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制油工艺所产芝麻饼粕作为烟草有机肥的施用效果,将热榨法、冷榨法、浸出法、水代法4种制油工艺所产的芝麻饼粕发酵成饼肥,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芝麻饼肥对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用芝麻饼肥)相比,施用芝麻饼肥处理均可增加烟叶的农艺性状、品质和产值;其中,施用热榨芝麻饼肥处理效果最好。施用热榨芝麻饼发酵肥处理的烟叶产量较对照增加7.7%,产值提高12.3%;糖碱比为10.52∶1,总氮/烟碱为0.69∶1,钾氯比为3.8,化学成分较协调;香气质较纯净、香气量较足,总体的感官评分最高;烟叶致香物质总量最高。可见,采用热榨法所产芝麻饼粕发酵腐熟后作为烟草有机肥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对油茶籽品质的影响,将整粒刁i去壳油茶籽与去壳油茶籽仁在不同包装条件下贮藏180d,测定贮藏期间油茶籽的酸值、过氧化值、烂籽率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的增加,酸值、烂籽率呈直线上升状态,过氧化值呈波浪状上升趋势。整粒不去壳籽与去壳未破损籽仁储藏品质较稳定,而去壳破损的油茶籽仁储藏稳定性较差:真空包装的油茶籽品质明显优于非真空包装的油茶籽。由于去壳未破损油茶籽中提取出来的油茶籽油的酸价与过氧化值均与未去壳储藏的油茶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霉变籽粒率低于未去壳储藏的油茶籽,可以考虑采用剥壳后真空储藏的方式来储藏油茶籽仁。  相似文献   

3.
刘云  阚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57-14359
[目的]探讨油茶籽油对核桃油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了3种油茶籽油对核桃油的抗氧化作用,确定了油茶籽油对核桃油的抗氧化能力及适宜的添加量。[结果]油茶籽油对核桃油的抗氧化作用以腾冲红花油茶籽油最佳,其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加入量以25%~30%为宜;其次是白花油茶籽油和普洱油茶籽油。[结论]为开发调和的功能性核桃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恕江山茶为原料,采用液压榨油技术,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含壳率、蒸胚时间、压榨时间和压榨温度对茶籽油出油率的影响,再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液压榨油技术榨取油茶籽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液压法榨取油茶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含壳率7%、蒸胚时间5 min、压榨时间23min、压榨温度65℃,在最优条件下油茶籽油的得油率为84.61%。经检测,所得毛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6.51%,过氧化值低达2.11mmol/kg,毛油色泽呈浅黄色并有极少沉淀,苯并(琢)芘含量远低于螺旋压榨法所得毛油。  相似文献   

5.
油茶籽毛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且含有维生素、植物甾醇、多酚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其氧化稳定性较好。在经过精炼加工后,油茶籽毛油活性物质损失较大,氧化稳定性大幅下降。在贮藏期间,油茶籽油易受氧、光照、温度、金属离子、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氧化速度加快,如果贮藏不当,更易氧化。为减缓油茶籽油氧化速度、提高其氧化稳定性、延长贮藏货架期,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包括探索加工工艺、储存容器材质的选择、最适合的贮藏条件、研发利用各种抗氧化剂等。因此,从油茶籽油的特性、影响抗氧化性能的因素、各种抗氧化剂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提升油茶籽油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油茶籽毛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且含有维生素、植物甾醇、多酚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其氧化稳定性较好.在经过精炼加工后,油茶籽毛油活性物质损失较大,氧化稳定性大幅下降.在贮藏期间,油茶籽油易受氧、光照、温度、金属离子、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氧化速度加快,如果贮藏不当,更易氧化.为减缓油茶籽油氧化速度、提高其氧化稳定性、延长贮藏...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植物生长激素和营养元素对油茶籽油的影响,以8年生“长林4号”油茶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11月、2021年3月和7月对油茶喷施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激素和营养元素,研究6种植物生长激素和营养元素对油茶干籽含油率、角鲨烯及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分析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激素和营养元素对油茶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1)喷施稀释浓度为200倍的ABT活力素或20mg/kg的GGR6,或1000倍的高美施,或3000倍的芸苔素,或5000倍的爱多收,或1200倍的保果素,可以使油茶籽油出油率、角鲨烯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等指标达到最好效果。(2)与对照相比,喷施稀释浓度为1200倍的保果素显著提高了油茶的干籽含油率、亚油酸及亚麻酸含量,显著降低了芥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及二十四碳酸等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的脂肪酸;喷施ABT活力及高美施显著提高了油茶籽油的角鲨烯含量及油酸含量;喷施爱多收可以调节棕榈油酸含量。(3)喷施保果素后的油茶籽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6.6:1.2,最接近最佳比例1:1:1。综上所述,喷施保果素对提高油茶的干籽含油率及油脂品质的效果最好,生产实践中可通...  相似文献   

8.
采用SPME-GC/MS联用法,对贵州油茶籽油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出63种成分,并鉴定了其中54种成分,所鉴定成分峰面积分别占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96.43%,确定其主要成分为醛类物质。  相似文献   

9.
油茶籽油的提取及其对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其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较适合的超临界萃取工艺条件为:控制萃取压强25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萃取率可高达93.18.萃取出的油茶籽油色泽金黄,含杂质少.对萃取出的油茶籽油进行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含有能显著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活性物质,为开发功能油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活性物质含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油茶籽油毛油、碱炼油、脱色油、脱臭油、精炼油的理化性质及活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3道工序对油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以及甾醇、α-生育酚、角鲨烯、总酚、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油酸值最高,为0.67 mgKOH/g;精炼油酸值最低,为0.32 mgKOH/g.毛油过氧化值最高,...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_2萃取油茶籽油的工艺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油茶籽进行萃取,提取油茶籽油。考察了油茶籽平均粒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对油茶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并对试验得到的油茶籽油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最佳实际工艺条件为:油茶籽平均粒径0.605mm、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CO2流量30L·h-1和萃取时间90min,最佳实际工艺条件下油茶籽油萃取率为91.17%。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由5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8.28%。  相似文献   

12.
油茶籽油脱臭馏出物维生素E的分子蒸馏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油茶籽油脱臭馏出物进行分子蒸馏制取维生素E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预处理,而后通过三级分子蒸馏,第一、二级蒸出乙酯,第三级蒸馏使轻组分中的α-生育酚含量提高至1.97 mg。同时得出分子蒸馏工艺条件为:第一、二级加热壁面温度100℃,进料速率2 mL/min,刮板转速100 r/min,预热温度85℃;第三级加热壁面温度190℃、进料速率2 mL/min、刮板转速100 r/min、预热温度85℃。  相似文献   

13.
油茶籽油微胶囊凝聚法工艺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阿拉伯胶和明胶为壁材的凝聚法生产茶油微胶囊的工艺及条件如下:5%阿拉伯胶和5%明胶与一定量油茶籽油在60℃下浮化1min,在pH4.4下凝聚0.5h,10℃下固化1h,经离心和真空干燥即可,该法制备的微胶囊,有较高的含油率和包埋率,其粒径与凝聚时的搅拌速度密切相关,但其水溶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油茶籽仁、花生仁、大豆、葵花籽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油茶籽、花生、大豆、葵花籽4种油料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80%,属优质食用植物油。油茶籽仁、花生仁及葵花籽仁的粗脂肪含量均高于30%,属高含油油料,宜采用预榨-浸出法制油工艺。大豆的粗脂肪含量为16.02%,属低含油油料,适合采用直接浸出法制油工艺。4种油料中,油茶籽仁的蛋白质含量相对最低,适合采用冷榨制油工艺。  相似文献   

15.
使用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经水酶法提油前后的油茶籽仁细胞内部及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油茶籽仁细胞内油脂体呈离散状分布;Alcalase 2.4 L碱性蛋白酶能有效降解油茶籽仁细胞的细胞壁并释放包括油脂在内的细胞内容物,其作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16.
油茶籽油脂肪酸蔗糖酯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毛油茶籽油和蔗糖经甲酯化与酯交换两步,合成了油茶籽油脂肪酸蔗糖酯,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前步反应条件(摩尔比5:1,80℃,反应6h),甲酯得率为79%;用单因素法确定了后步反应条件(摩尔比为(1~2):1。先在110℃反应1.5h,再在135℃反应3h),蔗糖酯产率为45%.并对精制产品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  相似文献   

17.
油茶籽采摘时间对茶油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油茶籽、压榨茶油以及压榨后饼粕中各项参数变化情况探讨油茶籽发育后期,不同采摘时间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茶种子的逐渐成熟,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日渐增多,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E、β-谷甾醇等也随着油茶籽的成熟而增加,在10月9日—10月24日间增加显著,10月24日以后增长稍缓,在10月29日达到最大;茶油的过氧化值以及酸值以自然落果的油茶籽油中最高。随着采摘时间的延迟,油茶籽油中低碳呈味物质含量降低,辛辣和涩味有所减缓。压榨饼粕中的茶皂素含量也随油茶籽的成熟而日益升高。综合实验数据得出10月29日之后落果之前为油茶果采摘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8.
项目建设背景 油茶籽油被称之为“东方橄榄油”,其色清味香,营养价值高,是一种很好的食用保健油。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达90%以上,食后容易消化,茶籽油胆固醇含量低。长期食用茶籽油,可预防冠心病、脑血栓、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疾病,茶籽油具有强身健体作用。因此,近年来,茶籽油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国内外市场均十分畅销。  相似文献   

19.
王杰  徐福斌 《油气储运》1998,17(9):60-61
一、卸油工艺存在的问题 有些小型商业油库铁路卸油设施由于设计和建设的不足,使得卸油工艺在使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油品的损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目前多数小型油库的卸油工艺无真空系统,引油困难,无形中增加了泵的损耗,延长了卸油时间,而且,因无真空系统,需人工清槽,容易造成少清、漏清等不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20.
依据油茶籽油与菜籽油亲水性不同的特点,通过震荡观察法观察纯油茶籽油、纯菜籽油以及混合标准油(油茶籽油中掺入5%菜籽油)与水混合震荡后所呈现的特征现象,以期鉴别油茶籽油中是否掺有菜籽油,并与电子鼻和醋酸酐-浓硫酸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只需使用水、亚甲基蓝及试管等廉价材料即可在16 min内完成对油茶籽油是否掺伪的鉴别,其灵敏度可满足人们日常检测的需要;另外,此法对商品油掺杂鉴定的结果与电子鼻法和醋酸酐-浓硫酸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此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