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蔗产业是云南经济发展特别是滇西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云南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和产糖量均居中国第二,仅次于广西,是中国甘蔗种植优势区域之一。云南甘蔗生产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滇南地区的临沧市、德宏州、保山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红河州、玉溪市、文山州8个州市,常年种植甘蔗面积30万hm~2左右,蔗糖产量200万吨以上,工农业产值10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2.
越南地处热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特别适合甘蔗生长。甘蔗是越南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近年来全国种植甘蔗面积约30万hm2,甘蔗总产已超过2000万t。以越南农业统计资料和越南统计年鉴为基础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比较分析了越南全国、各农业生态区、部份省份近6~10年种植甘蔗面积、单产及总产等糖业生产情况,为我国甘蔗科技工作者、蔗糖生产企业与主管部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村实用技术》2013,(2):29-30
1、技术背景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甘蔗良种对蔗糖产业的贡献率在60%以上,甘蔗良种的迅速推广应用成为推动蔗糖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甘蔗为无性繁育作物,繁殖速率慢,而生产上常规栽培用种量大,亩用种量高达8000~10000芽,而且甘蔗经数年种植后,易感花叶病、宿根矮化病等,造成甘蔗优良品种的种性退化,导致甘蔗减产、品质下降等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利用甘蔗健康种苗作种,成为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在广西永鑫华糖集团投资文山蔗糖产业情况汇报会上,云南省甘蔗研究所所长张跃彬在会上指出,"十二五"期间,文山州已被列为省蔗糖优势产区和重点发展地区,根据发展趋势,到2015年,全州甘蔗种植面积将达100万亩,甘蔗产量达400万吨,将实现农业产值60亿元。广西永鑫华糖集团自2010年进入云南投资建设富宁永鑫公司以来,仅短短一年的时间就使该  相似文献   

5.
<正>"云蔗08—1609"最高蔗糖分达19.2%,目前已在全国蔗区推广。在省科技重大专项"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过刻苦攻关,育出最高蔗糖分达19.2%的全国最"甜"甘蔗新品种——"云蔗08—1609"。这一重大育种突破,为云南乃至全国蔗糖产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已开始在全国蔗区推广。省农科院甘蔗所甘蔗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甘蔗育种一直领先全国。依托该所建设的国家甘蔗种质  相似文献   

6.
正在省科技重大专项"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过刻苦攻关,育出最高蔗糖分达19.2%的全国最"甜"甘蔗新品种——"云蔗08—1609"。这一重大育种突破,为云南乃至全国蔗糖产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已开始在全国蔗区推广。省农科院甘蔗所甘蔗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甘蔗育种一  相似文献   

7.
正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类作物,是蔗糖生产的主要原材料,能够从中提取乙醇,具有极高的农业种植价值。甘蔗种植与加工是我国南方地区(如广西、广东、云南等)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种植面积常年占我国糖料种植面积的85%以上,而蔗糖产量占食糖总产的90%以上。我国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南方酸性土壤地区,该地区由于淋溶作用强烈,导致土壤有效镁含量严重不足。甘蔗是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的C4作物,其生物量大,对养分需求量高,对镁的吸收量也高。镁在甘蔗体内的含量与钙差不多,为干重的0.04%-0.5%,生产1吨甘蔗平均吸收带走0.5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种植甘蔗面积居世界第三,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南方12个省(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其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甘蔗是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生长周期长,需肥量大。甘蔗各个生长时期均要保持肥料的充足供给,否则对产量影响较大。"红四方"缓释肥养分释放期在30~180天内调控且膜材具有生物降解性。为验证"红四方"缓释  相似文献   

10.
蔗糖产业是梁河县的支柱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粮经作物价格上涨,作物之间争地矛盾日趋突出,甘蔗种植比较效益不明显,蔗农种蔗积极性不高,导致梁河县甘蔗种植难度大,面积不稳定,特别是水田甘蔗种植。为提  相似文献   

11.
崇左是我国的"糖都",全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全市甘蔗种植面积超过28.66万hm2,甘蔗产量及蔗糖产量均占全国的1/5、广西的1/3,且甘蔗生产也是本市的主要经济支柱,地位之高,影响之大显而易见。在甘蔗生长过程中,经常受到病虫危害,如防治不当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规模化与机械化发展甘蔗生产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明确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方案,以利于甘蔗作物的良好生长,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蔗糖产业是文山州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山州蔗糖产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客观剖析蔗糖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并提出做好蔗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甘蔗良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力度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文山蔗糖产业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云南的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甘蔗和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食糖产量、企业效益、蔗农收入、财政税收大幅增长,年均产糖200万吨,蔗糖产业工农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制糖工业实现利税30亿元,已发展成为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然而,甘蔗科技促进产业发展潜力还很大。目前,云南甘蔗平均亩产为4.5吨,在近80%的旱地蔗区亩产仅为3.5吨,甘蔗糖分14.8%,甘蔗单产和糖分还有很大潜力。"十二五"期间,我省甘蔗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发挥甘蔗生产的潜力优势,云南省规划到2015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平均每亩单产达到5.0吨,年产蔗3000万吨以上,甘蔗含糖量15%以上,出糖率13%以上,产糖300万吨,蔗糖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00亿元以上,实现与2010年相比产糖量增加百万吨、综合产值增加百亿元的"双百增"目标。为此,"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蔗糖产业大发展。1、建设甘蔗基地根据国家新一轮甘蔗糖料优势  相似文献   

15.
《云南农业》2022,(12):47-48
<正>1 技术概述1.1 技术基本情况云南作为全国甘蔗种植第二大省,常年种植面积超过30万hm2(450万亩),随着蔗糖产业发展,甘蔗需求量逐年增加,传统的甘蔗种植技术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云南甘蔗生产主要分布在西南丘陵山地区,甘蔗机械化种植受限于高原蔗区坡度大、地块小、气候复杂等诸多不利因素,甘蔗种植机械化还未全面普及,大部分仍要依靠人工完成,使得糖料蔗生产用工量大、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蔗糖产业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历经400多年的发展,弥勒县蔗糖产业从小到大,如今已发展成为上规模的龙头产业,成为弥勒县重要的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就业的富民产业。弥勒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甘蔗生产和蔗糖分积累,具有发展蔗糖产业的良好条件。多年来,弥勒县高度重视蔗糖产业的发展,注重加强甘蔗种植规划、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和推广。2006年以来,弥勒县每年投人资金500多万元,用于改善蔗区  相似文献   

17.
<正>在云南省科技重大专项"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过刻苦攻关,培育出糖分达19.2%的全国最"甜"甘蔗新品种——"云蔗08-1609"。这一重大育种突破,为云南乃至全国蔗糖产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已开始在全国蔗区  相似文献   

18.
广西被称为"甘蔗之乡",盛产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甘蔗成熟后,多被用来生产蔗糖、乙醇等。然而,甘蔗种植过程复杂,常受病虫害问题侵袭,对农业局工作及种植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文章简要论述甘蔗高产栽培技术,从多个方面对病虫害问题加以防治,营造良好的高产栽培种植环境。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实用技术》2013,(2):23-24
1、技术背景甘蔗(Saccharum .ssp)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植物。甘蔗优良新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应用已成为推动我国甘蔗蔗糖产业的新动力。然而,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在我国主产甘蔗区造成了严重危害,影响到了甘蔗的品质与产量。目前还没有一个当家品种或新品种能够很好的抗甘蔗宿根矮化病,所以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推广种植甘蔗健康种苗。  相似文献   

20.
探讨如何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稳定元江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甘蔗单产和质量,实现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实现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目的,对振兴元江蔗糖产业作了思考:充分调动山区群众种植糖料甘蔗的积极性;建立糖料甘蔗种植重点区;合理布局糖料甘蔗生产与各种粮经作物协调发展;强化科技措施,增强生产性服务,实施低产蔗园改造,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合理流转土地,稳定糖料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