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选择分布于准噶尔荒漠的10种短命植物,研究在野外埋藏条件下种子萌发特性及其与种子大小和形状的关系,探讨荒漠短命植物的种群更新对策及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当年结实的短命植物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较低,说明大部分种子存在休眠现象;埋藏9个月后短命植物的种子萌发情况表现出差异,可根据萌发格局将植物种分为3类:埋藏促进型(如旱麦草、庭荠、甘新念珠芥、小车前、柯尔车前、鳞果海罂粟)、埋藏抑制型(如弯果胡卢巴)和埋藏不变型(如角果毛茛、鸟头荠、播娘蒿);当年结实种子和沙埋种子的萌发率、萌发速率与种子大小无显著相关关系,而当年结实种子和沙埋种子萌发速率与种子形状呈正相关关系。总之,埋藏后短命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休眠释放差异显著,是该物种长期适应沙漠环境形成异质的种群更新对策及生态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荒漠短命植物分布特征对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在新疆北部准噶尔荒漠的莫索湾地区,通过调查78个植被样方,探讨了短命植物对人为干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区内植物种类成分较为简单,相似程度较高。短命植物呈斑块状集聚分布。从沙漠腹地到绿洲边缘,短命植物呈现规律性变化,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出现在沙漠腹地和过渡地带。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干扰因子数之间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均在0.7以上,表明干扰在物种多样性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垦殖、放牧和工程等大面积、高强度的扰动,使得在荒漠中生长繁盛的短命植物物种骤减。于此同时,荒漠腹地有车辙等碾压痕迹的地方,形成较小范围的积水微环境,为短命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莫索湾为研究区,选取植被盖度依次为10%、15%的固定半固定沙丘以及植被盖度为30%的固定沙丘作为典型样地,用典范排序(CCA)的方法对该地区样方、环境因子与物种多度之间进行对应分析,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各样地物种多样性与地形因子、土壤理化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前4轴可以解释物种总变异的84.4%,土壤砂粒是影响物种分布一个较为敏感的指示性因子,物种大量分布在土壤砂粒所在的排序轴上;受地形影响较大的物种有硬萼软紫草、黄花珀菊、砂蓝刺头、刺沙蓬;受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土壤p H影响显著的物种有齿稃草、角果藜、黄耆、尖喙牦牛儿苗。不同指标体系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形与物种多样性因子之间第一对典范相关系数为0.54,土壤理化因子与物种多样性的第一对典范系数分别为0.93、0.96,第二对典范系数分别为0.79、0.80,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地形因子中,坡向主要影响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土壤理化因子中,砂粒和土壤有机质主要影响优势度指数Shannon,土壤含水量和p H主要影响均匀度指数Pielou。该区域物种分布状态是由地形和土壤因子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整理及资料查阅的方法,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荒漠环境的短命植物,分析其种类组成、生活型特征(物候特性)和植物区系类型。结果:①研究区的短命植物种类有十字花科、禾本科、菊科、紫草科、茄科、车前科、罂粟科及牻牛儿苗科等8科21属的27种,其中十字花科有15种。新记录种有卷果涩荠、大蒜芥、蝎尾菊、偏穗雀麦、旱麦草、中亚天仙子、牻牛儿苗、垂果大蒜芥及砂蓝刺头等10种,占该区域短命植物的37%。②该区域短命植物生活史特征有夏性、冬性及春性。③该区域短命植物分别属于北温带分布、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世界分布及中亚分布,其中北温带分布及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的植物有15种,占研究区统计种类的51. 86%。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新疆南部特殊生境下的短命植物类群,为开发和保护该地区植物种质资源及揭示短命植物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早春短命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17科30属36种早春短命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早春短命植物的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值在-23.80‰~-29.71‰之间变化,平均值为-26.53‰.根据碳同位素比值可用来区分植物不同的光合途径类型,可判定本研究区内的早春短命植物均属于C3植物.准噶尔盆地早春一年生短命植物和多年生类短命植物均为草本,它们的稳定碳同位素(加权)平均值十分接近,分别为-26.55‰和-26.51‰.这或许是早春短命植物的两种生活型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准噶尔盆地这一特殊生境形成的趋同适应. 相似文献
6.
新疆短命植物根系特征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早春短命植物根系和立地条件的研究表明:早春短命植物的根系大都分布在土壤浅层;4月份是其根系发育的主要阶段.生境条件对短命植物根系的分布有明显影响;同种植物的根系类型会随生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土壤类型和土壤水分条件是环境因子中影响根系发育及根系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8.
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同一生活型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是否存在生态位分离,有助于深入了解荒漠植物的生存策略,更好掌握氮素对荒漠植物生存的影响.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广泛分布着4种短命植物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琉苞菊(Hyalea pulchella)、假狼紫草(Nonea caspica)和飘带... 相似文献
9.
新疆十字花科短命植物系统发育关系及分化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核[WTBX]ITS、叶绿体trnL F(含trnL内含子和trnL trnF间隔区)[WTBZ]DNA序列,研究分布在新疆的十字花科短命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本区十字花科短命植物与非短命植物之间的系统关系,并利用分子钟原理,估算短命植物的分化时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短命植物不是单系群,而是聚为多个分支,镶嵌在非短命植物类群中;短命植物分支(属/种)分别与分类学上相近的非短命植物分类单位(近缘属/同属物种)具有很近的系统发育关系,说明短命植物并非单一起源,其分化和发育并未超越属种的演化关系。十字花科短命植物的亲缘关系:涩荠属、丝叶芥属、鸟头荠属、念珠芥属、四齿芥属、绵果荠属、棒果芥属和紫罗兰属亲缘关系较近;离子芥属、脱喙荠属和异果芥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舟果荠属、菘蓝属、厚翅荠属3个属的物种嵌合在一起,并与线果芥属的关系较近;四棱荠属和螺喙荠属系统发育关系很近;庭荠属、独行菜属、高河菜属的短命植物均与同属的物种聚在一起,高河菜属与四棱荠属、螺喙荠属的关系较近。计算表明,涩荠属短命植物的分化时间大致在14~6 Ma,即中新世中期至晚期,要早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结论。短命植物在这个时间段的分化可能与期间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密切相关,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亚洲内陆气候的干旱化以及干旱、半干旱区逐渐形成,促进了短命植物在新疆的进化和发育。 相似文献
10.
对植物物候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各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此阐明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周期性生长规律。植物的物候受环境条件综合影响。不同植物种,在不同的物候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不同。其中光、热因子是影响物候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引种的19种荒漠珍稀濒危植物为对象,分析了各物候期的特征,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各物候期与光、热因子的关系。根据各物候期的光、热条件等特征因素,对19种植物初步进行了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11.
12.
Abstract Observational data taken over 13 years, on the phenology and the abundance of the first brood of the common earwig, Forficula auricularia L., in a Dutch apple orchard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are used to indicate a fixed sampling moment for this predator. The fourth instar nymphs emerged between 12 June and 10 July, and the adult stage was reached between 8 and 30 July. The observed phenology, and the number of earwigs in shelter traps,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temperature sum in day-degrees above a thermal threshold of 6 C, accumulated from 1 January. Maximum numbers of earwigs could be trapped in the trees when the nymphs of the first brood entered the fourth instar, generally between 600 and 750 day-degrees.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组成及主要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塔里木河下游38个植物样地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代表性的植物有胡杨、多枝柽柳、刚毛柽柳、黑果枸杞、花花柴、骆驼刺等14种,物种较为贫乏。通过重要值分析,确定各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2×2联列表,应用方差比率(VR)、X2统计和r检验等方法对上述14个优势种群间的总体相关性、各种对间联结显著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塔河下游各物种的总体关联性为不显著的正联结,种间绝大多数不存在显著、极显著的正联结或负联结,无相关的较多,总体上趋于独立分布。显示出该群落的年轻性和不稳定性,与先锋林地的特点相吻合。另据分析结果可将塔河下游物种分为3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14.
利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扫描技术,对乌鲁木齐河源区10种真藓属植物茎的结构做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茎分为表皮、皮部、中轴3部分,表皮细胞小,细胞壁强烈加厚;皮部细胞壁由外向内逐渐变薄,细胞整齐或镶嵌排列;中轴所占面积较小,细胞壁角隅加厚。茎细胞壁上分布有不规则的小孔,相邻细胞的细胞壁厚,表面角质层纹饰多为鳞片状或颗粒状,这些可能是植物在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揭示了真藓属植物茎具有较强耐寒、耐旱结构的典型特征,虽然它们在外形和亲缘关系上均很接近,但每个种又各具不同的形态特征,为该属植物鉴定提供了分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策勒绿洲外围2种植物幼苗对NaCl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6年8~10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外围,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Shap.)、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Ledeb.)一年生幼苗生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 2种植物幼苗的水势(ψ)和净光合速率(Pn)均随NaCl浓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尽一致;然而,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②在较高NaCl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2种植物幼苗的ψ都呈下降趋势,而柽柳幼苗的Pn无明显变化,骆驼刺幼苗的Pn则出现进一步下降的特征;③柽柳较骆驼刺具有更强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设置样方、样点和运用物候观测,对退化荒漠植物群落进行轻度放牧利用分析,即运用植被状况与降水量的关系,分析限制植物生长的因素;运用不同稳定性沙丘的植被状况和土壤种子库资料,分析荒漠草地的可利用性和可利用程度;运用物候资料分析民勤荒漠区(灌木和草本植物)牧草利用的主要季节。结果表明:民勤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中植物种子丰富,影响当地植物密度和植被盖度的关键因素是降水,可进行轻度放牧。轻度放牧时,要依据牧草展叶盛期的开始序列和果熟期的开始序列选择植物群落,实行小规模、间歇式轮牧。展叶盛期为一年中牧草的第1个利用季节,果熟期为一年中的第2个利用季节。 相似文献
18.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invasive Campuloclinium macrocephalum,Asteraceae in South Africa,inferred from molecular markers 下载免费PDF全文
Campuloclinium macrocephalum is native to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but is a highly invasive weed in South Africa, where it is commonly known as the ‘pompom weed’. It is targeted for biological control, the success of which will depend on host specificity and biotype compatibility to its full genetic diversity in South Africa. We investigated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hylogeography of 52 specimens from across South Africa, 14 from Argentina and three from Brazil using nuclear ribosomal ITS regions. We further explored the AFLP marker diversity in 54 South African, 25 Argentine and three Brazilian specimens. Maximum parsimony analysis of the ITS sequence data produced an unresolved phylogeny. However, three haplotypes were recognised via network analysis. All South African, one Brazilian and all bar one of the Argentine individuals shared a single haplotype. AFLP analyses generated two genetic clusters with a low net nucleotide distance of 0.115 and further revealed that most plants were a mixture of alleles from these two genetic clusters. Althoug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the populations,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mean heterozygosity were low, suggesting that clonal reproduction may be occurring. The current South African populations may therefore be clonal products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genetic admixture introduced more than once. The original point of entry appears to be Gauteng, South Africa. Long‐distance dispersal appears to hav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its spread across South Africa. Candidate Argentine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should therefore be effective on C. macrocephalum in South Africa. 相似文献
19.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植物引种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历经10a植物引种栽培试验表明,许多植物能通过引种驯化,在沙漠腹地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甚至能够自然更新或人工辅助更新。沙漠腹地引种植物应具有耐高温、耐干旱、耐盐碱、耐风蚀、耐沙埋和较强繁殖能力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选择具有不同生理生态特性的植物类型。宜以灌木、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主,少量引种乔木。流沙地防风固沙植物选择灌木和半灌木,不宜采用乔木。根据植物演替和更新的特点,植物的配置既要选择先锋种又要有替代种,形成多种植物的混交林,保证防风固沙林的持续和稳定性。同时,防风固沙植物应具有生长迅速、根幅大、寿命长,能够自然更新或人工辅助更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