主要是以三代粘虫为主、二代基本不危害。通过研究表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葫芦岛市的气候条件及作物构成共同影响的结果,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1前言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优势,积极推进玉米种植工作。目前,茂租镇有七个村委会,每个村落都有种植玉米,每年玉米播种面积在10500亩。在本地玉米栽培上规模、上档次的同时,病虫害防治成为地方种植户主最为头疼的关键问题。在2012年5至6月,本地玉米粘虫成灾问题严重,造成的损失惨不忍睹。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发生严重,1600至2000米海拔相对较轻,但是危害较大。总的来说,这次玉米粘虫灾害对我镇的玉米生产造成的影响是惨痛的,非常有必要就玉米粘虫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反思。鉴于此,本文就玉米粘虫生活习性、危害性、危害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沧州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600万亩左右,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方式和气候条件的变化,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近几年来,沧州市夏玉米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玉米粗缩病、苗枯病、玉米褐斑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顶腐病、玉米茎基腐病和玉米青枯病等,玉米虫害主要有:玉米蓟马、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虫害。根据近年来夏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以下几点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是我县秋季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5.7亿平方米左右。玉米上发生的病虫害有二十种以上,主要的有玉米褐斑病、粗缩病、大小斑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螟、棉铃虫、玉米蚜、粘虫等。其中玉米褐斑病已由过去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发展迅速,并有逐年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粘虫是玉米作物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具暴发性和毁灭性特点,是一种暴食性、杂食性、迁飞性害虫,属典型的口嚼式害虫,俗称行军虫、夜盗虫、五彩虫、剃枝虫,在东北、内蒙古年生2-3代,2012年出现过全国大规模爆发,当年8月上中旬在东北地区爆发成灾,对农业影响巨大。根据近几年的观测,粘虫发生有加重趋势,东北粘虫危害发生时期是春玉米抽雄至灌浆期,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了解玉米粘虫的危害和成因,加大防控力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作物上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也是制约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随着气候、品种、栽培管理等农田生态条件的变化,玉米矮花叶病在本地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调查统计,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10年以来,云南省发生粘虫为害呈上升趋势,维西县玉米、水稻发生的粘虫为害,由以前的五年一大发三年一小发变成现在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必须及时统防统治,否则就会对水稻、玉米产量造成很大影响。1发生特点粘虫又称五色虫、行军虫、剃枝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杂食性害虫。粘虫越冬行为规律,其在我国的越冬地界为北纬33°左右,几乎覆盖了云南大多  相似文献   

13.
<正>夏玉米播种期、苗期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重,若防治不利,极易造成缺苗断垄,导致减产。因此,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中,搞好播种期、苗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至关重要。一、发生特点1.苗期是整个生育期病虫草防治关键(1)地下害虫呈上升趋势。玉米田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蛴螬和金针虫,是造成玉米苗期缺苗断垄的主要原因。(2)苗期害虫危害严重。玉米苗期是蓟马、瑞典蝇、粘虫、棉铃虫、耕葵粉蚧等害虫集中危害阶段,常  相似文献   

14.
玉米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特别是东北三省,已成为玉米的主产区。随着玉米市场的看好,近几年种植面积仍有逐年加大的趋势。在玉米的种植中,病虫害防台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病虫害的发生,会对玉米的产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前2年吉林省大面积发生玉米二代粘虫然害,给种植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玉米粘虫的发生、习性进行分析,并给出了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渭南市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长期以来病虫害是制约产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掌握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病规律并科学开展防控,对确保稳粮保丰收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渭南市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粘虫和大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包括严密监测调查,准确掌握病虫动态;科学精准施策,全力处置病虫危害;广泛宣传防治技术,因病因虫分类施策。  相似文献   

16.
粘虫具有暴食、迁飞和集中危害的特点,主要危害玉米和水稻等禾本科作物,2012年三代粘虫在天津市大发生,对天津市玉米产量造成一定损失.今年我国南方一代粘虫量较高,天津市各区县要高度重视二三代粘虫发生危害,发现虫害及时组织防治.具体防治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粘虫属于夜蛾科,为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小麦、谷子、玉米、高粱等禾谷类作物。玉米在生长阶段,茎秆具有甜味,而粘虫又是喜食甜味的害虫,一旦条件适合,玉米极易发生粘虫危害,粘虫具有很强的暴食性、迁飞性、杂食性,如果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损失惨重,有的可能绝收。在我国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粘虫是作为重点防控对象之一,可见其危害性的严重,值得高度重视。1玉米粘虫的形体特征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18.
粘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俗称夜盗虫。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主要为害谷子、玉米、高粱等禾谷类作物。粘虫常以幼虫蚕食作物叶片,发生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将大面积的作物叶片吃光。建平县有粘虫发生的年份较多,为实现早防、早治,降低防治成本,采取对粘虫发生进行预测预报,是一项及时掌握防治有利时机,有效控制其危害的事半功倍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夏玉米是河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夏玉米中后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也是玉米病虫害管理的关键时期,因此病虫害防治不可忽视。此期的主要病虫害有玉米茎基腐病、褐斑病、黑粉病;虫害主要有二代粘虫和二代玉米螟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玉米病虫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其主要病虫害有玉米黑粉病、玉米灰斑病、玉米褐斑病、地老虎、粘虫和玉米螟等,所以,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